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獨自站在湖南永州古城朝陽巖公園的八角亭里或者朝陽洞前,仰望或者以手撫摸那些清晰或者近乎漫漶的石刻,我心里涌起無限感慨。
朝陽巖,離我家不足兩千米,也是我最熟悉的地方?,F今公園的群玉山曾被稱為柑橘山,因為村民以前在山上種滿了柑橘。小時候常常跟大人們到朝陽巖來玩,尤其是夏季喜歡到朝陽洞的洞口前納涼,看見洞壁上的諸多石刻,只知道拿根棍子或者泥團在地上模仿,直到讀了柳宗元的諸多文章和漸漸了解了永州的歷史,才知道這些石刻在永州歷史文化乃至在中國石刻中沉甸甸的分量。
人類,是依水而居的動物,因為人類的諸多文明都是產生在大江大河之濱,如尼羅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恒河孕育了古印度文明,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即兩河流域)孕育了古巴比倫文明,黃河、長江孕育了古代中國的文明,等等。其實,人類也是與石相親的動物。因為人類最早就居住在洞穴中,我們永州的黃田鋪就有兩萬年前猿人構建的石棚。那些體質堅硬的石洞,曾為我們的祖先消暑避寒,乃至抵御外來的入侵。人類在勞動和交往過程中產生了文化,創造了文明。盡管在人類的進程中,出現過獸皮、樹皮、竹簡、貝殼、鐘鼎等記事載體,包括一直流傳到現在還在不斷升級改造和繼續使用的紙,但是作為千古傳承的主要載體,卻是那些看似十分冰涼卻又充滿熱切記憶的石頭。
無論在國內,還是在國外,從歷代發掘出土的文物中可以得知,獸皮、樹皮、竹簡、貝殼、鐘鼎銘文之類的東西少之又少,而石器、石刻之類的東西比比皆是。尤其是在中國,你不能在每一座城市發掘出竹簡,但幾乎可以在每一座城市里找得到石刻。
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打開《永州石刻拾萃》等一些文獻資料,看著看著,不知不覺,永州眾多的石刻在我的眼中漸漸綠化成一片蔥郁浩瀚的森林,而眾多的石刻開創者和傳承者就隱居在那蔥郁浩瀚的森林里。
仿佛是心靈的預約,在許多個深夜,我像一只長了翅膀的飛魚,穿越時空去與他們逐個相會。第一個從森林中走出來的,是一個叫周貞實的秦代高士。周貞實在游覽承平洞時,看見洞里秀美的景色,于是隨手在洞壁上題寫了“貞實來游”四個字。這本來是很平常的四個字,但他的永州朋友居然請人將其刻在了洞壁上。就是這樣一次簡單的石刻,卻開創了永州石刻的先河。因為到目前為止,這是永州境內發現的年代最早的石刻。
周貞實之大幸,通過石刻,讓永州人民記住了他的大名。永州之大幸,因為周貞實,而開創了石刻的新里程。
繼周貞實之后,蔥郁的森林里又走出了一個人——漢末的大文學家蔡邕。他站在道州的含暉巖前看了看眼前的景色,就隨感而發,在巖壁上題寫了“水天一色”四個字。這四個字也被人鐫刻到了石壁上,還有他當時的那聲驚嘆,都借助石壁成了永州歷史文化的傳世典范。
這兩個人像舞臺上的演員一樣,從蔥郁浩瀚的森林里走出來在我面前轉了一下就消失了,我就耐心地等待下一位表演者??墒俏业攘撕芫煤芫?,還是不見有人上場。直到唐朝中葉,一艘來自道州方向的船,載來一個京官,才導致永州碑文化進入濫觴期,后歷經宋、元、明、清,逐步形成了具有豐富內涵的地方性文化。
