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房山區位于北京西南,2008年通過北京市檢查團對村莊環境整治的檢查驗收,創建成為國家衛生區。自2009年4月北京市委、市政府出臺《關于全面推進生活垃圾處理工作的意見》以來,房山區全面開展垃圾分類工作,不斷創新和發展,連續三年被評為北京市垃圾分類先進區縣。截止2012年底,全區范圍內已完成64個城鎮居住小區,涉及6.82萬戶,19.19萬人的垃圾分類投放、收集、運輸和處理的達標工作。2012年城鎮地區50%的小區已完成垃圾分類達標工作,向居民家庭發放戶用垃圾分類桶4.8萬個,垃圾袋900余萬個,建設了810余個垃圾分類投放站(240L垃圾桶3834個),招募垃圾分類指導員405余人,組建監察人員15名,配置垃圾分類廚余收集運輸車14輛。取得這樣的成績,房山區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
政府、社區、居民三方聯手
為全面推進垃圾分類工作,房山區建立了系統化的模式,可以概括為:“政府主導—屬地負責—專業管理—社區(村莊)發動—居民參與”。首先,房山區政府在垃圾分類工作中起到了主導作用,一方面垃圾分類設施全部由政府出資統一購置;一方面,為提高垃圾源頭分類質量,制定了《房山區城市生活垃圾分類考評辦法》,組織分類地區進行日抽查、月考評。對工作成效突出的社區居委會及物業進行獎勵。對分類積極、表現突出的居民,掛牌表揚并給予日常用品等物質獎勵,大大提高了市民垃圾分類積極性。
過去垃圾分類常常受到居民的懷疑:“我在家把垃圾分好了,扔到相應垃圾桶內,結果垃圾運輸車過來又混合著拉走了,我不是白分類了嗎?”房山區對此實施專業化管理,確保每一類垃圾處理形成科學的流程。可回收垃圾由社區的廢品回收公司上門回收,送往有資質的再生資源企業分揀后分別送往相應的回收處理企業。其他垃圾由環衛清潔隊專用收集車送至中轉站打包壓縮后送往填埋場處理。餐廚垃圾則運送到良鄉餐廚垃圾處理站進行處理,每處理1噸廚余垃圾可產生2-3公斤有機肥料,工作人員自豪地介紹說:“每天都會有市民來這里索取這些有機肥料種花種草用,誰來都可以拿回家用!”此外,廚余垃圾處理站的設施也讓人印象深刻,不僅非常干凈,而且毫無異味,難怪房山區政府把廚余垃圾處理站建在了市區繁華處,周圍居民也沒有任何意見。
在整個“房山模式”中,各街鄉政府(辦事處)、各試點社區單位和社區居民三方聯手,共同參與到垃圾分類事業中來。在綠袖標指導員的長期現場指導、宣傳和鼓勵下,社區居民從起初的不了解、不支持,到現在大多數積極參與到生活垃圾分類當中,垃圾分類的重要性和保護環境的責任逐步被大家所認識。
綠袖標指導員的企業化運營
為更好地開展生活垃圾處理工作,“房山模式”積極探索出了“政府補貼-統籌兼顧-企業運營-居民參與”的垃圾分類指導員隊伍管理新模式,在全市率先推行了企業運營招聘上崗。
早在2009年4月,房山區在居委會物業條件和小區環境均良好的海逸半島小區和行宮小區為垃圾分類試點小區啟動垃圾分類工作,并率先在全區組建了147名垃圾分類指導員隊伍,他們全部是熱衷于環境衛生事業的下崗職工和群眾。此舉得到了市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和認可,并于2009年4月22日在房山區府前廣場舉辦了全市“第三個”周四垃圾減量日活動并現場組建了18支市級綠袖標垃圾分類指導員隊伍,由此綠袖標指導員在全市得到廣泛推廣。
房山區綠袖標指導員隊伍建設已堅持實施四年之久。目前全區共有937名綠袖標指導員分布在64個小區中,這些“綠袖標”全部由企業實施招聘并實行企業化管理,主要對象以企業員工、社區志愿者為骨干,以勞務派遣、40-50歲人員和下崗失業者為主體,以再生資源回收員為輔助組成的聯合共同體。這種聯合編隊的骨干部分保證了隊伍素質的穩定,主體部分解決了城市弱勢群體的再就業問題,輔助部分保障了隊伍規模和人員數量。三者結合,使新模式下的綠袖標指導員隊伍得以保障。
