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著眼于西方學者近十幾年來所從事的二語閱讀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影響二語閱讀的要素(詞匯知識、背景知識、語篇結構知識、閱讀策略、閱讀流利度)為出發點,對學者們提出的熱點問題和建議進行了提取和總結,以期為國內從事英語教學、對外漢語教學等相關領域的教師和研究人員提供參考。
關鍵詞:二語習得;閱讀研究;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09-0205-02
引言
在第二語言閱讀教學中,有諸多要素影響著學習者的閱讀理解能力。這些因素既是學生學習的難點,也是老師教學的重點,同時也是學者們研究的焦點問題。本文將重新梳理影響二語閱讀的幾個重要因素,并結合國外近年來的最新研究成果加以探討。
一、影響二語閱讀的因素
(一)詞匯知識
對詞匯知識的掌握看似一種針對語言要素的學習,但實際上它與閱讀技能密不可分。詞匯教學與訓練通常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與聽說讀寫并存,且常常是閱讀教學中占據相當地位的一個環節。本文將“詞匯”看作是一個較為寬泛的概念,細分起來,它可以包括詞語的認讀與識別、詞語解碼、詞匯量、詞匯運用技能等等。
首先,詞語識別流利度(word recognition fluency)或詞語識別自動化(word recognition automaticity)是一大既受關注又引爭議的要素。詞語識別與解碼可大致歸屬于一類概念,即“見其形、讀其音、知其義”,將形、音、義三者自動整體識別。雖然,大家都普遍認為,專門的詞匯訓練和學習以及從大量閱讀材料中反復接觸高頻詞,一定能夠提高學習者的詞語識別自動化程度并促進閱讀能力的提高。但是,在二語學習環境中,詞語識別自動化與閱讀理解之間的因果關系尚沒有得到完全一致的研究支持。這仍是一個較新的領域,有待更多的關注和進一步的研究。
相比較詞語識別而言,有關一般意義上的詞匯知識的研究要成熟和豐富得多了。不管是母語閱讀還是二語閱讀,許多研究都表明,詞匯知識與閱讀理解有著顯著相關的聯系。另外,學者們就詞匯教學和習得也進行過廣泛研究。例如,在一項對外漢語教學的研究中,Shen(2010)發現,在教授漢語抽象詞(abstract words)時,語言和圖像雙編碼教學法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記憶詞形和詞義;但對于具體詞(concrete words)來說,雙編碼并沒有明顯優勢。
總之,詞匯學習是一個需要長期積累的過程,而且應該是閱讀學習的一部分。二者應當有機結合,通過學習詞匯促進閱讀能力的提高,同時在閱讀的過程中增加詞匯量、鞏固詞匯知識、并進一步掌握詞匯的運用技巧。
(二)背景知識
幾乎所有的二語教學研究者都一致認為,背景知識在閱讀理解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因為閱讀本身就是讀者帶著自己已有的知識去理解文本信息的過程。有關這方面的研究,一是關注背景知識是如何發揮作用的,二是關注如何能夠提高學生的背景知識水平。在衡量對于二語閱讀理解的幫助時,研究者對背景知識的調查是有不同切入點的,有人主要關注讀者對文本材料中文化因素的熟悉度;而其他人則主要考查一般性常識對于閱讀理解起到的積極作用。
但是,背景知識的作用有時也是有限的,有一些研究發現,學習者的二語知識水平會限制背景知識作用的發揮。學者們通過研究而得出的結論是,背景知識對二語閱讀所起的貢獻對于中級水平讀者更為明顯和有效。
總之,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加強這方面的意識,在閱讀時要“積極主動”地與文本交流,充分調動自己的已有知識,而不是被動地等待文本信息來影響自己。另外,文化因素在背景知識中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有時某個教學話題所涉及的文化導向和思維方式可能與學習者本身所習慣的思維模式有很大差異,如果不能從根本上讓其認識并理解這種差異,那么他們是很難領會文字背后所蘊含的意義的。
(三)語篇結構知識
語篇結構知識雖不像詞匯知識那樣屬于最基本的閱讀要素,但在閱讀理解過程中也扮演著積極的角色。這一點對于成年學習者或高級水平段的閱讀者尤為重要。在母語和二語閱讀領域,許多研究都表明,成功的讀者能夠識別出文章是如何組織構建起來的,并能夠有效利用這一信息來幫助他們理解具體內容。
一般來說,在不同的語言及文化背景中,人的思維模式以及反映到語言上的行文結構是有區別的。比如英語和漢語,即便是同一類體裁的文章,其寫作模式和常規框架就不盡相同。那么,對學習者而言,了解目的語的語篇結構知識對其理解文章內容是有幫助的。Chu等人(2002)曾做過一個比較研究,他們選取了四篇基于英語寫作模式的英語短文和基于漢語寫作模式的英語短文,讓120名臺灣大學生來閱讀,然后測試他們對文章內容的回憶情況。結果表明,被試者從漢語結構的短文中回憶到的信息明顯多于英文結構的短文。不難推斷,這與他們較為熟悉的漢語語篇結構知識是大有關系的。
(四)閱讀策略
