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常聽人說:“天人合一”是老子的哲學觀,是中國哲學不同于西方哲學之所在。本人經多方考證,并未發現一個經典有這原話。而首創者原是西漢董仲舒,是由他那美化皇權的天人感應所生發的,這里的“天”是最高神靈。“天人合一”是借天意以加強封建統治的陰招,是貶義。“訛”從董始,今天高調提倡當屬以訛傳訛訛。如把“天”理解為自然,則人從屬于自然,可改稱為“天人和諧”、“天人諧一”,這也有現實意義。
關鍵詞:天人合一;中華哲學;以訛傳訛;盲從;天人諧一
中圖分類號:B8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09-0046-02
近年很多書上、學術會上,都會看到聽到:老子(或孔子、或中國哲學)的哲學觀是“天人合一”,不同于西方天人對立,這有利于指導實現生態和諧,處理人與環境的關系。
我回憶我所讀的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毛澤東哲學,沒有這個詞,回憶常讀的《老子》、《論語》、《易經》等也沒這個詞。查了人大、北大的哲學教材也沒這個詞。后來在《哲學辭典》、《中國大百科全書》、《辭海》里查到了這一詞條。但從解釋來看,全是衍生、附會的,沒有一例出于某經典之原話。三種工具書所解大同小異,先看易查的《辭海》所解。
天人合一:中國哲學對天人關系的一種觀點。強調“天道”和“人道”或“自然”和“人為”的合一。戰國時子思、孟子提出過這種理論。后來漢儒董仲舒即強調“天人之際,合而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號》。)宋儒張載則說:“天人異用,不足以言誠”(《正蒙》)。程顥認為:“天人本無二,不必言合”(《二程全書·語錄》)。朱熹也說:“天人一物,內外一理,流通貫徹,初無間隔。”(《語類》)
從《辭海》、《中國大百科全書》等看出,中國哲學界從未公開論證并明確提出過“天人合一”這一概念。
一、原本所提的“天人合一”有特定含義
經進一步順著歷史考察發現,第一次高調地提出“天人合一”,并引起了普遍注意的,是西漢提“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董仲舒。他為了顯才華并討好漢武帝,在《對賢良策一》里提出了“天人感應”。論證“天”是有意識的神靈,皇帝是“天子”。皇帝秉承“天”意而治民;“天子”有失誤,“天”會以天災等提示天子;如不改過,就會遭天懲,進而強調“天人之際,合而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號》)、“天地之氣,合而為一,分為陰陽,判為四時,列為五行”(《五行相生》)、“天亦有喜怒之氣、哀樂之心,與人相副,以類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卷十二《陰陽義第四十九》)。 這些,完全是為了美化皇權,鞏固封建統治而做的編造。后來人們為了方便闡明這個觀點,便將這一句話濃縮成了“天人合一”。注意,這里的“天”不是大自然,而是“神”。“神”不是“人”的母系統,神與人是全異關系,屬于同級概念,語言上可以用“合”。所以“天人合一”就由此而生。但是,需要特別指出,這里的“天”不代表大自然,也不是“人”的母系統,和今人對“天人合一”的解說風馬牛不相及。更不能把“天人合一”的提出強加給老子、孔子。
順便說一點,漢武帝雖然接受了董仲舒“獨尊儒術”和“天人合一”的理論,但并不重用他,只任命他為江州相,始終未調他進京。為什么?武帝知道,他的“天人感應”是一柄雙刃劍,既能蠱惑民眾服從“天子”,也能因董仲舒之流某日對朝政不滿,而鼓動人們用“天神動怒”來壓皇帝,所以“敬而遠之”。這就是說,漢武帝也認為這是謬論,只因為它有利于鞏固統治,才昧心地用了他的理論。從時代背景看它原本是謬論。所以說,從背景的特殊性可知,“天人合一”具有明顯的神化皇帝和愚弄民眾的色彩。
論證天人關系的言論很多,上萬字也列不完, 如《周易·乾卦·文言》:“‘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莊子《齊物論》:“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程頤:“天、地、人,只一道也。” 所有這些過去被用來證明“天人合一”的言論,再細一看,原來強調的都是人與天的和諧一致,這確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主要基調。但是,沒有一個經典著作用過“天人合一”這原話,今天所講的“天人合一”全是揣度而生造成的、以訛傳訛的。
現請允許我對“天人合一”為什么是以訛傳訛,做進一步的探討。
二、天、人為什么不能“合”
1.不合老子原意。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大自然沒有意識,視萬物如草扎的狗),“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就是說天想不到也不會去迎合于人,冬不為人而暖,夏不為人而涼;反過來,我們要想活得好,只能由人主動去順應天(自然),只能按規律辦事以取得成功(自然的回報),這實則叫“天人和諧”、“天人諧一”。