垃圾桶旁的美麗風景線
碧波園小區,一位40多歲的綠袖標指導員大姐正在認真工作,她說:“我們都是經過了幾次培訓才上崗的,對于工作中的小問題都已經處理的很好了。垃圾分類指導員是項艱苦的工作,冬天冷,夏天熱,為了克服這些困難,我們幾個‘綠袖標’也經常在一起商量著解決了一些問題。例如,夏天由于天氣熱加上一些居民混放垃圾致使垃圾桶的臭味較大,我們就先把桶打開,放一會味,等味小了再進行二次分揀。看,我手上的這個鉤子就是用自家的廢舊墩布棍接上釘子自制的,十分好用。”說著,大姐比劃著演示起來。
“這個應當算廚余垃圾……”“那個是可回收的……”“你這個分的不對,應該這樣分……”在海逸半島社區, “綠袖標”程仁老先生不厭其煩地指導居民正確投遞垃圾。作為一名老黨員,老干部,干了一輩子工作的他,本應在家享受天倫之樂,一個偶然的機會,通過以前老同事的介紹,他加入到了垃圾分類指導員的行列,從一名黨的優秀干部“華麗”轉身成為了一名整天和垃圾打交道的志愿者。
“老牛自知夕陽晚、不待揚鞭自奮蹄”,程老喜歡這樣形容自己。從開始的一知半解到現在的“垃圾分類達人”,程仁迎著各種各樣的困難,憑著對這份事業的熱愛,以及對社區和居民們的責任感,克服了年紀大、記憶力差的弱點,特別是在學習《綠娃在行動垃圾分類知識》宣傳手冊時,他一邊抄寫,一邊背,還讓愛人和5歲多的外孫一起幫他按垃圾的不同種類一遍遍分類,為工作做足了準備。有些不理解的人曾經勸說程老,“你一個處級干部退休金也不少,這活又臟又臭又累,每月就發點煙錢,你干它做什么。”程老說,他不要虛榮心,不要臭架子,也不需要更多的金錢,只是希望作為一個退了休的老同志還能有自己的價值,能為利國利民、造福子孫后代做些事情。他也確確實實做到了!社區里有些年輕人總是將垃圾混裝,程仁每次都會及時制止,主動、耐心地向他們宣傳、講解,然后將他們的垃圾拿過來,親自動手給他們分揀示范。這些居民看到程老不戴手套、不嫌臟的樣子,也被這真誠的行動所感動,許多人當即承諾以后堅決按要求分類正確投放。
垃圾分類的優越性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這些“綠袖標”們功不可沒。他們雖沒有驚天動地的業績,沒有豪言壯語的誓言,卻把這項事業開展得有聲有色。他們不單是一名站在垃圾桶旁的普通垃圾分類指導員,更是建設和諧宜居綠色家園的重要貢獻者、垃圾分類事業中的一道美麗風景線。
企業上門收集可回收物
我國生活垃圾的回收利用歷史并不短,但遺憾的是,垃圾回收利用從未形成產業,垃圾中的回收資源潛力極大,尚有大部分資源有待回收。
北京海川得益廢品回收有限公司和北京源心源再生資源有限公司作為市、區兩級政府認定的主體企業,一直致力于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等公益事業的研發和利用。自2011年起,在房山區委、區市政市容委和區文明辦等相關部門的信任和支持下,承接了房山城鎮地區生活垃圾分類指導員的運營管理任務。現下設回收、分揀和再利用三個項目組,在企業內部形成以紙為核心的循環產業鏈,實現了可再生資源的循環利用與可持續發展。
在房山“垃圾分類企業化”試點小區加州水郡,細心的人會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本來生活垃圾分為可回收物、廚余垃圾、其他垃圾三類,對應三個分類垃圾桶,但在這里只有兩個,少的那個正是可回收物垃圾桶。這是什么原因呢?答案就在垃圾桶背后的指示牌上:上面有廢品回收公司電話,可回收物能上門收集!
