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幼兒園《規程》中明確指出,幼兒園的品格行為教育應以情感和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為主,注重潛移默化的影響,貫穿幼兒的日常生活中。高爾基曾經說過:“誰不愛孩子,孩子就不愛他,只有愛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老師的愛是世界上任何一種愛都無法與之相比的,因為這是一種無私的、不計任何回報的愛。
關鍵詞:奉獻、體驗、行動
一 愛是無私的奉獻
新入園的小班幼兒,離開了媽媽的懷抱,來到陌生的環境,會不停地哭鬧,這時的幼兒最喜歡老師抱抱他、摸摸他的頭。悅悅是新入園的幼兒,剛來的那些日子,早上總是哭哭啼啼,不肯松開媽媽的衣襟,一見她來園我就放下手中的工作,把她抱在懷中,輕輕地和她說上幾句,她乖乖地依偎在我的懷里,漸漸地她來園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邊哭邊說:“老師,你抱抱我好嗎?”我問她:“老師抱抱你就別哭了”,她含著淚花點點頭。從這天起悅悅一來園就要在我的懷里“賴”一會兒,慢慢地她不哭了。但是午睡可成了大問題,一聽說要午睡她就先掉眼淚,開始以為她想媽媽了,后來才知道她是想媽媽的“胳膊”了。由于嬌氣,她在家睡覺必須枕在媽媽的胳膊,撫摸著才能睡著,久而久之就養成了沒有媽媽的胳膊無法入睡的壞習慣,都過去兩周了,她還是不能自己獨立午睡。有一天我輕輕地對她說:“老師這么喜歡你,高興點好不好?如果午睡時不哭,你可以摸摸老師的胳膊,這樣行嗎?”她疑惑地看看我,又看看我的胳膊,然后伸出小手輕輕地摸了一下我的胳膊,就伸出雙手把我的胳膊摟在懷里,很安慰的樣子。從這天起,悅悅午睡時都要摸著我的胳膊甜甜的睡去,等到她睡著我的胳膊已經又酸又麻,看著她能安然睡去,我感覺到我的付出是值得的。
悅悅小朋友離開家人,離開媽媽溫暖的懷抱,如果沒有老師傾情關懷和對她的愛,過渡期會很長,如何讓過渡期縮短,這就需要老師細心的呵護,不要看她小,老師的愛她是能感受得到的。
二 用行動來體驗愛
1、愛周圍的同伴
幼兒園是幼兒步入集體生活的初期,性格各異的幼兒,有著不同的表現,有的小朋友能力很強,有的口語表達能力強,有的小朋友講衛生,有的學習好,有的能幫助老師做簡單的事情。如何讓幼兒在集體生活中發現他人的優點,看到自己的不足呢?
在教育過程中,我們開展了“我愛人人,人人愛我”的活動,在班里找到自己的榜樣。如:誰的值日生做的好?誰的作業完成的好?誰對小朋友最友好?誰吃飯不挑食?誰最有禮貌?誰在家里幫助家長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定于每周五進行評獎,班里的每個小朋友都積極說出他人的優點,能夠發現他人的閃光點,這是一種愛,在肯定他人的同時,自己也被他人肯定,或者說說自己的進步,老師給予肯定和評價,并且將自己制作的“五角星”獎勵給有進步的幼兒,同時也會對他們提出更高的要求。在這種和諧的氛圍中全體幼兒都愿積極地展現自己的優點,主動改掉缺點和不足,增進了小朋友之間純真的友愛。
2、關愛災區的小朋友
在日常的教育活動中,注重培養幼兒從小樹立愛國主義思想和奉獻精神,懂得關心周圍的的人,通過“童心獻愛心,關愛災區小朋友”的活動,發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讓孩子們富有愛心,懂得當他人有困難的時候我們要伸出援手幫助他們。
