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誰創造了歷史。這個問題是改革的首要問題。
毛澤東曾說: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歷史的動力。意思似乎很明顯,是人民創造歷史。但細究一下,毛澤東這句話只點明了“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似乎另有一個主體,在借助人民這個動力創造歷史。
那這個主體是誰呢?讓我們先看幾個歷史事實。
美國前四位總統分別是華盛頓、亞當斯、杰斐遜和麥迪遜,他們當年都處于美國獨立戰爭的領導階層。美國擺脫英國殖民統治取得獨立后,正是由于這四位總統的接續努力,才最終確定了美國現在的民主憲政。
再看中國,同樣因為有了毛澤東等英雄們的英雄般努力,才取得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建立了新中國。接下來的1970年代末和1992年春,是鄧小平掌定乾坤,連續將中國推向改革開放道路。其間,在中國的臺灣,是蔣經國果斷下令解除了戒嚴,才使臺灣擺脫專制,走向民主和自由。
無數事實表明,是英雄創造了歷史。但在很多人那里,這個觀點是極其反動的。他們一直認為,是人民創造了歷史,依據是,沒有全國勞苦大眾的呼應和支持,中國共產黨能取得革命勝利嗎?沒有安徽小崗村那十幾戶農民的冒死單干,中國能搞起聯產承包,進而拉開改革大幕嗎?
應該說,他們這些論據不可謂不給力,但我們仍有冷靜分析的必要。若以“有了全國勞苦大眾的響應和支持,中國共產黨才取得了革命勝利”為事實依據,進而認定是人民創造歷史,那勞苦大眾在呼應和支持什么?還不是毛澤東和毛澤東路線?沒有毛澤東和毛澤東路線,大眾又能呼應什么,又能支持什么呢?同理,當年若沒有鄧小平和萬里等人的表態,小崗村變法不知會是什么結果。當年這一舉動可是大逆不道,違法犯罪呀!
可見,無論是人民創造歷史,還是英雄創造歷史,都不能肯定一個之后,去否定另一個。從人類歷史看,歷史既是英雄創造的,也是人民創造的,是英雄和人民在某一個階段達成了一致,歷史才翻開了新篇章。
但這個定論似乎不算完美。假設人民有某種強烈意愿,但決策者不遵從這種意愿,那人民創造歷史要么不成立,要么引發革命;如果決策者呼應了人民意愿,奮而革新,那歷史就會翻開新一頁。這正好驗證了毛澤東的那句話: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有一個主體借助了人民這個動力,再加上自己的智慧和膽略,這才創造了歷史。這個主體是誰?是英雄!
由此得出結論,歷史是英雄借助人民這個動力創造的。成為這樣的英雄不容易,他要順遂民眾意愿,不被既得利益集團挾持,不計個人毀譽!W
(作者為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