北京海川得益廢品回收公司便承接了垃圾分類試點小區的再生資源回收站工作,再生資源回收站的工作人員由公司統一招聘和管理,甚至稱量垃圾的廢品秤也是公司統一配備,絕對不會出現小商小販們“缺斤少兩”的現象。最關鍵的還是再生資源回收站提供上門收購可回收物的服務大大提高了居民的熱情。因為一般情況下,并不是所有的垃圾都可以賣錢,但是在這里只要是可回收物,他們一視同仁,都會上門主動收集。
攢夠積分換洗衣機
在再生資源回收站的桌子上,放著一些生活用品,包括洗滌液、洗衣粉、肥皂和香皂等等。回收站的工作人員介紹說,這是公司為鼓勵社區居民參與回收垃圾分類的積極性,利用與合作公司的業務關系,以低于市場價的價格購買了一批生活用品。這一舉措受到社區居民尤其是精打細算的家庭主婦的歡迎,因為這些日用品比市場價低,其實就是間接提高了可回收物的價錢。這些物品中最受歡迎的要數399元的洗衣機,現在哪里還能買到這么便宜的洗衣機呢!所以很多居民甚至提出要花錢來買,可是工作人員擺手說:“不好意思,我們這洗衣機只能用垃圾來換,您回家把可回收垃圾拿來,一次不夠,就記在積分卡上,一直累積到可以換洗衣機為止!”聽到這話,居民們再也不亂扔可回收垃圾了,都要攢著換洗衣機用。
“城市的森林資源”!
1噸廢紙可再生800公斤新紙或830公斤紙板,可節約木材4立方米,而可回收垃圾的80%主要是廢紙,廢紙再生大大減少了木材資源的耗費,因此垃圾是名副其實的“城市森林資源”。
在加州水郡的再生資源回收站,居民張大媽說:“我家前一陣子剛裝修完,各種材料和新家具的包裝都是紙箱子,堆在家里也沒啥用,拿來這里還可以換成日用品或者零錢,哈哈哈…”現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人們生活中大量使用一次性用品和包裝及合成高分子物等,所以,可回收物中含有大量塑料、紙張、玻璃、金屬、舊衣物等有價值的物品,而紙盒包裝垃圾占了80%的比例,如何將這些紙類可回收物轉化為資源再生利用,是垃圾分類產業鏈最關鍵的一個環節。
北京博源集團公司就充分意識到了可回收物轉化為再生資源的重要性,集團下設5家獨資經濟實體,形成了完整的以紙為核心的循環經濟產業鏈,包括回收、分揀、壓縮打包、紙品再生、紙板加工、紙箱制作。現該集團生產的紙質包裝原材料都是來自于社區回收的紙質垃圾,不僅大大節約了企業生產成本,還實現了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和產業化的目標。用該集團公司馬總的話總結整個循環經濟產業鏈的特點就是:“其實垃圾中蘊藏著很大的一座金庫,我們用商業的眼光捕捉到和發掘了,這樣做我們感到很自豪,不僅僅為自己的企業帶來利潤,還為社會作出了貢獻,所以,不要叫我們是‘收破爛’的,我們是綠色環保的倡導者。垃圾分類是這個循環經濟產業鏈的基礎,所以我們會將垃圾分類堅定地做下去,還要越做越大!”
垃圾源頭分類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做好垃圾分類,既關系到每家每戶的日常生活,也是整個社會公共衛生和生存環境的大事。房山區開發的垃圾分類企業化運營管理模式,為垃圾分類指導員隊伍的有效運作奠定了扎實的基礎,為垃圾分類處理產業化和商業化提供了堅實后盾,為北京市垃圾分類工作開拓了新的思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垃圾分類工作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只有不斷開拓創新,真正發揮好各部門和工作人員的作用,發揮廣大市民的主人翁精神,才能最終實現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產業化的目標。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