汶川大地震的時候,我們通過網絡、電視、圖片、廣播、報刊雜志讓幼兒了解災區的情況,知道汶川處在最危險的時候,需要我們伸出雙手來幫助他們,懂得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道理。我們一起想辦法如何幫助災區的小朋友們,全體幼兒踴躍地發言:有的小朋友說不吃肯德基了,有的小朋友說少買一件衣服,有的小朋友說給他們食物,有的小朋友說給他們衣服穿,有的拿出自己的壓歲錢要捐給災區的小朋友,有一角、十元、一百元,無論面值大小,這其中飽含著孩子們對災區小朋友一顆顆牽掛的心。還有的小朋友制作了愛心卡、畫畫、積極捐錢捐物,為災區小朋友送去愛心和祝福,讓愛猶如一顆種子,在幼小的心靈中生根、發芽……
3愛是鼓勵
玉玉小朋友來園的時候,很膽小,不敢玩戶外的大型玩具,每次其他小朋友玩的興高采烈的時候,她總是躲在老師身后。通過跟家長交流,得知她從小就這樣,媽媽說她“膽小鬼”“沒用的’,很明顯媽媽的話深深的刺痛了玉玉的心,同時也傷害了她的自尊心。看到這里,一種強烈的責任感。在我心中油然而生,我決心要幫助她。活動中發現玉玉對玩大型玩具有了心理障礙,第一次我勸了很長時間她才答應站在旁邊看小朋友們玩,這之后我鼓勵她,說她有點進步了,都能給小朋友加油鼓掌了。第二次我讓她坐在我的腿上玩了一次滑梯,剛開始時她還有些緊張,但是從滑梯滑下來的那一瞬間,我能感覺到她很開心。回到活動室我在全班小朋友面前表揚了她,說她的進步更大了,下次如果勇敢些能自己玩就更好了。以后每次玩大型玩具我都牽著她的小手,告訴她很安全,不用緊張。玉玉從戰戰兢兢中到自己獨立的玩耍,經過了一個漫長的過程。
總之,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使用正確的方法引導,以真誠的愛和鼓勵,再加上無微不至的關懷,玉玉終于擺脫了自己心中的陰影,戰勝了自己膽小的個性。對于幼兒的教育不但要培養健康的體魄,還有良好的性格,更重要的是積極的態度。
三、在家中付諸行動
通過對愛的感知、體驗和行為的培養,有的放矢,抓住時機進行隨機教育,知道愛身邊的人,學會感恩。
培養幼兒的愛心是《規程》規定的素質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項重要的內容。現代家庭中獨生子女備受長輩的寵愛,家長把自己的愛傾注給“寶貝”的同時,并沒有意識到培養孩子來愛自己,對孩子的情感付出是單方面的并不是雙向的,時間久了,給孩子留下一個錯覺,家里所有的好玩的、好吃的、好穿得都是自己的,感受著長輩們給予自己全部的愛,自己不需要愛任何人。針對這一現象,我們設計了語言活動《小烏鴉喂媽媽》,故事中的烏鴉媽媽,風里來、雨里去,不辭辛苦地喂養自己的寶寶,當烏鴉媽媽年老體衰不能飛翔去尋找食物時,小烏鴉也像小時候媽媽喂自己一樣,出去捕來食物親自喂給媽媽吃。孩子們看到這一情景時,深深地被小烏鴉反哺的情節所感動,懂得了父母及長輩們是如何愛護自己,當自己長大成人也要用同樣無私的愛去愛他們。
在日常生活中,當家長教育孩子愛父母及長輩的時候,自己也要言行一致,首先要關心自己的父母,尊敬老人,以身作則。比如:在公交車上為老年人及行動不便的人讓座,主動給老人開門,過紅綠燈幫助盲人,時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為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潛移默化重于說教,孩子幼小的心靈像一面鏡子照進美好的行為。請不要讓丑陋的行為住進幼小的心房,讓愛融進他們幼小的心靈。
曾經在一本《幼兒教育》中看到這樣一句話:夢在哪里,哪里就有未來;志在哪里,哪里就有成功;心在哪里,哪里就有風景;愛在哪里,哪里就有感動。這句話詮釋了所有的愛和感動。讓我們的心中充滿愛,讓我們的世界充滿愛,地球將變成美好的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