在母語教學環境中,當今的閱讀理解教學已經等同于戰略性閱讀發展。在二語教學領域,成功的閱讀也離不開有效地使用閱讀策略,包括認知策略、元認知策略等。這些閱讀策略對廣大教師及學習者來說可能并不陌生,在相關學術文章中它們也常常被提及和探討。但目前,引起更多關注的是如何將各種策略綜合有效地運用。
值得注意的是,發展有效的閱讀策略不能僅僅依靠閱讀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它有賴于課堂上的顯性策略教學。近些年,有很多研究結果都支持策略教學對于提高閱讀理解所發揮的積極作用。而且,不宜單獨地教授,應該將其有機融入到閱讀教學當中。當然,這離不開長期的閱讀練習。同時,課堂教學中的示范閱讀、支架性閱讀等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另有學者通過研究證明,顯性的策略教學對于中、低水平段的學習者幫助很大。更為具體的建議是,策略教學在二語學習一年之后、學習者達到一定語言水平時再進行會更為有效。
還有一點需要提及的是關于無效閱讀策略的研究。例如,有些初級二語讀者經常采用逐字閱讀或翻譯的策略。他們把過多的注意力放在詞語上,而單個詞語的意思有時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全文的基本意義。這種不恰當的策略可能與文本的難度以及閱讀者二語知識的匱乏有關。因此,在閱讀策略教學中,不可低估學習者二語水平的重要性。教師在期待學習者有效使用策略之前,應當首先確保他們具備足夠的語言知識儲備,能夠在語言層面上處理所給的閱讀文本。
(五)閱讀流利度
閱讀流利度(readingfluency)這一概念雖然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已經被提出,但直到近些年,人們才逐漸認識到它是影響閱讀理解能力發展的關鍵因素。流利度的發展之所以經常被忽視,大概與老師和學生的學習理念有關,因為大家都更傾向于不斷學習新的東西,而流利度的發展恰恰需要充分甚至反復利用已學過的東西。
其實,許多閱讀技能的提高,都是隱性學習(implicit
learning)的結果。隱性學習是閱讀流利度和閱讀理解能力發展的核心,它是漸進的,一開始不易察覺,經過長期對形式和過程的反復之后才能看出明顯效果。反映到閱讀教學上,就體現出泛讀、閱讀速度練習、課文重讀等學習活動在發展閱讀能力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了。特別是泛讀,它似乎早已成為各類外語教學課程當中不可或缺的一項內容。大量母語和二語研究都表明,泛讀對學習者閱讀能力的提高能產生積極的影響,帶來諸多益處。
另外,關于二語環境中流利度與閱讀理解的關系以及相關的學習方法,也有許多研究值得我們思考。例如,Jeon(2009)針對學習英語的二年級朝鮮學生進行了口語短文的重復默讀訓練,其結果顯示學生的閱讀速度有了顯著提高。還有其他有關重復默讀訓練的研究也表明,這種方法不僅能夠顯著提高閱讀速度,而且非常有助于對文章的理解。此外,Chung和Nation(2006)曾有過一個針對閱讀速度訓練的研究,40名學習英語的朝鮮大學生經歷了為期9周、為數23次的計時閱讀訓練之后,他們的英語閱讀速度提高了52%,從每分鐘平均閱讀141個單詞提高到214個單詞。這種進步的確相當明顯。
總之,流利度這一要素不容忽視。有限的二語流利度研究都表明,詞語識別流利度、文章閱讀流利度、泛讀及閱讀速度訓練都對閱讀理解有重要影響。而且,這些研究結果與母語閱讀研究也都是吻合的。雖然,流利度作為一項技能,其發展需要大量的時間,但將相關訓練融入閱讀教學中,依然是十分必要的。
二、結語
總之,關于第二語言閱讀教學與研究,國內外都有很多值得思考和借鑒的理論與經驗。特別是在國外,這方面的研究顯得更為成熟和豐富一些。本文所談到的影響二語閱讀的要素如詞匯知識、背景知識、語篇結構知識、閱讀策略、閱讀流利度等,都是近些年來西方學者們一直關注的熱點和焦點問題。希望本文能為我國從事英語教學、對外漢語教學以及其他外語教學的教師和研究人員提供一些研究思路和教學啟示。
參考文獻:
[1]Chu, H.J., J. Swaffar D. Charney. 2002. Cultural representat-
ions of rhetorical conventions: The effects on reading recall. TESOL Quarterly, (36), 511-541.
[2]Chung, M. I.S.P. Nation. 2006. The effect of a speed reading course. English Teaching, (61) 181-204.
[3]Jeon, E. 2009. Effects of repeated reading on L2 reading fluency and comprehens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Northern Arizona University.
[4]Shen, H. 2010. Imagery and verbal coding approaches in Chinese vocabulary instruction. 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14 (4), 485-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