摘 要:孤獨感是一種源自人際缺陷的、不愉快的、令人痛苦的主觀心理感受。首先對孤獨感概念界定、測量工具做了簡要介紹;進而對我國大學生孤獨感的現狀進行介紹,并從背景變量、大學生個人、家庭和社會四個方面總結和分析影響我國大學生孤獨感的因素;最后,綜合各家的看法,提出相應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孤獨感;簡述;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09-0201-02
引言
孤獨感是人類普遍存在的負性情緒體驗,是影響人類心理健康的問題之一。近年來,孤獨體驗在大學生群體中廣泛存在,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正處于人生發展的重要時期,他們在積累知識的同時,也非常期待能被社會或他人接納和認可,渴望建立和諧友好的人際關系,以從中獲得認同、自信和歸屬感,但由于種種原因的影響,這些需求時常難以得到滿足,孤獨表現得尤為明顯。
事實上,孤獨感也是導致當前大學生中出現的各種心理和行為問題的根源之一,如在大學生群體中出現的發泄、惡意攻擊、酗酒甚至企圖自殺等不良行為都與其孤獨心態有關。另外,孤獨也影響著大學生社會化的進程。所以,大學生的孤獨問題應當引起高校的重視,研究大學生的孤獨心理,探討其影響因素,對于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衛生教育,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一、孤獨感簡述
(一)孤獨感的定義
“孤獨”這一術語最早起源于醫學,用來描述情感表述及人際交往方面出現的功能障礙。美國學者RobertS.Weiss[1](1973)認為孤獨感是一種主觀的心理感受或體驗,是指當個體覺知到人際關系不良,自己渴望交往,但實際的交往水平未達到預期效果時的心理體驗;Perlman和Peplau[2](1982)將孤獨感定性為一種不快樂體驗,指出產生孤獨感的前提是個體的社會關系網絡在數量上的不足和質量上的低下。我國學者也對孤獨進行了描述,學者朱智賢認為孤獨感是人處在某種陌生、封閉或特殊的環境中產生的一種孤單、寂寞、不愉快的情感[3]。
關于孤獨感的定義,人們的理解不一,提法各異。筆者從眾多的定義中總結出孤獨感的三個特征:第一,來源于人際關系。孤獨感源自于人際缺陷,它只有在人際關系中才會產生;第二,以人為主體。孤獨感是一種主觀體驗或心理感受,而非客觀的社交孤立狀態;第三,負性情緒狀態。孤獨感體驗是不愉快的、令人痛苦的。因而,可將孤獨感的定義概括為:一種源自人際缺陷的、不愉快的、令人痛苦的主觀心理感受。
(二)孤獨感的測量
由于目前對孤獨感的維度劃分尚未統一,所以對于孤獨感的測量方法也不盡相同。首先是1983年,Scmhidt和Semalt設計了孤獨感分類量表(DLS),他認為孤獨感的產生與友誼、性愛、與他人的關系(親人關系和集體關系)密切相關;1987年,Vinenezi和Grabosky設計了情緒-社交孤獨感量表(ESLI),使孤獨感的測量進一步完善;Russell和Cutrona(1988)把孤獨感視為單維度的情緒反應,認為是由于對社會交往的渴望與實際水平的差距而產生的孤獨感,并根據這一理論觀點編制了UCLA孤獨感量表,這也是目前學術界測量孤獨感較為廣泛使用的量表之一。
二、我國大學生孤獨感的現狀
隨著高校的擴招,在校大學生的人數日益增多,當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的一項調查顯示,在我國25.4%的大學生經常感到孤獨,13.6%的學生與同宿舍的人關系存在矛盾,40.5%的學生認為與同學之間缺乏親密關系。另一項調查也顯示:在調查的533名大學生中,有28.7%的大學生處于情緒孤立狀況中,17.1%的大學生處于社交孤立狀況中,13.3%和3.9%的大學生分別處于嚴重情緒孤立和社交孤立狀況。可見,孤獨感在我國大學生中普遍存在,絕大多數的大學生都體驗過不同程度的孤獨感。
在我國,對于大學生孤獨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孤獨感的基礎理論研究、孤獨感的影響因素研究和孤獨感的應對策略研究三方面。對于基礎理論的研究主要成果集中的國外,對孤獨感進行了界定、分類,還分別從不同的學派對孤獨感進行解釋;對于孤獨感的影響因素研究大致從個人、家庭、學校和社會四方面展開,并得出了相應的成果;應對策略方向研究目前尚未形成理論體系,但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也有相關的說明。
三、我國大學生孤獨感的影響因素
孤獨作為人類社會特有的一種心理體驗,它產生的根源是極其復雜的,因此孤獨感的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
(一)與孤獨有關的背景變量因素
眾多研究表明,在城鎮差異方面農村生源的大學生更易體驗到孤獨感。分析其原因,來自農村的大學生在人際關系方面更加敏感,常表現為缺乏自信甚至退縮行為,從而導致孤獨感,而來自城市的大學生從小鍛煉的機會相對于農村的孩子來說較多一些,在性格和社交技巧方面都可能優于農村生源,因而不易產生孤獨感。
