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鎮化”英文是“urbanization”,譯成中文,應是“城市化”。因為中國的建制鎮也是城市化地區,叫“城鎮化”比較符合中國國情,“城鎮化”就是“城市化”。按照國家《城市規劃基本術語標準》,城鎮化的含義是“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由鄉村型向城市型轉化的歷史過程,表現為鄉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轉化,以及城鎮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可見,城鎮化表現為兩個過程。一個是人口和生產與生活方式轉化,另一個是城鎮不斷發展和完善。發達國家的城鎮化已歷經兩百多年,中國也有六十多年了。城鎮化絕不是三年、五年,或十年、八年就能完成的,而是要幾十年,甚至幾百年才能完成。所以,城鎮化是一個歷史過程。
城鎮化用城鎮化水平(urbanization level)或城鎮化率(urbanization rate)來衡量,它用城鎮化地區的人口除以該地區的總人口來表示。中國2012年的城鎮化水平是52.57%,就是說,全國有52.57%的人生活在城鎮化地區。城鎮化地區一般是指人口密度大于每平方公里2000人,以非農業為主,有道路、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的地區。
城鎮化的動力是工業化。它來自兩個方面(圖1):一是城鎮的拉力,城鎮基礎設施、社會服務、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和收入水平等都優于鄉村,所以能吸引鄉村人口向城鎮轉移,由于城鎮工業(第二產業)和服務業(第三產業)的發展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需要更多的勞動力,所以使鄉村人口向城鎮轉移有了可能;二是鄉村的推力,由于農業生產力的提升,勞動力有富余,需要把多余的勞動力推向城鎮。所以,城鎮化的關鍵是:一方面,在城鎮大力發展工業和服務業,推進城鎮建設,使城鎮不斷發展和完善;另一方面,在鄉村推進新農村建設,大力提升農業生產力,減少農業對勞動力的需求。現在有些人認為,城鎮化就是讓農民到城里去。有的地方,在鎮上蓋房子,讓農民去住。結果,農民去了,沒有事情干,待不下去,又回去了,這個不叫城鎮化。有的地方,一心想發展第三產業,即服務業,他們不知道,一、二、三產業的順序一般是不能顛倒的,要發展第三產業,一般先要發展第二產業,即發展工業。城鎮化是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兩個同時轉化,只有城鎮不斷發展和完善,使進城的人有工作做,有房子住,生產和生活方式才能由鄉村型轉化為城鎮型。
2001年,諾貝爾經濟獎獲得者J.斯蒂格利茨把中國的城鎮化和美國的高科技并列為影響21世紀人類發展進程的兩大關鍵因素,并認為城鎮化是對新世紀中國的第一大挑戰。他的論斷是符合實際的。在當今中國,城鎮化是未來城市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城鎮化的動力是城鎮化的牛鼻子。所以,必須牽住這個牛鼻子,把它作為抓手和切入點,才能實現健康的、高質量的、可持續的城鎮化。
根據中國城鎮化的歷程和經驗教訓,筆者建議把下列五個方面作為城鎮化的抓手和切入點。
第一,在城鎮,發展工業和服務業,創造就業崗位,讓進入城鎮的人有工作可做,逐步改變他們的生產方式。中國的城鎮化,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圖2)。
1949-1958年為穩步、健康發展階段。在這個階段,國家從1953年開始第一個五年計劃,大規模的工業建設吸收大批農民進入工廠,工業化帶動城鎮化,城鎮人口有序地增長。農村人口通過三招,即招工、招兵和招生,有序地向城鎮轉移。進入城鎮就有工作做,有房子住,實現市民化。全國城鎮化水平從1949年的10.60%增長到1958年的16.25%,每年平均增加0.63個百分點。
