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研究生態觀視角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態環鏈及在這一視域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價值。通過對生態觀視域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選擇的內涵和本質解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態環鏈分析,結合現階段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難點分析了這一視域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價值和在價值實現的過程中體現的“以人為本”的價值態度,以期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生態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選擇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09-0298-02
一、生態觀視域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價值選擇的內涵與本質
(一)內涵梳理
價值選擇,是指在主體與客體的雙向作用過程中,主體根據自己的內在尺度,對客體的屬性、功能及其對主體可能產生的效應進行分析、比較,以求用最小的代價取得對主體最大的價值的過程[1]。教育價值選擇,是指教育活動主體依據自身的需要對教育活動的屬性、特點、功能、效果所做出的價值取向,它表明教育活動主體的價值態度[2]。現代哲學意義上的生態觀,將世界看成是相互聯系的動態網絡結構。在這種生態觀的視域下,大學生思想政治的教育過程必須以生態價值為取向,全面認識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的系統與環境,運用整體性、多樣性、開放性的生態思維方式,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價值。這就是生態觀視域下的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價值選擇的內涵。
(二)本質透視
理論要想說服人,就必須徹底抓住“人本身”[3],筆者認為要全面認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統、環境,實現其最大價值應當從“人”這個最本質的個體出發來研究這一過程,尊重個體的多樣性和獨特性、生命和尊嚴,倡導個體的自由和發展,“以人為本”。生態觀視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選擇,強調的是人本價值,也是對科學發展觀的“以人為本”的一種解讀。但這并不是說完全排斥主客體二元化思維,而是樹立起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態思維,闡述生態的本質意義即對人的主體性的提倡和尊重,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價值。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態環鏈:三個系統、兩種關系
俄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者普列漢諾夫曾提出社會結構五個層次的思想:即“(1)生產力的狀況;(2)被生產力制約的經濟關系;(3)在一定經濟基礎上生長的社會政治制度;(4)一部分由經濟直接決定,一部分由生長在經濟上的全部社會政治制度所決定的社會中人的心理;(5)反映這種心理特征的各種思想體系[4]。復旦大學邱柏生教授以普氏的社會結構五層次理論為基礎,在其《要重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態環境》[5]、《全面認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態系統》[6]《充分認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態關系》[7]等文章中對與思想政治教育有關的全部社會因素及它們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總結,構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態環鏈。筆者將其概括為以下圖表,并將其總結為“三個系統、兩種關系。”
如圖表1,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態系統包括微觀、中觀、宏觀三方面,并同時存在著縱向、橫向兩種生態關系。在圖表2—圖表4中闡述了微觀、中觀、宏觀三個層面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統包含的具體內容,由圖表1可以看出,我們希望實現的是如橫線表示下的系統的良性運作,但如果有環節出現問題就可能會引起整個系統的紊亂,系統的“輸入”、“輸出”無法實現,整個系統也有可能進入惡性循環。而要規避這些問題,首先就要從整體上把握現階段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難點。
三、生態觀視域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價值
(一)現階段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難點
1.部分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疏離
在全球化、信息化、多元化的共同沖擊下校園里的大學生本身發生了深刻的變化。“90后”陸續進入大學,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在網絡時代成長起來的一代,他們游走于現實社會與網絡社會之間,感知網絡社會里世界各地異質的文化與現實社會里利益多樣化的社會現實,心理不斷被沖擊時。當傳統教育所弘揚的主流社會價值在現實社會中面臨著光怪陸離的“實然”社會現象沖擊,這種“應然”和“實然”的強烈對比,造成大學生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疏離。
2.大學生個體對思政教育態度的多樣性使其效能面臨挑戰
考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既要考慮其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實現,也要考慮實現過程中的效率。而要兩者兼顧,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就要有教育主體的態度上的認同和行為上的支持。而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支持與否的多樣性選擇,可以用圖表5來表示:
從此表來分析,很明顯第四階段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狀況。但從當代大學生個體情況來分析,社會轉型期下在信息社會和網絡社會中成長起來的一代大學生的個性特點、人生發展定位、對政治學習的需要性和接受度都存在著很多不同,正是在這種多樣性的影響下,大學生個體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程度也不同。總體來看,目前處于第一階段的學生雖然存在但數量還不多,大部分學生屬于第二、第三階段,這類學生的數量和比重都較高。要將處于第二、第三階段的學生引入第四階段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狀況,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正面臨著挑戰。
3.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傳統的社會功能與社會世俗取向的沖突
思想政治教育作為社會意識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社會功能主要是政治功能,倡導正面教育。在本文研究中,從宏觀角度來說,社會意識生態環境受到社會心理生態環境的影響。而社會心理生態環境主要是由社會個體對社會發展所產生的直接的心理反應。因此,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態系統中,要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功能,必須要有良好的社會心理環境。但在一個多元、開放的社會中,任何子系統都不可能不受外界干擾。各種社會現象通過媒體、網絡在大學生中相傳,甚至也復制到了大學校園,這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理性教育產生了強烈的對比,直接影響了大學生的個體心理,而由此形成的社會心理生態環境也與理論意義上的社會意識生態環境無法形成良性循環。因此,傳統意義上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功能與社會世俗取向的沖突已經成為現階段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重大挑戰。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從上述可知,貫穿整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掌握的社會所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與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狀況之間的矛盾[8]。要解決這個基本矛盾就一定要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中將“生命的、有機的、內在聯系的生態觀點”[9]引入其中,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既要滿足現代人、現代社會持續發展的思想道德需要,更要符合未來社會發展的思想、精神要求,它是在繼承社會優良的思想道德文化的基礎上同時指向未來良好的思想道德的形成,這正是生態觀視域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現系統和諧和動態平衡的必然選擇,也是解決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的唯一路徑。
(三)尊重個體,以人為本
“大學生的一切問題,其根源在于社會,而不能在學生身上去尋找問題的終極原因”[7],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發展中各種問題的出現和解決的核心都是個體的人,因此尊重個體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可持續發展的首要價值態度。
馬克思認為人在本質上是社會的存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培養出全面發展的“社會人”才能與社會發展的價值選擇相對接。而生態觀視域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在“以人為本”的價值態度下,朝著真正人性方向塑造人、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人”進而達到改造社會,實現與社會發展相和諧的價值選擇,最終達到可持續發展。因此,尊重個體,以人為本正是生態觀視域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最大價值過程中應有的價值態度與價值取向。
參考文獻:
[1]袁祖社.論主體價值選擇的合理性與社會進步的必然性[J]福建論壇:文史哲版,1999,(2).
[2]扈中平.教育價值選擇的方法論思考[J].教育研究,1995,(5).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普列漢諾夫.普列漢諾夫哲學著作選集:第3卷[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74.
[5]邱柏生.要重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態環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4,(5).
[6]邱柏生.充分認識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態關系[J].思想理論教育,2008,(15).
[7]邱柏生.全面認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態系統[J].上海教育,2008,(2).
[8]黃必春.生態學視角下的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問題研究[J].學術論壇,2008,(11).
[9]徐向農,盧嵐.后現代視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社會生態研究[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