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之際,社會大亂,民生凋敝,而經久不衰的盜墓業開始在洛陽公開化,從而使洛陽的古玩業在亂世中逆勢而上。其發展經歷了早期零星交易、全面興盛、逐漸衰落三個時期。其行業發展有獨特行話和行規。
興盛的根源
洛陽是九朝(東周、東漢、魏、晉、后魏、隋、唐、后梁、后盲)古都,也是七朝(西周、西漢、唐、后漢、后周、北宋、金)行都或陪都。自東周至北宋年間,歷代帝王將相、達官顯貴和學者名流的陵墓多分布在洛陽平原和北邙一代。據史書記載,帝王陵墓之主有東周的靈王、景王、悼王、定王,東漢的明帝等,巨卿名公和學者名流的陵墓之主有蘇秦、呂不韋、賈誼、石崇、狄仁杰、白居易、寇準、呂蒙正、二程等。唐人王健有詩云:“北邙山上少閑士,盡是洛陽人舊墓。”北魏孝文帝曾下詔:“死葬河南(洛陽),不得還北。”更有俗諺稱:“生在蘇杭,死葬北邙。”
由于歷朝歷代墓葬在洛陽聚集,至清末,洛陽地面幾乎是一動地層,就能發現古墓。常常是上層是晚期墓葬,下層是早期墓葬,或是后期墓道鑿穿了前期墓室,這種墓葬呈二層、三層疊加的現象不為少數。
從清末到民初,由于社會動蕩不堪,洛陽古墓盜掘與前代相比開始公開化,破壞性更強,古物流失更為嚴重。新中國成立后,中國考古隊在洛陽西郊平原科學清理了歷代古墓4000多座,清理出古物15.4萬件,保守估計這個數目不及清末民國時期因亂盜而流失古物的十分之一。
發展時段
1.零星交易時期
清末,洛陽只有數家古董鋪,其中以會友齋最為知名。從金銀銅器、珠寶、玉器到日用品均在其業務范圍內,其經營方式是“守株待兔”,即只要做一次好買賣,就能兩年不愁吃喝。光緒末年,洛陽東郊塔灣村清真寺東邊出土了一批周代銅器,有鼎、尊、爵等數十件。村人卻以破銅價按斤賣給會友齋,賣價僅幾兩銀子。而會友齋方姓老板一轉手賣了1000多兩銀子,真可謂猛賺一把。清末民初之際,北京古玩商人開始來洛陽收購古董。最初有康子英、趙夢松等人,他們住在城內前街謝家老店里,大多收購的是陶器,如藍胎陶、白胎陶、唐三彩等。
洛陽人發掘古物,最初是無目的地進行。民國初年,洛陽北鄉鄭家凹人砍伐木材做飯,在溝底挖掘樹根時,挖出唐三彩六件,賣給了北京古玩商人。過幾天又挖出來幾件,于是賣了又挖,挖了又賣,先后在同一坑挖出五六十件,一共僅賣一百多元錢。在此之前,在溝塌崖崩之處露出大批陶器,由于迷信,當地人認為唐三彩是不祥之物,不能拿回家中,只好存放在村內廟堂里,后聽說北京商人在城內收購,就將廟里存放的古董偷走賣掉。很快,廟內古物被盜賣一空。此時,許多游手好閑、不務正業之徒就到處挖掘。接著,北鄉數十村子互相效仿從而挖掘規模大了起來。起初,人數少,技術低下,隨著挖掘人越來越多,工具和技術也不斷改進,出土的古物日漸增多,相應的從事專賣的古玩商人也大增。
2.全面興盛時期
民國3年后,洛陽古物挖掘瘋狂起來,相伴而行的是洛陽古玩業進人全盛時期。北鄉鄭家凹村周圍幾十里內的各個村子最初挖出的古物,以陶器為主,銅器次之,金銀器物很少。陶器以隋唐時期的黃釉陶、白胎陶、紅胎陶、藍胎陶和唐三彩為多數,漢魏陶器很少。七八年后,挖掘地延伸到馬坡、李家村,除挖出陶器外,還有殷周時代的銅器。北窯村、塔灣不僅挖出殷周銅器和玉器,有時還出土宋代瓷器。
