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農牧業專業合作社主要從事種植養殖業務,對地方經濟發展發揮著積極的促進作用。但隨著生產經營業務開展,許多合作社舉步艱難,經濟效益低,凝聚力弱,組織有名無實。追根溯源是合作社發展根底不牢固,問題歸結為三種類型:一是“鴨子上架”型,特點是合作社在無思想準備狀況下成立,項目選擇不成熟,建設缺乏專業指導,經營管理無頭緒;二是“隨大流”型,特點是項目發展趕時潮,生產帶有盲目性,市場道聽途說缺乏科學預測;三是“改頭換面”型,特點是項目已有經營基礎,順應成立合作社發展順車帶帽,但發展缺乏創新理念。農牧專業合作社是農牧業經濟發展在一定階段的產物,在我國市場經濟發展大背景下,合作經營模式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振興農牧業合作社經濟是發,展農牧業經濟的有效途徑。海西地區農牧業生產環境安全,農牧業生產條件得天獨厚,如何開展科學管理,把先進的生產經營模式與農業資源開發有機組合,使農牧業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是擺在農牧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課題。
都蘭縣是海西地區農牧業大縣,農牧業合作社起步早,數量多,經營兩極化現象較為嚴重。其溝里鄉是一個純牧業鄉,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在全州乃至全省具有一定知名度,但其飼草料種植項目經營陷入困境,今年3月筆者就此進行了專題調查。以其結果來看,當地政府雖作了很大努力,但是合作社畢竟是一個經濟組織,擺脫不了市場經濟規律的支配,同時對于牧民群眾來講更擺脫不了其弱勢性客觀限制。筆者認為,其發展除自身努力外,尚需要得到科技、市場、金融、信息等生產發展軟環境要素有效支撐,更需要當地政府按照現代企業理念進行積極引導。
一、基本概況
1 飼料地淵源。溝里鄉位于青海省都蘭縣東南,柴達木盆地南緣巴顏喀拉山東段北坡,地勢高峻,山巒縱橫,平均海拔3100m以上,是以山地類為主的高寒地區,土地面積26.58×104hm2,草場面積18.47×104hm2,為純牧業鄉。生產頗受氣候影響,特別是風雪因子,冬春季節常常積雪成災,而且由于交通困難,飼草料市場不能及時有效運達補給,致使草地畜牧業生產受到致命性災難。上世紀1993和1994連續兩年遭受雪災,僅牲畜一項損失75%,遠近聞名號稱“三八”(牲畜8萬只(頭),人口800人,集體資金80萬元)的富裕鄉突然問經濟下滑到貧困之列。當地政府下決心抗拒災害,針對該鄉偏遠,交通堵塞,信息閉塞,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等問題,則通過協調,從當時的香日德農場劃撥土地約400hm2,其中253.33hm2作為飼草料生產用地,其他用作住宅生活、集中辦學等后勤建設。飼草料地落實后,起初按照人口平均分配給全鄉6個村子,村子又按照一定辦法分配給牧戶,經營基本處于自種自給的小農狀態。
2 生產環境。飼料地位于都蘭縣香日德鎮政府東3km處,屬于山前扇地,土地平坦連片,呈南北走向,坡度≤5°,土層≥1m,地下水位≤5m:土壤棕鈣土類型,質地砂粘,ph≥8.5,土表零星分布鹽堿危害斑;年光照時間2954h,平均溫度3.7℃,極端值分別為-26.6℃和+33.2℃,年積溫≥0℃2325℃;年降雨量166mm,蒸發量1486mm,灌溉可引香日德河通過現成盤山渠完成:風力年平均3.7m/s,最大時為24.7m/s;無霜期226d,保證率80%。土地屬于已開發地,原香日德農場曾經種植糧食作物,田間工程基本完備。對于糧食作物生產障礙主要為早霜和不定期發生的大風,易導致糧食作物減產和品質下降。
3 合作社經營。2010年,依據中央文件精神和農牧民專業生產合作社固有發展優勢,群眾在充分認識新生事物的同時,以飼草料地和經營戶為基礎,成立了《智玉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合作社就飼草料地生產問題制定了嚴格的入社章程、分紅制度、用工制度等。當年即入社107戶,集中種植土地73.33hm2,種植紫花苜蓿36.67hm2,燕麥36.67hm2,介于紫花苜蓿一般當年無收益,牧草燕麥收益即掩蓋了當年生產整體的負效益,群眾雖然無分紅,但是看到合作社的發展前景。2011年,社員本對紫花苜蓿抱著極大希望,沒想到開春季節紫花苜蓿竟然全部死亡,對此,社員仍然信念不變,堅持合作經營。2011年合作社集中種植土地93.33hm2,分別種植燕麥40hm2,青稞10hm2,馬鈴薯43.33hm2,結果洋芋滯銷,收入甚小,唯有燕麥、青稞還有收益,收支相抵,合作社虧損約17萬元。社員即對合作社產生懷疑情緒,部分要求退社單干,合作社經營由此發生危機。2012年合作社經營滯停,少數社員單干種植青稞、燕麥等維持生計。2013年,鄉政府雖然確定重振旗鼓,繼續扶持、建設和發展合作社經濟,但是面臨較多困難。