1958-1978年為大起大落和徘徊停滯階段。在這個階段,由于“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運動的干擾,指導思想搖擺和一度試圖走“非城鎮化的工業化道路”,20年間,全國城鎮化水平從1958年的16.25%提高到1978年的17.92%,平均每年只增加0.08個百分點,還有幾年是負增長。1958年到1963年的六年期間,前三年,搞虛幻的經濟趕超,從農村招工3,000萬人進城,城鎮化水平每年平均提升1.45個百分點,成為中國城鎮化水平提升最快的年份;后三年,由于糧食減產,城市口糧無法保證供應,又不得不將新進入城市的2,600萬人下放回農村,城鎮化水平每年平均下降1.0個百分點,成為中國城鎮化水平下降最快的年份。這就造成了中國城鎮人口三年大起三年大落的局面。1966年到1976年,國家經濟停滯不前,加上1700萬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城鎮化水平不但沒有提升,反而稍有回落。
1978年以后,國家實行改革開放,城鎮化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由于經濟快速發展,特別是工業和服務業的快速推進,城鎮化水平從1978年的17.92%提高到2012年的52.57%,平均每年增加1.02個百分點。其中,1995年到2003年,平均每年增長1.44個百分點。工業化帶動城鎮化的規則再次回到中國大地。有學者認為,這種超高速增長存在水分,是由于修補第五次和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之間4.7%的口徑差距所造成的。但即使考慮這種水分,城鎮化速度也是很快的。
我們一定要吸取中國城鎮化第一階段(1949-1958年)的經驗和第二階段(1958-1978年)的教訓,把在城鎮發展工業和服務業,創造就業崗位列為城鎮化的第一要務來抓。
第二,在農村,發展規模農業和農業機械化,進行新農村建設,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農民生活水平,并創生出富余勞動力。
我國城鎮化的第一階段(1949-1958年)和第三階段(1978-至今)之所以得到健康和快速發展,在農村進行改革和發展農業機械化是重要因素。沒有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就沒有城鎮化。單純發展城鎮,不注意發展農村,最后城鎮也發展不了,這是經過全世界,包括我們中國證實了的客觀規律。
第三,在城鎮,進行基礎設施和住房等建設,讓進城的人有地方住,逐步改變他們的生活方式。
一個國家在她的歷史上只有一次建設高潮期(圖3)。中國正處在快速城鎮化時期,城鎮化水平每年年均增長1個百分點,每年有1000多萬人從農村進入城鎮,每年新建建筑面積高達1820億平方米。快速城鎮化把中國帶到她歷史上唯一的建設高潮時期。
城市是正在形成的新世界的中心,是帶動新世界發展的動力,是創新和經濟增長的源泉,是國家的希望和象征。如果一個國家的城市,特別是大城市的建設和管理搞不好,城市就不可能持續發展,這個國家也就沒有希望。
要搞好城鎮建設,必須更新觀念。關于這個問題,我有切身的體會。1995年聯合國第二屆人居大會前,聯合國人居中心舉辦了國際人居“最佳范例”(best practice)評選,請了世界上20多位專家組成技術委員會,來推薦評選。我作為來自中國的唯一的技術委員會成員,到荷蘭的鹿特丹參加推薦評選會議。中國申報了十幾個項目,他們希望我能在會上充分介紹他們申報的范例,爭取評上。我當然會盡最大努力,使我國能有更多的項目被評上最佳范例。但是,這不是可以隨便爭取的,必須符合規定的條件。比如我們有一個項目,在申報材料中寫某個城市,市委和市政府做了決定,要改善人居環境,并制定了具體而周密的行動計劃,在市委和市政府的領導下,全市各級干部和市民齊心協力,干得非常漂亮,提前完成計劃,實現了預期的目標。這樣的范例就沒有評上,因為評選標準中有一條,范例的提出和實施都必須是自上而下(Top-Down)和自下而上(Down-Top)相結合,只有自上而下,沒有自下而上,就不符合評選標準。美國有一個城市,上個世紀50年代出現了許多問題,很多人因此而離開了這座城市。后來,市政府就開會,提出讓市民討論三個月,最后形成了幾十項改進措施。經過十年的實施,基本上解決了問題。在會上被推薦為最佳范例,因為它的成功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的。又比如,我國向聯合國申報的最佳范例中,有一個少數民族的村子,申報材料中寫了村里的木結構房子原來如何破舊,后來把舊的木房子全部拆了,用新的木材建造新的房子,村子舊貌換新顏。這個項目也沒有評上最佳范例。人家問,那些舊木頭就一根也不能用了嗎?