民國十四五年間,由于軍閥混戰、土匪橫行,洛陽四郊成立了許多民團、紅槍會等武裝組織,鄉間槍支漸多,更助長了挖掘之風。從此,由夜間偷偷挖掘變成了白天公開挖掘。北鄉各村,城郊的東鄉、塔灣、史家灣、楊凹、凹楊、張胡同、馬坡、李家村、北窯,一直到東關泰山廟周圍各村,每日田間人穿如梭,老幼皆赴,勝似廟會,且日夜不休。挖掘現場,犬牙交錯,攤販林立,棚帳遍設。同時,大批古玩商人不絕于途,耕地遭踐踏,莊稼被毀,挖掘聲、叫賣聲、吵鬧聲不絕于耳,紛亂異常。每天成交額從數千元到數萬元不等。此時北京的古玩商人有的住在東關鴻運西棧,有的住在城內古玩商李筱亭、張允吉等人家里。開封駐洛商人,有的住在鴻運西棧穆培田、龐子綬等人家里,開封商人孫次堂直接在洛陽落戶。洛陽城內本地商人從事古玩業者更是如雨后春筍。
1927年冬,挖掘古物之風又吹到東鄉金村一帶。當時挖出一座戰國后期的王侯大墓,出土金銀器幾十件、玉器一百多件。初因這一帶剛發掘,城內古玩商人距離遠,村人就將金銀器帶到鄭州賣給銀樓(金銀珠寶店),其余的銅器、玉器到第二年以2000多元的價格賣給本村的張資美、張錫唧、王道中三個商人。他們只是先付了半價,待古玩出手后才將另一半付清。此后兩三年內,該地發掘出戰國晚期七八座帝王和后妃大墓,也有其他眾多古墓。
20世紀30年代前后,東鄉金村成為洛陽古玩重點收購地,客商絡繹不絕,一聚至少二三十人。當時張資美、張錫唧、王道中三人,除直接將古物賣給北京、上海客商外,還勾結本地加拿大傳教士懷履光,將大批有歷史研究價值及高度藝術價值的玉器、金銅器轉賣到國外。張資美等從中獲取二三十萬元橫財,當時金村有一順口溜:“金村街,三富翁,資美、錫唧、王道中。”金村街還有三個強人,即張瀾堂、張實甫和馬甲子,被稱為“金村街三家什”(洛陽對有錢有勢的強人稱“家什”)。其中馬甲子在吸食鴉片時,常隨手用一張五元或十元的鈔票擦煙盤。
1931年前后,加拿大傳教士懷履光(時任基督教圣公會河南教區第一任主教)不僅參與盜賣古物,而且親自到金村勘察。他一面將古物轉賣給美、日兩國或將一部分運到加拿大,一面根據在洛陽漢魏遺址中發現的古墓情況,寫成了一本《洛陽古城古墓考》。日本人梅原末治也根據流入日本的金村古物,撰寫了一部《洛陽金村古墓聚英》。至抗戰爆發前,洛陽北鄉和東鄉有形可見和湮沒在地下不可見的古墓,多被盜掘一空。
3.衰落時期
洛陽古玩業在民國初年興盛一時,隨后由于軍閥混戰、土匪橫行,生意蕭條起來。抗戰爆發后,國民政府遷洛時又一度假繁榮,不久呈衰落狀態。
由于洛陽古玩業繁榮時利潤巨大,統治者開始染指以自肥。1927年,洛陽東關清鄉團團總王麟生等借籌措治安經費為名,勒令古玩商繳納20%的稅金,此即古玩業納稅之始。
1928年,韓復榘駐洛,古玩商人高理財等想壟斷古玩業,于是他們向韓復榘獻策成立古物特稅機構。韓大加贊賞,于是在東大街龍王廟成立“古玩特稅局”,高理財等為局內要員。他們大量發行行帖(營業執照),分甲等40元、乙等20元、丙等12元、丁等5元四種。他們視古玩商的聲望、財力大小配發行帖,并按貨價的20%交稅,無行帖者不準經營,否則沒收貨物,并處以罰金。這樣,古玩商人取得了合法經營權后,盜掘買賣之風更盛。他們還暗派便衣偵查,到處勒索,受害者眾多。如他們將別人買到的好貨搶走,美其名曰“轉讓”,有時以“賒欠”的名義搶奪別人貨物,一般無人敢于討要。
1929年韓復榘離洛,古玩特稅局亦隨之瓦解。不久,洛陽民眾教育館館長陳易、教育局局長王昭唐想以籌措教育經費為名,在城內高平街設立古玩特稅局。但人選未定,被高理財等借國民黨第四十七師師長王金鈺的勢力捷足先登,他們又在龍王廟粉墨登場。他們除按舊章征稅外,還將各商家所存古物悉數搜運到局內,打算沒收,以填補其運動職務所花巨款。古玩商們懾于其勢焰,紛紛逃避。后因稅收大減,氣焰降低,許多古玩商開始回歸,仍受其宰割,但比以前略有緩和。
