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換是一項創造性的工作,是教學實施的關鍵性環節。要實現“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換,必須提高對其轉換的認識,更新傳統的教學理念,要在提高課堂講授水平上下功夫,同時,還要大膽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革,加強實踐教學環節。
關鍵詞:教材體系;教學體系;轉換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09-0222-02
高等學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是大學生邁入大學后首先接觸的第一門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學生具有道德導向、思想點明和理論啟迪的先聲作用與意義。但目前教學中還存在著重視理論講授、聯系學生實際不夠;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不夠明顯等問題。為了使《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課真正成為大學生真心喜愛、終生受益甚至畢生難忘的優秀課程,我們在教學中對該課進行了從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換的嘗試,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教材體系與教學體系的關系
教材體系是構建教學體系的基礎和依據,其表現形式是比較穩定的書面文字;教學體系是授課教師系統地傳授教材內容、實現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徑,其表現形式是比較靈活的課堂教學,二者相互聯結、密不可分。有好的教材體系只是為取得好的教學效果提供了一種可能性,真正把這種可能性變成現實性,還需要一個科學合理的教學體系。教材體系主要解決的是“教什么”的問題,而教學體系解決的是“如何教”的問題,即如何將課程的目標和內容轉化為學生可以接受的知識、理想和信念。因此,如何將教材內容通過有效的教學方法傳授給學生,提高教學針對性和實效性,是目前教師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正確處理教材內容與教學內容的關系,把教材體系轉換為教學體系,實施專題教學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是得到普遍認可并付諸實踐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也很有必要積極進行專題教學的探索和嘗試,在貫徹教材和教學大綱要求的前提下,設計科學嚴謹的教學專題體系,才能在有限的教學學時內提高教學效果。
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從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換的必要性
從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換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性質和功能的必然要求。這門課既要向大學生傳授系統的理論知識,又要通過理論教學,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有很強的應用性。多年來形成的按照教材體系傳授理論知識、照本宣科的教學模式,難以真正解決學生的思想疑點和困惑,在部分學生中產生了政治理論課難學、難懂,不想學、不想懂的情緒,造成教師上課積極性和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總體缺失。如何把教材的內容轉化為教學內容,打破傳統的以課堂教學為主、以教師講授為主、以理論傳授為主的教學模式,把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統一起來,使教學貼近學生生活和社會實際,使《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課真正成為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課程,這是值得我們理論課教師認真思考和研究的問題,也是課程性質和實現課程功能的客觀要求。
三、《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換面臨的問題與困難
全面剖析《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面臨的問題和困難,是實施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換的前提。
(一)教師專業知識有局限性
現代社會高度專業化,大學生知識面很寬,而且已經具備相當的思辨能力,面對這樣的學生,無疑對教師的專業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情況很特殊,將原來的思修和法律基礎合在一起,由于教師的學科背景不同,給教師通講這門課程帶來了一定的困難。比如,從現實的情況來看,很多思修課教師并沒有受過系統的法律專業訓練,加之教材對思修和法律基礎內容比例缺乏明確的規定,所以很多思修課出身的教師在教學中往往采用淡化法律基礎內容的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雖然與法律專業課相比,法律基礎內容主要側重法律意識和法律精神的培養,但教學上的這種隨意性很難保證學生法律意識的養成。另外,有的學校把這門課的兩部分由不同專業背景的教師分開來講,這種做法看似保證了各部分內容的教學質量,但卻無法體現這門課程的整體性。
(二)教學方法過于陳舊
教學方法是提高教學實效的重要保證,各高校也都進行了積極的改革和創新,并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是,我們也要看到,長期以來,大多數教師的教學方法仍然比較單一。教師是主體,學生只是被動地學習和接受。教師講授理論多,聯系學生實際問題少;教師課堂理論教學多,開展實踐教學活動少。其次,教學手段也較落后。有些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能力和水平還不高,課件制作也較為簡單,還有一些課件形式花哨,但內容卻并不能很好地適應教學需要,缺乏對多媒體教學環境下的教學設計。還有,一些教學儀器設備陳舊落后、質量不過關、更新速度慢等問題,都極大地影響了教學方法的改革和教學效果,不能適應經濟全球化、網絡信息化的要求。