你全部用新的木頭,就要多砍樹,不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如果盡可能再利用拆下來的木材和磚、瓦等建筑材料,再加上新的,把村子改造好,這才是最佳人居范例。再比如,1976年,北京前三門建設十里長街,40棟9-16層高層住宅,建筑面積40萬平方米,采用鋼筋混凝土剪力墻結構,大模板施工。住宅每一套建筑面積56 平方米,二居室,廚房與衛生間狹小,沒有客廳,平面“凍結(Frozen)”, 不可改造。就在那一年,羅馬尼亞發生大地震,羅政府邀請中國派遣專家支援。作為中國地震專家組的副組長,我到了羅馬尼亞,在他們的設計院,就有一個人問我“你們長安街蓋的房子。平面是‘凍結’的,下一代人想改變平面布局怎么辦?”當時我無言以對,因為我們還沒有想過這個問題。確實,那些房子房間面積都很小,而且都是用鋼筋混凝土墻承重,如果想擴大房間,只有把鋼筋混凝土墻打掉,因為是承重墻,如果打掉了,房子也就倒了。像這種內部空間不能改變的住宅,在當前的保障性住房建設中,一定要避免,否則,將會形成劣質資產。
第四,在城鎮化地區,著力引導和支持都市連綿區的建設和發展,下大力氣把已經形成的三大都市連綿區的GDP占全國的份額,從現在的40%提升到60%。
都市連綿區(metropolitan area),亦稱城鎮密集區,城鎮群,是城鎮發展的高級形態,將會以比其他城鎮更快的速度發展。都市連綿區是指以一個或若干個大城市為中心,周圍集聚一批中小城鎮,密集分布,地域可達幾萬平方公里的區域。一般來說,在一個國家,都市連綿區在城鎮化水平達到60%的時候才會出現。但是在中國卻不是這樣。雖然2003年中國的城鎮化水平才達到40.53%, 在沿海地區卻出現了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三個公認的都市連綿區(圖4)。
1976年,法國地理學家戈德曼(Jean Gottmann)教授認定的世界6大都市連綿區,長江三角洲即為其中之一。
圖5為2010年中國三大都市連綿區土地面積、人口和國內生產總值(GDP)占全國份額的比較。從圖可以看出:長江三角洲土地面積為全國國土面積的2%,人口為全國的6%,國內生產總值為全國的20%;珠江三角洲土地面積為全國的0.3%,人口為全國的3%,國內生產總值則為全國的9.3%;而京津冀地區土地面積為全國的2.27%,人口為全國的6%, 國內生產總值是全國的10%。這就是說,三個地區加起來,占全國4.57%的土地,15%的人口,國內生產總值卻為全國的39.3%。都市連綿區仍在不斷擴大,預計到2020年至少可能發展到12個都市連綿區(圖6)。它的輻射作用仍在增強,可吸納大量勞動力和高技術人才,對推動我國城鎮化進程將起顯著的作用。
美國和日本的三大都市連綿區對本國GDP的貢獻已達到了三分之二,中國的三大都市連綿區對全國GDP的貢獻還不到40%,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從區域協調發展的角度,一方面要支持和引導三大都市連綿區的發展,使其發揮更大的對內地經濟發展的帶動和輻射作用;另一方面還要支持和引導其他可能出現的新的都市連綿區的發展。如果把已經形成的三大都市連綿區的GDP占全國的總額,從現在的40%提升到60%,貢獻就更大了。
第五,重新理清經濟、社會和生態三者之間的關系,采取生態融入經濟和社會的策略。
在城鎮化過程中,要妥善處理經濟、社會和生態三者之間的關系。從全世界來看,起先的策略都是以經濟為主導,認為經濟搞好了,社會和生態問題就可以得到解決(圖7a)。后來發現,有些社會問題,同經濟并無直接的關聯,經濟上去了,社會并沒有更加好起來,反而出現了許多新的問題,社會和生態問題并沒有完全解決。于是,社會發展被提升到重要位置,把策略改為經濟、社會并重,生態優先(圖7b)。由于經濟是社會的子集,社會的許多重要方面并不包含經濟活動,加上人類社會在總體上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地球自然生態的制約,包括土地、能源、水和礦山等資源的約束,經濟發展不僅依賴于社會,而且依賴于生態,這樣,生態被提高到比經濟和社會更重要的位置,思考如何繼承父輩的地球,所以現在轉入采取生態融入經濟和社會的策略(圖7c)。
我國已經提出“把生態文明理念和原則全面融入城鎮化的全過程”,這是值得欣慰的事。但是,如何“全面融入”,需要有具體化的可操作措施。
(責任編輯:李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