二、存在問題
1 生產安排理想化。一是脫離自然適宜性實際。該地段處于山前,經初步評估研究,雖然水、熱、光、土等自然因子對農業生產達到適宜級程度,但是,不定期大風狂風對農業生產有較大影響,同時存在早霜危機,因此,農業生產仍具一定風險。青稞生產已經對此有所證實。二是盲目尾隨市場。2010年,隨當地農業生產種植馬鈴薯43.33hm2,投入了大量的物力財力人力,結果當年馬鈴薯泛濫產品滯銷,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生產經營整體效益負值。
2 生產管理不規范。主要表現在牧草生產方面,一是沒有準確把握牧草生活習性,尤其是紫花苜蓿,在越冬養護中,正確的習常做法是入冬前應該保持一定留茬高度并進行冬灌,以保持地溫防止地表過分蒸發,影響來年生長。但是,合作社在越冬前沒有灌溉。導致紫花苜?!叭姼矞纭?。二是沒有準確把握收獲時節(燕麥收獲正確做法是時節一般應選擇在乳熟期,而且收獲后應隨之打捆曬干入庫成垛,保持草香味,防潮防雨淋營養損失),依據調查和觀察推測,合作社未必能規范操作完成收獲。
3 灌溉不能保障。一是水輪制度沒有得到落實。該飼料地灌溉途經香加鄉部分農田地段,屬于灌溉分區下游,每次輪到灌溉時間,上游農民則爭水、偷水、搶水,與飼料地灌溉矛盾不斷,尤其是大旱季節,水輪制度名存實亡,飼草料地灌溉幾乎落空。二是輸水渠道故障不斷。由分水閘至飼草料地渠道使用年限均已超過,期間未做過維護,目前滲水、漏水現象嚴重:由于渠道盤山而建,坡度起伏較大,分水閘給水尺度不易掌握,灌溉給水時水頭不易暢流入地,甚至渠道被沖垮,灌溉成為飼草料地生產第一大障礙。
4 經營理念缺乏引導。主要表現在:一是輕草重農觀念。多數經營戶棄草從農,傳統認為農業效益高于牧草,在調查的四戶中,有三戶種植青稞和油菜作物,一戶種植牧草。二是在農與草二者之間缺乏經濟衡量杠桿。作為土地自由經營者,應結合市場需求,在對土地進行經濟潛力評估基礎上以經濟收益來進行選擇利用方式。合作社在運營中尚無相關投入與產出數據記錄與分析。
三、依據與前景
1 安全預防草地畜牧業雪災。溝里是柴達木地區風雪自然災害高發地帶,在草市場、交通欠發達階段,極易給當地畜牧業生產造成致命打擊;政府雖然全力抗災保畜,也往往是財力物力無數而功倍事半。飼草料地建設將完全滿足溝里乃至周鄰牧區抗災飼草料物資需求。
2 具有得天獨厚發展優勢。第一,交通區位,所在地為盆地南緣交通要道和行政大鎮的香日德,其東可達天峻等青海湖環湖牧區,南可到青南各縣,西可抵唐古拉山地區,隨道路網絡體系建設其交通區位優勢日逐突顯。第二,經濟區位,具有“防災一生產”雙重基地發展優勢,即可作為發揮防災基地作用,同時也可作為畜牧業“牧繁農育”的飼草料生產基地。第三,規模優勢,該飼草料可種植面積達253.33 hm2,具有一定發展規模,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
3 有效配合“兩區”建設。依據縣鄉建設“溝里草地畜牧業生產區和香日德牧民生活區”兩區發展長遠規劃,以及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發展方向,該鄉將有600個勞動力脫離牧業從事他業,飼草料地建設至少提供12000人就業崗位,同時,隨著后續產業發展,進而提供更多就業崗位,實現富余勞動力有序轉移。
4 市場潛力大。海西是青海畜牧業發展主要基地之一,對草產品需求量較大。海西州正在建設“百億三元牛項目”,僅此項其年需發展人工草地約3.33×104hm2,而今天全州人工草地面積不足其15%。就目前而言,草供求矛盾仍舊十分突出。
5 發展有基礎。目前,合作社已經實現入戶率90%,集中種植土地面積93.33hm2:主要農用機具有:拖拉機2臺,割草機5臺,打捆機1臺等,可初步實現合作社生產機械化。
四、建設思路
1 發展思想。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高瞻遠矚,建設現代化草業經濟,發展合作社經濟。以農業生態規律為指導,建立生產互效機制,提高草業經濟產出,保持和建設安全肉食品生產基礎源地;以有機綠色產品為依托,改善生產方式,協調發展關系,實現農牧業生產與環境保護有機統一。以飼草料產品為產業鏈頭,統籌城鄉發展,發揮集體經濟優勢,構建產業群,建設整體效益,實現專業合作社可持續發展。