這艘船,沐浴過西北的風霜,也迷醉過江南的月光。這艘船,于永泰元年(765年)初夏的某個早晨,載著一個年齡為四十五歲的官員——時任道州刺史元結。他自道州順流而下,駛向長安,回京開會。
一天夜里,元結正在艙中休息,忽覺船身一陣搖晃,只聽見船夫驚叫:“擱淺了!”元結問:“到什么地方啦?”隨從出艙張望了一番,回來報告:“北面好像有城郭的影子,估計快到永州城了?!边^了一段時間,天空蒙蒙放亮,元結鉆出船艙一看,果然已到永州城外,船被擱淺在南門沙洲上。此沙洲下的沙卵石上面長滿了蘆葦和團團的草堆,中間脊梁特別凸出,呈東西線狀延亙,比瀟水北岸還高出些許。由于船大而沉,被兩團大蘆葦纏住并擱淺在卵石上,船夫和兩名隨從下水去推,竟無法移動。
元結想到永州刺史獨孤愐等人均是自己至交,遂修書一封,令一隨從進城去求助。
在等候援兵的時候,站在船頭的元結忍不住環目四顧,他看見東方綿延的群山中,一輪旭日正在漸漸升起,微亮的天空布滿了玫紅的霞光,瀟水自北折東從山底涌出,在霞光的映照下,紅綢一樣鋪延到船底腳底。再回過頭,順著瀟水的流向往前望,元結的眼前突然一亮:在瀟水繞城轉彎的西岸,一座雄拔峻峭的石巖像從未露出廬山真面目的村姑,靜立在明鏡一樣的水旁;一片潔凈的石巖下露出一個黑黝黝的洞口,又像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宮女。水中,石巖及其肌體上所局部覆蓋的樹木藤蔓,均清晰可見。更讓人驚訝的是,霞光照在裸露的石巖上,在涂滿金燦之余竟還能反射到空中,像菩薩頭頂的靈光,非常引人注目。
就在元結對石巖勝景神迷之際,隨從請來了永州刺史獨孤愐等人,他們還帶來了十多個兵丁。在眾人幫助下,船移動了。
客船解除擱淺之后,元結指著西岸的石巖問:“那是什么地方?”竇泌搖頭說:“不知道,聽說是一處荒涼的石巖?!痹Y說:“遠遠看去,好像挺有特色的,也許里面有別樣的風景,不如一起去看看?”于是請獨孤愐、竇泌陪自己到對面的那座石巖上去探秘。獨孤愐、竇泌帶了幾個兵丁,上了船。在元結的授意下,船夫將船泊靠到了石巖附近。眾兵丁披荊斬棘,伐出小徑。
元結來到中洞洞口,仔細打量了一下這個碩大寬敞的天然巖洞,不禁被它的美麗驚呆了:左右石壁形如半環,微啟兼收藏盡玄機,一股清泉自巖腹流出,水聲淙淙,如琴似弦。擎火把往里行進,蜿蜒曲折,步移景換,洞內石柱、石筍、石芽、石幔,或似人、似物,栩栩如生,姿態萬千,不時有水滴滲出,如同村姑肌體上沁出汗滴。忽然,元結發現中洞的左上方,還有一個小小洞穴,遂攀石縫而上,原來是一個剛好可以彎腰進去而且只有五六尺深的小洞。
元結興趣盎然,問獨孤愐、竇泌,竟無人知道巖名,于是慨嘆道:“這么好的巖洞,豈可無名?諸位請看,此洞向東,而迎陽日,不如命名為朝陽巖?!备]泌說:“元大人賜名甚好!不如請您再為它寫篇銘記,我將它刻于這石壁上,以昭示來者?!痹Y說:“好!到你們府上吃完飯我就寫。說實話,我真的很喜歡這個地方,現在要去京城開會,回來的時候,我一定要在這崖上住幾天,好好游賞一番。”
