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世紀初,蘇聯宣布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個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一度成為二戰時期抵抗納粹的中流砥柱、二戰之后第三世界國家的精神領袖和冷戰時期美國最強大的對手;然而到了20世紀90年代初,這個曾經叱咤風云的大帝國竟土崩瓦解了。蘇聯的解體引發了人們的深思,然而正是此時,一個社會主義的中國在總結蘇聯模式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成功地開辟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成為世界舞臺上舉足輕重的力量。
關鍵詞:蘇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計劃;漸進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09-0007-02
1848年,馬克思、恩格斯在那部偉大的《共產黨宣言》中喊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1]從那時起,這句話就一直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無產階級為之奮斗,為實現一個自由、公正的理想社會而奮斗。一戰后期,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誕生,二戰后,世界上又出現了一系列社會主義國家,然而,20世紀90年代,隨著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的解體,世界共產主義運動就陷入低谷。
一、蘇聯模式社會主義的失敗:全面計劃
20世紀在人類歷史上留下了一連串的疑問,尤其以蘇聯的解體為代表。從20世紀前半期開始,兩次世界大戰將人類帶到了死亡的邊緣;二戰剛剛結束,美蘇爭霸又再次將人類投進了災難的深淵。這一連串的重大事件都有一個重要的角色——蘇聯的參與。然而到了20世紀90年代,蘇聯,這個有著2 240多萬平方公里、橫跨歐亞兩洲龐大疆域的大國和強國,在沒有外敵入侵和特大自然變故的情況下,在延續了70年之后頃刻間解體覆亡[2]。
在長達70年的建設與發展過程中,內向、世襲的蘇聯政權帶來了全民的噩夢,為了有效控制人民,它不僅實行特務統治,克格勃全面滲透到蘇聯人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取消了人民的大部分政治權利,讓人民活在沒有尊嚴的世界。蘇聯,這個宣稱是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懷著共產主義的夢想,要在人間建立一個理想的天堂,結果卻走向了對人的全面控制,這真是一個巨大的諷刺。然而在失望之余,我們不禁要問,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其實關于這個問題,答案無非就是兩個:要么認為是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出現了問題,要么認為是社會主義本身的問題。
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出現了哪些問題,最終導致了它的解體,這個問題也一直是學術界討論的熱點,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這些觀點主要集中在:經濟上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政治上高度集權的中央管理體制等,但是所有這些弊端都可以用“以計劃替代客觀規律”來概括,而這一點也恰恰是馬克思本人激烈反對的。在舊時代俄國那種貧窮落后的條件下,俄國開始了社會主義革命,盡管在它初期的存在中,確曾存在了“作為統治階級的無產階級”,確曾實行了走向社會主義的有力步驟,確曾啟發了全世界無產階級以無限的希望,但最后卻又不可避免地解體了。但他(馬克思)“關于資本主義的這一觀點被忘卻了:資本主義,當它持續的時候,是一個進步的生產方式,它無憂無慮地發展比反動的替代方案更優越?,F在它回來復仇了。資本主義已經變得真正具有全球性,而且它還遠沒有達到自己的極限。”[3]
這種蘇聯式的社會主義“以計劃替代了客觀規律”,使得社會主義很大程度上變成了一種烏托邦式的設想。舊時代的俄羅斯在各種條件,特別是資本主義經濟尚未充分發展的情況下,發動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了社會主義國家,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用全面計劃代替了一切的客觀規律,最終導致了蘇聯的滅亡。現代哲學家波普爾在對社會主義進行批判時就認為“烏托邦的或整體主義的方法和漸進主義的方法之間的區別之一可以表述如下:漸進工程師可以在改革的范圍中不抱成見地提出自己的問題,而漸進主義者就不能做到這一點;因為他事先就一口咬定徹底改造是可能的和必然的。這一事實具有深遠的意義。這使烏托邦主義者對關于社會建構的控制限度的社會學假說產生了反感;……烏托邦的方法先驗地拒絕這些假說,違背了科學方法的原則。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突破:漸進放開
(一)以客觀規律代替全面計劃,漸進改革,摸著石頭過河的改革方針,是對因循教條、全面計劃的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突破
約翰·奈斯比特在《中國大趨勢》中,將“摸著石頭過河”作為中國“新社會的八大支柱”之一,鄧小平的資深翻譯張維為在其所著的《中國震撼: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崛起》中,也將其作為 “中國模式”的一個重要特色?!懊^過河”是由鄧小平同志在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遭受嚴重挫折之后提出來的獨特見解,也可以理解為是一種方法論,意思就是冒著一定的風險通過反復嘗試探索未來的道路。