2 建設原則。第一,堅持三元效益統一。在飼草料基地建設中,既要作為牧民群眾經濟增收的增長亮點著力發展,同時,與當地社會各項事業規劃協調統一,相互結合穩步建設。要強化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合理利用土地,杜絕不良干預活動,防止風蝕沙化退化,保持土地質量數量生產力。把社會、經濟、生態效益相結合,在發展中保護環境,在保護中發展經濟,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第二,堅持抗災基本功能。飼草料地是為防拒雪災而建,必須保持其根本不變。在規劃生產中,圍繞合作社經濟發展中心,妥善處理好草產品的市場調整與抗災保畜物資儲存關系,既要發展合作社草業經濟,也要保持對溝里抗災保畜飼草料物資應有的建設根本和支持力度。第三,堅持合作經營思想。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合作經濟優勢日益彰顯,尤其是在經營規模方面,通過合作社建設確定適度規模,由此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更便于生產資源組合,建設生產組織集約,開展專業化、標準化、市場化運作,從而增強市場競爭力。
3 建設策略。第一,加強灌溉環節管理,提升灌溉保障機制。整治灌溉秩序,通過部門協調和相關法規,嚴肅灌溉用水制度,堅決杜絕渠道沿途農業經營戶不良干預現象發生,保持灌溉渠道通達無截,足水足量。保障生產有效灌溉,根據生產需水量和灌溉制度,在保障生產基礎上,協調供水關系,完善《水輪制度》,確保生產與用水相結合,提高灌溉效率。強化渠道建設,檢修維護渠道設施,清理污泥雜物,改進相關構筑物件,加固不良渠段,排除漏水和異常滲水以及沖垮渠岸故障。完善田問渠道建設,結合機械化作業和田間坡度等灌溉因素,合理確定灌溉控制面積,降低田間灌溉無為浪費。強化渠道管理,堅持定期管護,把故障排除在萌芽狀態。通過建、監、護全方位水利建設,建立生產灌溉保障、節約、高效的工作機制,為全面開展草地生產拓實基礎。第二,建立土地利用體系,提升土地生產效能。對該土地質量因子進行全面調查核實,并分別以常規糧油作物和優良牧草為生產利用對象,進行自然適宜性和生產潛力、經濟效能評價,確定其生產性能。在此基礎上,結合生產需要和生產經濟性能,科學規劃設計,優化飼料地利用方式和利用類型,建立生產安全、產量穩定、經濟高效的生產利用機制。第三,建設生產科技團隊,提升科技支撐能力。該合作社種植業起步晚,起點低,必須全面強化產業發展科技隊伍建設。一是招賢引能,面向州內,不拘一格,通過政府協調尋求智力支持,聯接州內科研院所和技術推廣站等專業技術單位,建立生產科技顧問以及攻堅科研團隊,著力提高產業發展科技含量。二是培育土專家和經營能手,選拔優秀社員以及員工,采取脫產、在職學習等形式培養當家人才,支撐合作社發展。三是強化員工勞動技能,結合用工制度和崗位要求,開展崗位培訓,使社員和員工成為工作崗位專業能手和多面能手。四是全面提高社員理事自身素質,通過參觀學習,擴展其知識面,增強參事議事能力。第四,開展集約化經營,實現產業跨越式發展。革新生產技術,以農業高新技術,生物工程技術、種子工程技術等武裝傳統生產,建立高產穩產優質草業:強化生產裝備,以機械化代替半機械化和手工作業,降低勞動成本,提高勞動效率。精心籌劃,圍繞牧民增收和產業發展主導思想,結合溝里鄉草地畜牧業抗災保畜生產需要,以市場為導向規劃布局生產。轉變經營方式,以機制創新為突破點,做到生產標準化,經營專業化,產品系列化,建設開發草產品市場,提高服務質量。捋清發展思路,延伸草業發展鏈節,建設產業交叉集群,依托溝里畜牧生產資源和飼草料點現成畜棚集中優勢,結合畜群結構調整和資源優化,開展牛羊育肥項目,以草帶育,以育增收,打造具有牧區特色畜牧產業新亮點。
五、保障措施
海西地域跨度大,農牧業生產條件相對復雜,政府應結合發展實際做好管理和服務工作。溝里飼草料地經營對于剛從畜牧業中走出來的牧民群眾來講,就是一場自我的產業革命,從執羊鞭到操鐵鍬把,從未接觸到身入其中,從不知到認知需要一個過程,很難免要在實施中交學費;草產業同時是一個弱勢產業,周期長風險大,需要作一定經濟投入;對于生態環境脆弱地區又是一項基礎工作,無形價值很高。因此,政府需要極力建設合作社發展軟環境:在資金上分類指導,實施補貼、貸款貼息、低率,同時放寬貸款門檻,嚴加監督管理,做到??顚S?,有力支持合作社開展生產:在生產技術上,開展專業技術培訓、勞動技能培訓、技術人員蹲點定向幫扶等工作,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在相關項目建設上應予優先安排,夯實生產發展基礎,提高生產效率:加強農業信息平臺建設,把農業信息平臺打造成群眾科學生產的金鑰匙,草產品交易的大市場,合作社產業發展的大舞臺。
(作者單位:青海省海西州草原站、青海鹽湖鎂業公司安質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