在專業差異方面,哈爾濱師范大學的裴亮、孫德君[4]等人的研究表明:理工類大學生體驗到更多的社交孤獨。這是由主客觀條件決定的。在客觀方面,理工科學生平時的學業負擔較重,加之院系里的男女比例失調,減少了與人溝通的機會;在主觀方面,理工科學生更多地與物打交道,他們與社會的溝通和交流相對少于文科生,這也會在一定程度上讓他們體會到更多的孤獨感。
(二)大學生的個人因素
研究表明,大學生的孤獨感與大學生自身的因素有著密切的關系。
關于大學生孤獨感與人格的關系以往研究結果較為一致,即孤獨感與神經質和精神質成顯著的正相關,而與外向性、自尊成顯著的負相關。這一點在李傳銀、李鵬、肖新燕等人的研究中都得以證實。也有研究(Gerst,1983)表明自我評價過高也可能導致孤獨。
應對方式作為應激與心理健康的中介因素,對個體身心發展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李玲、王站站[5]研究結果表明:與孤獨感最有關系的應對方式分別為解決問題、自責、求助,體驗到高孤獨感大學生在解決問題和求助因子上呈現負相關,而在自責分量表上呈現正相關;唐民[6]也通過研究證實退避的應付方式與孤獨感有正相關。
(三)家庭教養方式
積極良好的教養方式會對子女的身心健康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7]。父母對子女投入的合理關愛、尊重、理解、信任越多,就越利于他們人際關系的建立,從而更少體驗到孤獨。反之,如果父母對子女采用不科學甚至錯誤的教養方式,那么子女則可能會出現各種人格偏差,如消極的自我評價、缺乏自信等,在社交中往往表現出過分敏感,害怕負性評價和膽怯,因而回避交往,影響其人際關系的建立,從而體驗到更多的孤獨。
(四)社會因素
研究者韋耀陽[8]研究發現,社會支持與孤獨感呈顯著負相關,孤獨感與領悟社會支持亦呈負相關。同時,對社會支持的領悟能力也會對大學生的孤獨感產生影響,對社會支持感知過少的大學生感受到的孤獨感明顯高于社會支持領悟良好的學生。
人際信任度也會對人的孤獨體驗產生影響,研究表明,高人際信任度的人往往情緒較為穩定,性格外傾,善于交際,也易相處,反之,如果一個人長期處于低人際信任度的狀態,就會產生偏激的性格特點,暴躁、多疑、羞愧、恐懼也會隨之產生,從而妨礙其與其他人的交往,進而影響人際關系的建立,體會更多的孤獨感。
四、應對大學生孤獨感的策略
縱觀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成果,在應對大學生孤獨感的策略上,研究者主要側重從大學生自身、家庭、學校和社會這三方面給出自己的建議,筆者歸納為以下三點:(1)個人要不斷完善自身人格,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豐富業余生活;(2)家庭要努力創造和諧的家庭氛圍,家長經常與子女進行親密而有效的溝通;(3)學校要豐富校園文化,培養大學生社交技能,適當開展心理咨詢,同時為大學生提供社會支持,以幫助大學生擺脫孤獨感的困擾,使其身心得到健康發展。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在今后的研究中應加強對孤獨感產生機制和影響機制的研究,以干預和治療大學生孤獨感為目的,編制適合中國大學生自己的本土化測量量表,從而找到有效的應對策略,以幫助大學生擺脫不良情緒的困擾,提高中國大學生整體的心理健康水平。
參考文獻:
[1]Weiss R S.Loneliness:The Experience of Emotional and Social Isolation[M].Cambridge,Massachusetts:The MIT Press , 1973.
[2]Peplau L A ,Perlman D.Loneliness:a sourcebook of currenttheory,research and therapy[K].New york:Wiley ,1982:1-18.
[3]朱智賢.心理學大詞典[K].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243.
[4]裴亮,孫德君.大學生孤獨感研究綜述[J].黑河學刊,2009,(3):120-121.
[5]李玲,王站站.大學生孤獨感與應對方式的相關研究[J].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08,(11):143-144.
[6]唐民.大學生應付方式與孤獨感的相關分析[J].中國健康心理學,2007,15(3):229-231.
[7]鄧麗芳,徐慊,鄭日昌.大學生氣質類型、父母教養方式與孤獨感的關系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6,(3):56-58.
[8]韋耀陽.影響大學生孤獨感的因素及對策[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0,(6):15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