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死是人生命中不可逃避的重大問題,認識生死是我們的生命課題。儒家是我國古代的主流學派,其對生死的態度對后世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而孔子作為儒家的創始者,他的生死觀就更有研究的價值,通過對“未知生,焉知死”釋義的探討,對孔子在《論語》中體現的生死觀做粗略的分析,以期對生死做一定的了解。
關鍵詞:論語;孔子;生死觀
中圖分類號:B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09-0050-02
關于生死,一直是與人類最直接相關的問題,因為沒有人能逃避不去面對。因此,從人類誕生至今,對這個問題的研究就沒有停止。從出生開始,就一步步向死走去,是無法被人類所超越的自然規律。人類對死亡的意識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已經無法獲知具體的時代,但這不并不影響各時代的人去探索“生”與“死”。儒家是我國古代的主流學派,其對生死的態度對后世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而孔子作為儒家的創始者,他的生死觀就更有研究的價值,他提出了“未知生,焉知死”的觀點,這是他對生死問題的正面直接回答,他所要表達的是“生”與“死”是同一過程,“死”是知的,但“生”是可以探索的,盡管依舊充滿著迷茫,至少了可探知的對象,通過對“生”的知曉,從而對“死”做出應有態度。
一
一般的說法是孔子重視生而避談死,確實,在《論語》中,孔子關于“死”的言論極少。我們可以從中找到以下語句:
朝聞道,夕死可矣。(《里仁》)
務民之義, 敬鬼神而遠之, 可謂知矣。(《雍也篇》)
子不語怪、力、亂、神。(《述而篇》)
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先進篇》)
自古皆有死, 民無信不立。(《 顏淵》)
子夏曰:商聞之矣: 死生有命, 富貴在天。(《 顏淵》)
志士仁人, 無求生以害仁, 有殺身以成仁。(《衛靈公》)
孔子甚少談論生死,卻對季路的提問幾乎是直接的給予了回答。對于“未知生,焉知死”,朱熹說:“問事鬼神,蓋求所以奉祭祀之意。而死者人之所必有,不可不知,皆切問也。然非誠敬足以事人,則必不能事神;非原始而知所以生,則必不能反終而知所以死。蓋幽冥始終,初無二理,但學之有序,不可躐等,故夫子告之如此?!盵1]123他認為知曉生死是有先后順序的,即要先知道生,才有肯能知道死。朱熹又引用程子話:“晝夜者,死生之道也。知生之道,則知死之道;盡事人之道,則盡事鬼之道。死生人鬼,一而二,二而一者也。或言夫子不告子路,不知此乃所以深告之也?!盵1]123他指出死生是“一而二,二而一”的,知道了生的道理,就懂得了死的道理。馬融注:“死事難明,語之無益,故不答?!盵2]認為由于死之事超越人類的認識, 所以孔子不說。但是孔子不是回避生死,也沒有讓人不去祭祀鬼神,要表達的意思是:如果生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又何談死之事;連人都不能侍奉好,何況是鬼神呢。重點是在指出生死有先后之序。《論語正義》中有:“人有所當死,有所不當死,死非季路所難,莫難乎其知之明,處之當,然而死非可預期之事,故為反其所自生。”[2]認為死是不能預料的事情,所以將生“知之明,處之當”才是要緊的。
二
孔子為什么避談死呢?《孔子家語》致思篇有:“子貢問于孔子曰:‘死者有知乎?將無知乎?’子曰:‘吾欲言死之有知,將恐孝子順孫妨生以送死;吾欲言死之無知,將恐不孝之子棄其親而不葬。賜不欲知死者有知與無知,非今之急,后自知之。’”[3]如果說人死了之后,還有意識的話。那么孝子們就會忙著去考慮死后的問題,甚至會忽略了活著的人;而如果說人死了之后,就沒有意識的話,那么不孝的人甚至不會去安葬自己的父母了。有沒有知,不是當今之急,以后你自己自然會知道的。對于死之事,談與不談,都有弊端,不能隨便言之。況且“死生有命”,一切都是天命??