從列寧開始,蘇聯就逐漸意識到實行全面計劃的一些弊端,并開始了一些初步有益的改革。到斯大林后,蘇聯開始了更大范圍的對社會生活進行全面的控制,經濟上實行完全的計劃經濟體制,政治上不斷強化中央集權的管理體制。蘇聯模式下實行閉關鎖國,一個重要的論據,就是“被資本主義包圍”,在經濟貿易上,到戰后斯大林則提出建立“兩個平行的世界市場”,以社會主義世界市場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相對立。凡此一切,都把蘇聯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推到了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隔絕的地步,實際上造成社會主義的自我封閉。封閉就意味著落后,這是必然的。在緊閉國門,與資本主義國家隔絕交往的同時,蘇聯還存在著因循教條,阻撓改革的體制性因素。這些體制性因素包括,對斯大林有關社會主義模式論的理論教條,高度集權的機構體制,特別是蘇聯重工業——軍事工業聯合體的存在以及在此體制下的既得利益集團。
這種僵硬的全面計劃的管理體制導致了對客觀規律的漠視,導致了對任何意外的不寬容,正如波普爾指出的“烏托邦的方法先驗地拒絕這些假說,違背了科學方法的原則。在另一方面,與人的因素的不確定性相聯系的問題又必然迫使烏托邦主義者(不管他愿意與否)要用社會建構的手段來控制人的因素,并且把他的綱領加以擴大,使之不僅要按計劃進行社會改造,而且也包括對人的改造?!盵4]對于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地域遼闊、情況復雜的國家,決策者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信息不足,信息不足也意味著決策風險很大,所以中國決策者在推動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傾向于減少風險,使政策可能產生的消極影響處在可控范圍之內。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央政府比較注意發揮條條塊塊的積極性,比較鼓勵各種各樣的實驗,試驗成功了再進行推廣。在這樣的一種體制之下,它實際上為政策提供了一種試錯機制,它鼓勵試驗,鼓勵漸進的放松管制,因此為漸進的社會工程開辟了道路。
(二)放開市場,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并將之確定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對斯大林否定市場的計劃經濟體制的重大突破
“資本主義不是一個友好的或慈善的體制。它是迄今為止在財富創造方面所能發現的最有效率的生產方式。它沒有至高無上的目標,因為它是通過數以百萬計的資本家追求利潤的努力而運行的。它創造了經濟的增長、繁榮和作為副產品的就業。它也以自己不斷變化的趨勢造成了大量的痛苦和破壞。”[3]實際上,列寧早在新經濟政策時期就運用商品貨幣關系的杠桿,用來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這其實就提出了商品市場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問題。在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斯大林發動“向資本主義全面進攻”,取消了列寧的新經濟政策,隨之也取消商品市場,完全把蘇聯經濟納上了產品交換和計劃經濟的軌道。斯大林一方面把馬克思主義的“祖訓”超越歷史條件地做了僵化的教條的理解,一方面又繼承了俄羅斯民族的、后來又為俄國民粹主義所強化了的反商品思想傳統,這就形成了斯大林否定商品貨幣關系和市場的極為僵硬的計劃經濟體制。這在他晚年的《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一書中集中反映了出來。因此,他反對利用商品貨幣杠桿,堅持認為價值規律在社會主義經濟中不具有調節作用,尤其不能擴大到生產資料范圍。而這些思想本身都是對馬克思本人的背叛與篡改,斯大林的這一思想和以此為基礎的計劃經濟體制,一直貫穿于20世紀30年代到戈爾巴喬夫改革初期。
而中國的改革在鄧小平同志的帶領下,敢于沖破從蘇聯到中國幾十年賦予計劃經濟以社會主義性質這一“鐵律”,把市場和計劃看作一種手段、方法。他說,“計劃和市場都是發展生產力的方法”;搞計劃經濟“是學蘇聯的”,我們過去多年搞計劃經濟的實踐證明,“只搞計劃經濟會束縛生產力的發展”;“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盵5]資本主義既能利用“計劃”,社會主義也同樣可以利用市場。正是從這一大膽的創新理論出發,創造性地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組成部分之一,無疑是對斯大林否定市場的計劃經濟體制模式的重大突破。正像鄧小平同志所說,“這是個很大的試驗,是書本上沒有的”[5],也就是說,這是社會主義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一次偉大實踐,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重大發展。這一改革開放政策,實際上是總攬世界大局,深刻洞察世界經濟全球化大勢所做的重大決策。
總之,正是在從“全面計劃到漸進放開”原則的指導下,中國擺脫了歷史決定論的束縛,開始了改革開放的步伐,全面引入市場經濟,放松中央對地方的管制,使得中國在建設社會主義的過程中,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開辟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50.
[2]李慎明.居安思危——蘇共亡黨二十年的思考[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3]梅格納德·德賽.馬克思的復仇[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4]張維力.中國震撼: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崛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06.
[5]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