進城酒足飯飽之后,隨從已備好文房四寶,元結略作思考,一揮而就,寫下了一篇《朝陽巖銘》。兩個月后,自京城返回道州的元結,途經永州時特意到朝陽巖上住了幾天,還寫了一首《游朝陽巖詩》,都被好友竇泌請人刻在石壁上。
永州的石巖讓元結找到了一種親切感,發現朝陽巖之后,元結只要外出就特別留意那些巖洞。永泰二年(766年),元結同好友游陽華巖,作《陽華巖銘有序》,并由江華縣令瞿令問仿魏三體石經式,以大篆、小篆、隸書書之。同年再游江華沱江,發現寒亭,作《寒亭記》并刻于亭后。
也就是在這一年,元結第三次經過祁陽湘江旁的一條無名小溪,因為“愛其勝意,遂家溪畔”(《浯溪銘》),元結在浯溪安家之后便開始在此處為浯溪、峿臺、痦庼命名。大歷二年(767年)起,元結開始在浯溪作銘刻石,先刻《浯溪銘》,又刻《峿臺銘》,再刻《痦庼銘》,合稱“浯溪三銘”?!颁?、峿、痦”三字皆從“吾”,世稱“三吾”。大歷六年(771年),元結在浯溪刻中堂、右堂、東崖諸銘,加上從道州移刻的《窊尊銘》,合稱“七銘”。同年六月,大書法家顏真卿撫州刺史任滿,北歸途經浯溪,元結特將上元二年(761年)作的《大唐中興頌》請顏真卿用楷書寫在巖壁上。此摩崖鐫刻布局高284厘米,寬350厘米。字作正楷,前21行,正文每行20字,為湖南境內現存最大、最完整的摩崖石刻?!洞筇浦信d頌》還因奇文、奇字、奇石“三絕”成為舉世聞名的石刻。
應該說,元結是對永州石刻做出重要貢獻的人。除了曾在好友的陪同下游歷并題刻江華的陽華巖,還發現了朝陽巖、浯溪兩處名勝并開創了這兩處名勝石刻的先河。因為元結的發現和率先題刻,原本默默無聞的朝陽巖和浯溪,一下子成了兩個著名的詩歌碼頭和石刻殿堂。
今天的朝陽巖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唐、宋、元、明、清石刻114方。其中,較有名的有元結的《朝陽巖銘》《游朝陽巖詩》,柳宗元的《漁翁》《游朝陽巖遂登西亭二十韻》,陳瞻的《永州宣撫記》,張綬題刻、黃庭堅的《游朝陽巖詩》,何紹基的《海琴太守招游朝陽巖記事即作》,吳大瀓的《朝陽巖題詩》《重修朝陽巖啟》,楊翰的《伏月游朝陽巖用山谷韻》等。而浯溪此前并無石刻,自元結結廬于此尤其是顏真卿書寫了《大唐中興頌》之后,浯溪頓時成為著名的游覽勝地。從唐至清,劉長卿、皇甫淀、袁滋、黃庭堅、米芾、張孝祥、秦觀、李清照、范成大、楊萬里、董其昌、袁枚、何紹基等歷代杰士名流,游躅接踵,運筆抒懷,吟詩作賦,打碑刻石,鏤玉雕瓊,使浯溪滿山皆字,無石不詩,現存石刻485方,為中國最大的露天碑林。
不僅如此,性情豪爽的元結像一個點石成金的神仙,他每到永州的一個地方,那里的石巖就會因他而閃閃發光。江華的陽華巖,也因元結詩文而享譽,除元結《陽華巖銘有序》石刻外,如今還存有宋代安硅《道州江華縣陽華巖圖及序》石刻及唐、宋、元、明、清石刻40方。同樣被元結率先題刻的江華寒亭暖谷,現保存有摩崖石刻68方,而且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詩詞銘賦文齊全,行楷隸篆草俱備,是江華縣石刻最多、最集中的地方。
