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旭亮是某儀器有限公司的職工。她與單位在勞動合同中約定:工作時間為每天8 小時,平均每周40小時。但在工作中單位領導經常要求職工加班。每次加班后,均以彈性工作為由,拒付或少付加班費。一次周六,單位又要求曾旭亮上班,曾旭亮口頭向領導請假,領導不置可否。周一曾旭亮上班時,接到一份解聘通知書,公司要求提前解除勞動合同。曾旭亮不服,遂向勞動爭議部門提請仲裁,要求該公司給予提前解除合同的經濟補償金并支付拖欠的加班費。
《勞動合同法》第31條規定:用人單位應當嚴格執行勞動定額標準,不得強迫或者變相強迫勞動者加班。用人單位安排加班的,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向勞動者支付加班費。
勞動者的休息權是憲法規定的基本權利。我國《憲法》第43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者有休息的權利。勞動者的休息權是通過工作時間和休息時間體現出來的。工作時間制度由法律加以規定,自1995年5月1日起,我國普遍實行每周40小時工作制,即采取每周工作5天,每天工作8小時的工作制度,星期六與星期日為公休假日。除此之外,我國還規定元旦、春節、五一勞動節、十一國慶節等法定假日。用人單位一般應當遵照執行,確因特殊原因不能遵照實施的,應當通過倒班制度、輪休制度等,保證員工休息。
加班加點的實質是延長勞動者的工作時間。延長工作時間必須有四個條件:1、生產經營需要;2、必須與工會與勞動者協商;3延長工作時間的長度必須符合《勞動法》的規定;4、從發放延長工作時間的工資上進行限制:延長勞動者工作時間的,支付不低于工資的150%的工資報酬;休息日安排勞動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補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資的200%,;法定休假日安排勞動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資的300%。
勞動部《關于〈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71條規定:協商是企業決定延長勞動時間的程序,企業確因生產經營需要,必須延長勞動時間時,應與工會與勞動者協商。勞動者加班與否有自主選擇的權利,一旦勞動者拒絕加班,用人單位不得強迫勞動者加班,否則構成對勞動者休息權的侵犯。本案中,該儀器有限公司強迫曾旭亮加班,且因此提前解除勞動合同,違反了《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的相關規定,損害了曾旭亮的勞動權和休息權,應當承擔責任。在勞動者加班過程中拒付或少付加班報酬,應當給予一定的補償。仲裁爭議機構應當支持曾旭亮的請求,如果曾旭亮請求撤銷公司解除勞動合同的通知,仲裁機構也應當予以支持。
這正是:
企業加班要協商,
員工拒絕理應當。
加班必付加班費,
不能自己做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