鬃佑醒浴拔迨烀保酪膊皇且怀幌Φ氖?,像孔子這樣的大儒到五十才知天命,更不須說作為普通老百姓了,可能至死的那一刻都不知道死,因為他們連生都沒能明白。有的事情是不能向每個人都說清楚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泰伯》)就是這個意思。此外,可能還有一層意思,死是超越于我們的生活之上的,不是人人都能理解的,沒有達到的一定的層次和境界,是談不了這種問題的,當初孔子沒有遇到這樣一個人,所以也就只能從重視生的角度來回答弟子的提問。朱熹說:“人受天地所賦許多道理,自然完具無欠缺。須盡得這道理無欠缺,到那死時,乃是生理已盡,安于死而無愧?!雹偃酥灰馨焉牡览砹私馔笍?,那么面對死亡也就能無所畏懼,心安理得。
三
孔子其實也談死?!白怨沤杂兴溃?民無信不立?!保ā额仠Y》)“朝問道,夕死可矣?!保ā独锶省罚┧慌滤?,活著只要能求的到“道”,那么死又何足懼,因為死也是道的一項內容。《述而》中有一段對話:“子疾病,子路請禱。子曰:‘有諸?’子路對曰:‘有之。’誄曰:‘禱爾于上下神衹?!釉唬骸鹬\久矣。’”孔子對于子路的行為不認同,在他的意識里生死是應該順應天意的,坦然的面對??鬃訛榱饲笕剩J為該獻出生命的時候,就要當機立斷的獻出。他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保ā缎l靈公》)但是孔子說的死是有靈活性的,并不作無謂的犧牲??鬃诱f: “暴虎馮河, 死而無悔者, 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 好謀而成者也?!?(《述而》)赤手搏虎,徒步涉水,都不后悔的人,孔子是持反對態度的。也就是說不贊成無謂的死亡,這種做法不僅不符合仁的要求,也是沒有任何意義飛。與此同時,孔子是重視生的,他說:“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意思是:馬廄被焚,孔子退朝問:傷人了嗎?不問馬。在孔子的觀念里,生要求道求仁,死要死得其所,當死則死。
四
雖然孔子對死之事不明言,但他對死亡儀式卻很慎重。對鬼神舉行祭祀活動是禮制的要求,孔子在主張事人的同時,還要求事鬼神。但祭祀鬼神須“敬鬼神而遠之”,一切都需按禮的要求來做,“死,葬之以禮, 祭之以禮”(《為政》),不要過于沉湎于鬼神之事,以免使人迷信,而耽誤生產。此外,在孔子看來,對祭祀鬼神應當以誠敬為主導:“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保ā栋速罚墩撜Z集注》引程子的說法:“祭,祭祖先也。祭神,祭外神也。祭先主于孝,祭神主于敬?!盵1]64朱熹說:“此謂門人記孔子祭祀之誠意。言己當祭之時,或有故不得與,而使他人攝之,則不得致其如在之誠。故雖已祭,而此心缺然,如未嘗祭也。”[1]64
孔子的生死觀重生輕死,要積極努力的生,要盡力明白何為生,如果明白了何為生,那么死之事自然也就明白了。但是當死之時,要不惜生命,不要“以身害仁”。對待鬼神之事,要誠敬,同時要守住度,不要陷入迷信的地步。
參考文獻:
[1]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0.
[2]劉寶楠.論語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90.
[3]朱熹.朱子語類[M].北京:中華書局,2010.
[4]王德明.孔子家語[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5]柴田篤(日).“未知生,焉知死”再考—— 以《論語》之生死觀為中心[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2008,(1).
[6]蘇俊霞.孔孟的生死觀淺論[J].齊魯學刊,2008,(4).
[7]劉明.先秦儒家生死觀探析[J].新鄉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3(6).
[8]胡玉冰孔子的生死觀和鬼神觀[J].寧夏大學學報,19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