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讓更多的人上大學,讓更多的人上得起大學,保證大學生不因家庭經濟困難而輟學,事關數以百萬計的青年學生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是科學發展觀在高等教育系統最具體、最實在的體現。但在大學生資助過程中我們也發現了不少問題,主要關乎大學生的誠信,或是騙取獎助學金,或是對獎助學金的隨意支配,過度消費,這就必然涉及資助過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問題。
關鍵詞:資助;大學生;分析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09-0266-02
一、目前大學生資助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伴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資本主義國家對社會主義國家意識形態的滲透和演變在一定程度上干擾和破壞了大學生對社會主義的信仰和認同,體現在大學生身上就是會出現價值混亂的現象,這種情況的發生有其深層次的原因。當今,我國社會正從一個以權威意識形態為中心的政治社會向一個以商業文化和大眾傳媒為主導的商品社會轉變,當代大學生成熟的價值觀體系尚未形成,特別是在個人至上、利益至上的價值取向影響下,大學生的價值評價標準開始由理論原則向現實生活轉變,出現了對價值評判認識不清的問題。
(一)“假貧”現象套取資助
根據各學校輔導員崗位的設置情況以及每年國家獎助學金的資助力度,可以說,在受助大學生群體進行獎助學金申請的時候,我們沒有一個剛性的要求來衡量申請者是否貧困,面對廣大的申請者,我們無法真正衡量其申請者的貧困程度。我們衡量的過程就是在每次政策下達時,需要受助的群體提交申請、家庭情況調查表和困難申請表,填寫內容基本就是家庭成員以及收入狀況之類的簡單調查,之后就是各級政府或民政部門的簽章,只要這些表格和簽章具備就符合了絕大多數高校的“貧困生”,所以面對如此低的門檻,相當多的同學都會嘗試,申請與否,大多時候都取決于“貧困生”的“良心”。還有部分同學在申請困難補助的時候就會“財產縮水”,時尚服裝變成校服、高端智能手機變成“磚頭塊”、筆記本電腦無影蹤、女朋友也不聯系,待到貧困申請補助通過,補助金發放時又變回以前的模樣甚至更“闊”,更加高端的手機,更加時尚的衣裝,趨于奢侈品的電腦,甚至帶著女朋友出入各種高級場合,這些都是因為審批程序和調查程序簡單而形成“假貧”,經了解,利用假貧現象套取資助的同學在該校也不是少數。
(二)受助群體缺乏感恩意識
目前大學生有相當的一部分過于以自我為中心,重視索取、忽視回報的錯誤心態,對父母和他人失去了感恩精神,甚至還認為自己從他人那里得到的幫助與關心是理所應當的。經過筆者的調查研究發現,目前大學生受助群體中,缺乏感恩的思維體系還表現在具有極強的虛榮心,總是將自己的需求和意愿放在第一位,尤其是在父母不能滿足自己物質需求時,將父母對自己的哺育之情拋在腦后,對于父母的恩情表現出明顯淡漠的態度,否定父母為自己付出的一切。由于中國傳統家庭思想的過度發展,一來認為子女是對自己生命的延續,二來不愿子女走自己的老路,不希望他們在成長的道路上過度受累,這就在父母的思想上形成了,“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累不能累子女”的思想。這無形之中弱化了對子女感恩意識的培養和教育。
(三)資助資金遭到不當使用
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消費群體,由于所受的教育、校園環境以及年齡的特殊心理特征,使他們具有自己特有的消費心理和消費行為。由于文化全球化的印象,導致目前在校大學生消費時尚化,多元化,激情化。當代大學生對待文化全球化的消費主義有著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消費主義是對商品象征意義的消費,并將其看作是自我表達和社會認同的主要形式,看作是較高生活質量的標志和幸福生活的象征,它代表了某種意義上的空虛狀態以及不斷膨脹的欲望和消費激情。消費已經逐漸過渡為目的而不是生存手段,“快樂”就是要想方設法滿足自己的消費需求,他們不再關心消費的結果,即不再僅為維持生存與發展而消費,而是更追求消費行為本身的社會意義,比如以消費行為顯示自己的財富、地位或超前觀念等。
(四)普遍缺乏對受助群體的自強、自立、信心教育
自強、自立是大學生應該具備的素質,是大學生實現遠大理想的必備條件。當前,雖然黨和政府在加大貧困大學生的資助力度,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大學生的經濟困難,但是不同地區,不同高校,由于具體的歷史的原因,貧困大學生數量和比例不一,所受資助的面和力度是不均衡的,特別是西部地方高校,由于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少數民族眾多,教育資源相對缺乏,加上自然災害多發的影響,貧困大學生的數量和比例在呈不斷增大的趨勢,各種資助力度有時不能完全解決大學生經濟困難問題。但貧困大學生應該認識到貧困只是暫時的,隨著國家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國家政府、社會、學校對貧困大學生的高度重視和關注,不斷加大資助力度,完善資助體系,貧困是可以解決的。同時,貧困大學生應該對自身充滿信心,要相信人生路上不是一帆風順的,困難和挫折是在所難免的,面對困難要始終保持良好的、積極的心態。特別是針對一些特殊群體學生,如貧困學生當中的殘疾學生,孤兒學生、單親學生、更應幫助他們樹立戰勝困難的信心和決心[1]。