四、《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換的策略
(一)整合教學內容,變教材章節為專題
教材內容體系轉化成專題教學的內容體系,必然有所調整。但這種調整必須以教材為基礎,教師應自覺使用教材、深刻領會教材精神和基本要求,在依據教材、貫徹大綱的基礎上,設計專題教學,要在統領教材全局的前提下對教材內容進行高度而又系統的概括和提煉。同時,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結合三本學生的實際情況,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內容進行整合,分為大學生活適應篇、理想信念篇、愛國主義篇、人生價值篇、心理健康篇、社會公德篇、職業道德篇、人際交往篇、愛情婚姻篇、法律篇(刑法、民法、婚姻法),貼近學生,貼近生活,使教學更有針對性,能夠符合學生思想動態的實際需求。
(二)轉化教學語言,教學內容口語化表達
內容的口語化表達即用比較通俗的教學語言轉達教材的內涵和精神實質,而不是簡單背誦教材。簡單來講,就是將教材中的“書面式”語言轉化成教學體系中生動、鮮活的“口頭式”語言,這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換首先要解決的問題。除了常規的內容講授,還可以選擇不同的教學方式詮釋教材內容。在對他們進行思想政治理論教學時,應該采用淺顯易懂的語言,詞語的選擇也可以盡量考慮學生中間的“流行語”,同時,也應該適時采用一些詼諧幽默的語言,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學生學習《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興趣,改變傳統教學中的嚴肅與刻板。
(三)開展互動式教學,增強教學效果
在教學改革中,除了要繼續堅持以往的理論聯系實際和啟發式教學,還應積極嘗試新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由“滿堂灌”的課堂教學模式轉向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與學生雙向交流的互動啟發式教學。第一,學生主講和教師總結相結合。對于相對淺顯的一些內容,教師按照教學要求,列出需講內容的大綱,讓學生自學,然后選一些學生上臺講課,最后教師做必要的講解和評論。這樣既可以使學生了解教師備課、講課的辛苦,又可以鍛煉、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表達問題的能力。第二,案例分析與課堂討論相結合。通過案例深化理論問題,通過師生間對案例進行剖析、研究、歸納、總結,增強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使學生在分析案例的過程中,不僅學習基本理論知識,而且逐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加強實踐教學,鍛煉學生實踐能力
教學體系固然是以課堂教學為主,但又不能局限于課堂教學,還應包含課堂實踐、社會實踐等等一系列環節。教學實踐證明,實踐性教學是激勵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的重要途徑,是提高《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實效性的重要手段。
哈爾濱石油學院非常重視社會實踐,例如每年都組織一次大學生實踐活動——生存體驗。每位學生身上只帶六元錢,然后將他們送到三十多里外的都市生活中,讓學生自尋出路、三天之后自行回到學校,使學生能夠親身體驗生活的艱辛與坎坷,能夠增強獨立面對生活、克服困難的勇氣和能力;組織并帶領學生到日軍731部隊遺址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參觀,激發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到用人單位舉辦的人才招聘會上提前了解用人需求,增強競爭意識、成才意識等;讓學生利用假期進行社會實踐調查,了解我國經濟發展、教育、環境、食品安全等國計民生問題,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五)平時考核與期末考核相結合,實現考核方式綜合化
摒棄了期末考試一錘定音的考核方式,采用教師考核與輔導員考核相結合的綜合評價考核體系。我院針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課實行平時考核45分和期末考核55分的考核機制。平時45分當中有15分由學生所在的系部根據其日常生活表現給予評定,而另外30分由我們授課教師根據課堂上課表現給予評定,構成比例是出勤10分、課堂表現(演講、回答問題等)10分、平時作業(參觀體會、觀后感等)10分,這樣既保證了成績評定的公開性和公正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培養了學生正確認識自我、正確評價他人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趙明媚,陳瑩.提高《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實效性的探討[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4).
[2]韋少雄,韋群.高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方法體系探析[J].河池學院學報,2007,(8).
[3]胡菊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的實現策略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7,(4).
[4]陳虹,王永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的研究與實踐[J].內蒙古工業大學學報,2010,(1).
[5]喬丹丹.獨立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立體化”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