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則徐(1785—1850年),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號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等。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清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詩人。除此以外,林公的書法藝術也可謂自成一家。由于早年林則徐生性聰穎,在4歲時便由父親“懷之入塾,抱之膝上”,口授四書五經(jīng),并在其父林賓日的精心培養(yǎng)下,較早地進行書法訓練。他從唐楷人手,系統(tǒng)地學習了顏、柳、歐、鐘等諸體,并為應付科舉考試認真地學習了館閣體,這些學習都為以后打下堅實的基礎。
20歲中舉人后,因書法和文章俱佳受新任福建巡撫張師誠的賞識招入幕府。26歲中進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開始進入官場。在京官時期由于身居清職,有機會結識福州之外的全國許多著名書法家如翁方綱、伊秉綬、阮元等人,又見識到許多友人同僚如郭尚先、梁章矩、錢泳等人的收藏,看到許多古人的真跡,拓展了視野,開闊了眼界,臨摹的范圍也從唐人擴展到晉王羲之、宋四家,其中米、蘇兩家鉆研最深,中晚年后其許多行草作品都受其影響。友人程恩澤曾題詩贊揚林公書法:“柳家新樣歐家法,更有河南婉而愜”。
由于長期以來關于林則徐書法方面的資料缺乏,學者很難對其書法藝術做較系統(tǒng)的分析與研究。有幸的是2010年末由福州市政協(xié)文史資料委員會和福州市林則徐紀念館合編的《林則徐翰墨》得以出版發(fā)行,為大家了解、研究其書法藝術提供了詳實的文本資料。此書所收集的林公書法,以福州林則徐紀念館珍藏的精品為主,包括對聯(lián)、條幅、屏條、扇面、冊頁、詩稿、信札、書稿等。本文即依據(jù)此書試論林公書法,如有謬誤敬請專家指正。
對聯(lián)、橫披、拓片
此書共錄入林則徐對聯(lián)十三副、拓片六幅、橫披二幅。
首先從書寫年份看,款識中明確題寫紀年的有五件(對聯(lián)二副、橫披一幅、拓片二幅),沒有寫年款但可以從相關資料中推測年代的有四件(對聯(lián)二副、拓片二幅)。這九件作品最早寫于清嘉慶己卯年(1819年),時年林公34歲,最晚寫于清道光庚子年(1840年),時年林公55歲。從款識來看,大部分作品為其中年時期題贈同僚、親朋故舊的作品。其余的十二件作品年代雖不確定,但就其書法風格來看是約林則徐中年的作品。
其次從書體來看,楷體的有二件均為拓本(圖1),分別寫于林則徐34歲做京官和55歲授兩廣總督時期,早年用筆方入方出,字形雖稍長但分間布白,整齊嚴謹,中宮緊密,結構布置精嚴,上承下覆,左揖右讓,局部險勁而整體端莊,無一處紊亂,無一筆松塌,通篇全以歐楷為范,顯示出深厚的楷書功底。而后一拓本則直取柳體,結體布局平穩(wěn)勻整體勢勁媚,保留了左緊右舒的結構,運筆方圓兼施,運用自如。點畫斬釘截鐵,爽利挺秀,骨力遒勁,典型地體現(xiàn)了柳體楷書清俊勁挺、開闊疏朗的特點。行楷類的有八件。可以從款識與印章推斷書寫時間的有兩件,均寫于其中老年時期。用筆以圓筆為主渾厚粗重,筆畫厚重,點如墜石、畫如夏云、鉤如屈金、戈如發(fā)弩,有唐顏真卿多寶塔遺韻。結構內(nèi)中宮收緊左右上下相互揖讓,字形稍長,捺腿一波三折似有趙體余風(圖2)。其他五件有形似顏真卿多寶塔,用筆融入晉人筆意的(圖3);有結體以寬博為主調(diào),行筆卻以歐體為范的(圖4);還有完全取自顏體的風格的(圖5)。總之,林公行楷結體主要是以唐顏真卿為根基,融會了王羲之、歐陽詢、柳公權、趙孟頫的筆法,作品莊嚴平和,有忠臣良將的凜然正氣感。余下的十一件作品是行書,書寫的年代大約是林則徐盛年時期。運筆抑揚頓挫,行筆快如疾風,不拖泥帶水率性而為。運筆結體皆從王羲之脫胎而來,有些聯(lián)上的字形、句式則直接取自《蘭亭序》和《圣教序》。不僅完全繼承了王字的飄逸、爽利、秀勁的一面,而且他還把唐楷的筆法融入到行書中。如圖6中“長”、“華”字的橫的寫法、“門”字的外拓結體皆有唐顏柳的痕跡。值得一提的是,林則徐晚年寫的著名對聯(lián)就是這樣典型的例子(圖7)。這件作品通篇氣勢逼人,字形富有張力,點畫結實力能扛鼎。如川、納、仞、乃、千、無等字就是直接從《多寶塔》中借鑒過來,不言而喻顏體的特征體現(xiàn)得相當明顯,另一個特點是行筆間常牽絲相連,氣勢上連綿不絕筆調(diào)婉約,這些都使人觀之既感整體大氣豪放細節(jié)又覺典雅精致。