2.違反邏輯規則。根據邏輯理論,屬概念和種概念是包含關系,不能并列(含不能加、合)。表自然的“天”是上位(屬)概念,而“人”對自然則是下位(種)概念,它們是屬種關系,是不能并列、不能相加的。如“人嬰合一”、“天樹合一”、“獸牛合一”、“身腳合一”等,都犯了越級并列的錯誤。皆不合邏輯,都是笑話。
3.不合系統論原理。按系統論原理,系統可依統屬關系劃分為母系統、子系統。在表述時不能超越層次加合。如物分為非生物、生物;生物分為動物、植物、微生物;動物分為胎生動物、卵生動物……人是大自然(天)的子系之子系之子系,是動物中靈長目動物之會制造工具、會用語言文字的高級動物。人與天相距幾個層次,只能歸屬,不可對稱相合,一合就亂倫(系統)。
4.不合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馬克思哲理講主觀、客觀,講必然、可能,講客觀規律性、主觀能動性。天,大自然,是客觀存在,有其客觀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只能認識、順應。人只能在規律的范圍內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有限地改造世界(生存環境)。如果用“合”,則夸大了人的作用,形成人與天平起平坐,就易引犯唯心主義的主觀妄為錯誤,如“大躍進”喊的“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等。
三、跟風用“天人合一”在學術上屬于不嚴謹
1.概念的提出輕率。在《辭海》“天人合一”條里,就有:“程顥認為:天人本無二,不必言合一。”這說明,已有人反對“合一”了。 再看老子名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25章)這里的“地”可以并入“天”,而“天”代表的是“自然”,意思是說人通過地取法、認識天,再由天取法、認識自然,再通過自然掌握自然規律(道)。這句被很多人理解為老子具有“天人合一”觀點的話,其實講的是人從屬于天,人從自然(天)那里獲(悟)得了道。人、地、天、道只有邏輯關系(傳遞關系推理),沒有“合一”關系。可以這樣說,第一個誤從董仲舒那里舶來“天人合一”,并稱是東方(或中國)哲學特色的人,有失輕率。
2.概念使用跟風。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很少聽人用“天人合一”這個概念。現在國學吃香,有人搬出“天人合一”以彰顯中華傳統文化的優越,還說用了“天人合一”可以使西方哲學獲得提升。大家樂聞,異常興奮,跟著大喊,沒有去查證、辨析,一人用了,大家緊跟,名人再用,認假作真。
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本意是“人的行為應當合神的意志,代表天意的天子理所當然可以統治萬民”,是對皇權的神圣化。這哪里是中國古代哲學的精華。
可以這樣說:“五四運動”、“橫掃四舊”、“批林批孔”所批的孔、儒,其實批的都是董仲舒改造后的、美化皇權的“儒”,而非原本的孔和儒,查遍《論語》,美化神權的言論,只有:孔子不語怪、力、亂、神。
當然,跟風不是一般人的錯,一般人只能是引(信)書、引(信)報、信名人,錯在近年新近高調提出“天人合一”的哲學家,欠缺了嚴謹的考證。
四、最好用“天人諧一”、“天人和諧”替換“天人合一”
既然“天人合一”是以訛傳訛,且有美化皇權的背景,應當怎樣對待呢?
不才認為,為了正本清源,在學術上提倡嚴謹之風,絕不能將錯就錯;相反,有必要以此為突破,啟用一個合乎傳統本意的新提法,以便區別、取代董仲舒那別有用心的“天人合一”提法。
我的建議是在用詞上做點更換,賦予新的解釋,使之新生。怎么換?
“天”,含“地”,也含人世間的一切存在可定位為“大自然”。“人”現可定位為“人類”,也含個體的人。“合”不當再用,因“合”表對等,天與人是從屬(包含)關系,不能再叫合一,如香港回歸,不能叫“國港合一”。但是,對天、人關系可用一個表和諧、表順應的詞,如諧一、和諧等來連接。
為了既有所糾正,又有所順勢,我建議今后可將“天人合一”改為“天人諧一”或“天人和諧”。
對已經出版的書報,不必勘誤;但新出的書刊卻應當啟用新的提法。
今天,大講“天人諧一”(或“天人和諧”)對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確有積極的理論指導意義,在摒棄其糟粕,吸取其精華的前提下,使之新生吧!
鄙人水平低,難免胡說,但求拋磚引玉。如能引發百家爭鳴的學術討論,推動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文化繁榮,豈不美哉?
參考文獻:
[1]辭海[K].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
[2]中國哲學辭典[K].長春:吉林出版集團,2009.
[3]中國大百科全書[K].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
[4]任繼愈,中國哲學史[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