二、大學生資助工作中思想政治素質方面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在教育和管理活動中要以學生為本,想學生之所想,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為學生解決最急切需要解決的、最盼望解決的實際問題。但我們在大學生的資助過程中發現了不少的問題,這就要求我們重視貧困家庭學生的資助工作,在開展貧困家庭學生的資助工作的同時也要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其中[2]。
(一)榮辱觀的淡化導致誠信缺失、爭搶資助
通過調查研究,當代大學生在思想意識方面呈現出多樣、多元的狀況,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從總體上看是不錯的,但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根據調研,從以上幾個方面總結歸納了大學生思想特點,認為大學生思想成熟,人生觀、價值觀積極向上,但仍然對一些基本理論認識模糊,并且存在價值評價標準雙重性、缺乏與時代相呼應的榮辱觀、感恩意識等重點問題。
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公民道德規范的基本要求,也是現代社會文明的基石和標志。孟子認為誠信是做人的根本道德,“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誠”就是真實不欺,既不自欺,也不欺人。“信”的含義也是誠實不欺,主要是指在與他人交往中應當遵守諾言,實踐成約。當前大學生的誠信狀況總體上是好的,然而近些年來大學生誠信缺失的現象越來越突出,集中表現在考試、就業、資助等方面,弄虛作假,騙取貧困生困難補助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表現。
(二)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導致拜金主義在校園的反映
我們已經度過了21世紀的頭十年,我們國家改革也已歷時30多年,受商品經濟的影響,絕大多數青年有了相當的競爭、效率、商品等商業意識,希望能憑借自己的本領獲得相應的收獲。他們認為“勞動與積累不是目的,只是消費的手段,享樂才是根本。”[3]許多青年中的短期行為和拜金主義不僅以一種觀念價值的形式表現出來,曾一度在行動上已經發展到嚴重地步,校內從商,崇拜財經類和公務員事業單位招聘,甚至在一些經濟發展較好的地區存在大面積的輟學經商的現象,這在相當一批青年中成為風行的時尚和追求的焦點。
許多高校都在學校設有勤工儉學的崗位,大多根據勞動的輕度設定這些崗位補助的程度,在研究中發現,許多參與學校勤工儉學的大學生都愿意選擇到圖書館、各機關進行輔助性工作,而教室與學校園區的打掃衛生等相對勞動程度強的崗位則鮮有問津;還有不少受助大學生在挑選崗位時會選擇補助金額較高的崗位,待申請到手后選擇將這個“工作”機會轉讓給沒有申請到勤工儉學崗位的同學,輕松的從中倒手賺錢,這就完全浪費了學校乃至國家的資助機會。
(三)文化全球化思潮影響帶來大學生不良消費觀念
大學生消費不僅是個人問題,而且是一種精神文化現象。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消費群體,他們沒有經濟收入,但其年齡特點卻決定了他們在整個成人消費群體中處于時尚的前沿。大學生的消費狀況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其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也體現著當代青年的精神文明程度。對于過分的消費行為的引導要首先從消費觀念入手,引導大學生在消費過程中兼顧個人與社會、集體、家庭、個人與自然之間的利益關系,兼顧消費與生產、分配、交換等社會經濟各環節之間的關系,自覺遵守消費道德規范。
輔導員要有意識地培養大學生的理財能力,明確自我需求以及需求滿足的途徑,根據實際需求劃分層次,以優化、現實、科學的原則進行排序,并在此基礎上列出具體的消費計劃,進而增強其獨立自主的生活能力,使其在高度發達、快速發展的時代中有可靠的立身之本。家長與輔導員應該密切配合,加強對大學生的消費行為的監控,對不良消費行為要及時給予糾正,幫助其摒棄不健康、不合理的消費行為和習慣。另外,學生在勤工助學中應加深對國情、民情、社會認識的同時,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加強自身免疫力,自覺抵制各種不良風氣和習俗的侵襲,做一個有責任感的人[4]。
(四)精神資助缺失
在大學生資助過程中,就完全意義上來講,我們有時候做的僅僅是物質層面的幫助,而面對全球化和市場化的誘惑和宣傳,在資助過程中,應當更加注重精神方面的資助,這也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道理的體現。
有學者指出:“當理論界對轉型時期多元思想觀念、價值取向與社會主導文化價值、理想信念存在一定差距但還不能完全做出正確的解釋和導引的時候,加之部分媒體的自由化傾向和失之偏頗的宣傳,大學生自然難以樹立正確的價值信仰。”全球化背景下,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拋出的“消費主義”、“實用主義”、“英雄主義”等,對我國大學生的價值觀以及主流意識形態構成了一定的威脅、挑戰,并主要通過文化同化、生活方式同化等方式迷惑大學生主體價值判斷。在這種情況下,部分同學就會出現價值觀的空虛和迷茫。
參考文獻:
[1]任麗,竇勝功.在校大學生價值觀調查分析與教育引導[J].東北大學學報,2005,(l).
[2]于洪卿.論文化安全視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J].求實,2006,(6).
[3]楊魁,董雅麗.消費文化—從現代到后現代[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1.
[4]張體勤,牟思倫.構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探索和實踐[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