從以上資料可以看出,創(chuàng)作這些作品的時間跨度長達二十幾年,貫穿了林則徐一生中最輝煌的時期,為其書法的演變提供了詳實的實物依據(jù)。
冒中堂、屏條、扇面
中堂共收六件。正楷三件,其中《曾姨母陳太恭人九十壽序》和《誥封中憲大夫霽峰先生誥封林恭夫人王恭夫人七秩雙慶序言》書寫的時間分別是1819年和1838年,內(nèi)容均是晚輩祝壽的文體,書體是清朝官方正式行文的館閣體。此外還有一幅正楷是節(jié)臨歐陽詢《醴泉銘》(圖8)。以上不難看出林則徐學習書法的源頭和基礎。除正楷外其他是行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里選錄的三幅行草中堂各有面目,如《片云占斷六橋春》(圖9)可以看出深受米芾的影響,運筆瀟灑;在嚴謹中又行筆自如,跌宕參差,字形夸張變化,堪為林公行草精品。除米芾外他還喜歡學董其昌,如《贈景崇兄》(圖10);行筆間清逸古雅透于紙間,有十分濃厚的書卷氣。當然東晉王羲之也是他學習的對象,如53歲書的《格言》(圖11),書寫時一氣呵成,用筆直抒胸臆,當中許多字結體、用筆等皆有參考《圣教序》。
屏條與扇面共收十件,最具代表性的是《集臨宋四家》(圖12)和《萃田先生大雅之教》(圖13)。前者書于1826年,此屏為林則徐集臨宋四家書體,作品中蘇軾行書的筆意、黃庭堅字體結構、蔡襄筆勢的連貫性都有所體現(xiàn)。當然最值得稱道的還是臨米芾的條屏,把米芾書法沉著痛快、八面出鋒、刷字等特點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字的起筆往往頗重,到中間稍輕,遇到轉折時提筆側鋒直轉而下。捺筆的變化也很多,下筆的著重點有時在起筆,有時在落筆,有時卻在一筆的中間,對于較長的橫畫十分強調(diào)一波三折的用筆。
《萃田先生大雅之教》則得王羲之神韻并參以米芾字型與用筆,行筆大小變化明顯,常有側傾體勢,欲左先右,欲揚先抑都是為了增加跌宕跳躍的風姿、駿快飛揚的神氣,天真自然絕不矯揉造作,書寫中成竹在胸,隨機而變獨出機巧。反映了林公對晉人尚逸、宋人尚意書風的臨摹,總的來看這些學習不僅提高書寫技巧也豐富其藝術內(nèi)涵。
扇面共有七件,楷體兩張,書法風格以歐顏為主,筆法細膩結構森嚴。其余均為行(草)書,風格上等同條屏。
冒信札、詩、書稿
信札、詩、書稿均為小字,分楷書、行草兩類。行草類(圖14)以《圣教序》《蘭亭序》為基本路數(shù),作品起收筆干凈利落,秀勁乃其小字的可貴之處。楷書類(圖15)以《靈飛經(jīng)》打基礎吸收了歐楷的用筆特點,他曾對好友說“有剛柔相濟之道,取《皇甫碑》《靈飛經(jīng)》二種帖,每日早晚更端臨寫,則骨干風神可以兩得,不至偏于一邊,未得其利,先入其弊也。”由此可見兩帖對林公小楷的影響之深。作品通篇章法為縱有行,橫無列,字形橫扁。由于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顧盼照應,通篇字渾然一體,雖是信筆寫就,但法度森嚴;雖為楷書,卻有行書的流暢與飄逸之氣韻。
目結語
筆者以為林則法徐書法最重要的特點是“秀挺”和“綿連”。
字如其人,林公特別愛好秀挺的字,認為秀挺的字是真正能夠體現(xiàn)知識分子風骨的好字,否則就是俗字,秀挺的字則神完氣足,骨力洞達,有清逸之氣。“綿連”就是筆斷而意連,筆畫間帶有細小的牽絲連綿不絕,這兩個特點在我們認真欣賞其真跡時可以很明顯地體會到。
林則徐一生勤于政事,書藝乃其業(yè)余之事。對此雖無長篇大論,卻都精辟獨到不泛泛而談,偶有論述都散見于筆記、題跋之中,因總結自實踐,所以特別珍貴。他曾說過:“或謂學唐書者,專從事于間架分布之間,魏晉風流去之彌遠,能真不能草,宜碑板而不宜翰札,此言誠然,然初學臨摹,輒舍唐人矩范,而躐等于鐘、張、二王,是猶未能立而使之疾行,僵臥必矣。”從以上自述可以看出他辯證指出學習唐楷的必要,不學則不能立j如果只學唐楷,能真不能行草,也是有缺憾的。除此之外他還特別重視基本功的訓練,在給好友郭遠堂的信中強調(diào):“學書惟于腕下作功夫,無他謬巧也……凡一橫一豎,除欹側以取勢外,無不貴乎論筆者,轉處,鉤處亦然。先注而轉,則力足而不剽”。
現(xiàn)在國人看到的他的傳世墨寶,除日記、書信、條幅外,對聯(lián)最多,其遺墨在閩粵兩省為最。近幾年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間出現(xiàn)收藏林則徐書法的熱潮。可是他的許多墨寶都深藏于博物館或隱匿于私人手中,本文借此資料梳理其脈絡使大家可以全面領略林則徐書法藝術的精湛,從側面體會一位民族英雄的君子之風與浩然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