如果說重稅及當權者的壓迫是“權力”的破壞,那么戰亂和匪災就是“野蠻”的破壞了。1928年,軍閥薛嘉賓部在洛駐扎,聽說孟津縣王莊村在黃河渡口發掘戰國時期大件銅器數十件,就立刻把東西全部搶奪到手,再賣給古玩商人。1946年夏,洛陽西北鄉張嶺村發掘出銅獸4個:兩個大的高六七寸,長一尺六七寸;兩個小的高四五寸,長一尺左右。此事被洛陽駐軍武庭麟得知,立即將張嶺村圍得水泄不通,聲言必須將全部貨物及交易雙方一并帶回城內處理。此時因一半貨物已經送進城內,且買賣人亦不在鄉間。村人沒有辦法,只得忍氣吞聲,暗送金錢于次日進城將貨取回,交給圍軍,方才撤兵。
古玩商的財物在兵匪橫行的豫西地區日益成為不務正業強人口中之食,20世紀30年代前后,土匪搶劫綁架古玩商的現象頻頻出現。洛陽古玩商榮老炳被土匪以“應邀看貨”為名綁架。數日后才得知,榮的家人不得不送1000多元將人贖回。當榮從龍門南接回時,雙耳被黃蠟灌滿,腳下帶木制腳鐐,兩腳已潰爛不堪,骨頭已外露。洛陽古玩商人吳長富因避官方抓捕,被土匪綁架,后來花去3000元,僅抬回一具死尸。
新中國成立后,政府實行嚴厲的文物保護政策,嚴禁破壞、盜賣地下文物。這時,除極少數暗地有些活動外,其余古玩商不得不關門。至此,畸形繁榮達40余年的洛陽古玩業壽終正寢。
獨特的行話和行規
伴隨著洛陽古玩業的畸形繁榮,形成了其獨特的行話和行規。
一是古玩稱謂獨特。洛陽經營的古玩主要有以下稱謂:“紅綠貨”“軟片”“硬片”“繡花地毯”“古錢圖章”“金石文玩”等。“紅綠貨”一般指寶石、珍珠、翡翠、瑪瑙、珊瑚、松綠石、琥珀等物品而言;“軟片”即指字畫、古書、碑帖等;“硬片”指宋、元、明、清各代瓷器;“繡花地毯”是指古代的刺繡品、緙絲、地毯、椅披、桌裙、袖頭等;“古錢圖章”常指出土的古代貨幣和官私印鑒、名人圖章等;“金石文玩”是指古代銅器、玉器、陶器、古今名硯、竹制品、象牙雕刻及供陳設的一切藝術品。
二是經營方式多樣。洛陽古玩商因財力大小、社會地位高低及市場變化的不同,逐漸形成四種經營方式即東伙關系、死伙、活伙和搭伙。
東伙關系是指掌柜與伙友關系。在此經營方式中,掌柜大權獨攬,而伙友只是雇工,無權參與大宗交易,工資較低,一年僅有二三十元左右。
死伙就是合伙人出資相當、賠賺平分、無東伙剝削的經營關系。如發生利害沖突,必須清算手續,互不相干時方可自由買賣。北鄉井溝村“三公司”(杜元凱、王廷和、趙宗文三人),城內“八公司”(林治堂、潘薌九、高理財、王玉山、于文英、郭榮恕、于仲雅、趙培榮八人)及東鄉金村三大財主張資美、張錫唧、王道中一伙均采取此種經營方式。
活伙也稱“碰伙”,即平時各做各的生意,偶爾在買賣時碰在一起,臨時各自愿意在這一宗生意上結伙,貨物賣后,利潤清算后,即各不相干。結伙人數不定,少則二三人,多則二三十人,其人數的多少與出土文物多少和能否保密有關。二三十人的大伙,一般因到的人多,在購買時相持不下,都不愿由某人單獨購買,只好來者都有份。1946年,洛陽北鄉南陳莊發掘出八匹唐三彩飛馬和其他物品,眾多古玩商聞訊立即云集該村,都想購買。在此局面下,誰也不能單獨購買,于是眾人協商即由城內任紹堂任股一半,其他古玩商任一半,方才解決問題。
搭伙是一種特有的經營形式。即若甲買到一物,乙見之想算一份,或因兩人感情深厚,甲遂同意。此種情況有平均出資的,也有一方不出一文錢的,古物賣出后雙方平均分配利潤。一般此種情況很少出現,在洛陽主要限于兄弟之間、連親(親姊妹異姓親屬)之間。
作者單位:河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