永州的石頭充滿了靈氣,也長滿了記憶。位于零陵富家橋的淡巖,曾有石刻206方,由于年代久遠加上某軍工廠的擴建,現存可辨的約35方。包括宋代黃庭堅、周敦頤、楊萬里、李建中、柳應辰,明代張勉學、王泮,清代周崇傅等名人,均在此留有石刻。位于道縣清塘鄉月巖村境內,相傳為周敦頤少年時讀書悟道之處,現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唐宋以來名人石刻54方。位于寧遠九嶷山舜源峰南2千米處的玉琯巖,洞口壁額有宋人李挺祖書“玉琯巖”三字。右壁刻有宋代道州刺史方信孺所書“九疑山”三個大字,字高1.8米,寬1.9米,筆力蒼勁遒拔。旁刻有李襲之題寫的漢代蔡邕《九疑山銘》,洞壁內外還有歷代名人的題字和詩文40余方,與紫霞巖聯成一氣,自成一體。位于江永上甘棠村的“月坡亭”摩崖石刻,是由上甘棠村周氏家族在1000年間陸續鐫刻下來的,主要內容是謳歌上甘棠村的美好風光和周氏家族在該村進行的各項建設,共有功德碑、勸諭文、感懷詩等24方古代石刻,綿延宋、元、明、清4個朝代。零陵柳子廟的享堂后壁正中鑲嵌著四塊青石碑刻,這就是蘇軾手書韓愈的《羅池廟迎送神詩碑》,亦稱《荔子丹碑》。此外,廟里還有明代萬歷時永州知府劉養仕所書的《重修柳司馬祠記》,嚴嵩所書的《尋愚溪謁柳子廟碑》,曹來旬所書的《游愚溪碑》,王泮所書的《捕蛇歌碑》,王日照所書的《愚溪懷古》,等等。
在永州石刻蔥郁浩瀚的森林里,還有兩個人的身影讓我感到驚奇和欽佩。一個是永州籍的清代翰林院待詔熊學禮,他想在母親七十大壽時擺一些酒席為母祝壽,在請示母親的時候卻遭到否決。他又提出為母親建個貞節坊,老人家也認為沒有必要。因為她生前的夙愿不是修建紀念和表彰自己節孝的牌坊,而是把她兒子對她的孝心仁慈遍撒在愚溪之濱一個名叫旋水灣的驛道上,擬在此建一座涼亭,以待過路行人停足、憩息、飲茶。熊學禮按照母親的意思去做,在茶亭建成之日,用轎子將母親張氏接來。母親一看,夸道:“還是我兒子理解我的心意啊!”熊學禮有感,作《奉節母命鼎建茶亭碑記》,請人銘刻在為母親修建的節孝亭里。
還有一位不知其名的縣太爺。這位縣太爺在諸葛廟渡口等船時,發現古游亭旁邊的一個古樹有被人砍伐的痕跡,就即時下了一道保護命令,并讓人立碑警示。這塊碑高118厘米,寬69厘米,字大8厘米×8厘米,正楷石刻。石刻只有32個字,內容很有意思:“游亭古樹
憩息行人
禁止砍伐
以免凋零諭示保甲不時梭巡倘有故犯送縣究懲。”細究碑文,乃本人在永州境內所見的第一塊環保碑。
永州是一幅畫,永州是一本書,永州更是一座宏大的博物館。在這座博物館里,收藏著許許多多的文物,各種精美絕倫的石刻就是其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這些石刻長滿了記憶,也蘊藏著故事,與歷史上的諸多文化名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獨自瀏覽這些石刻的拓片或者集成圖冊,你就會發現那些分布在永州各地貌似冰冷內心卻十分火熱的石刻,為永州人民留下了一大堆的文化碎片,這些碎片像一枚枚精美的貝殼,或者像一粒粒耀眼的珍珠,被時間老人的手串成一條項鏈,掛在永州的脖子前。細細品讀永州石刻,你就會產生心靈的震撼,甚至有種與古人約會的沖動。就在這時,那些曾經叱咤風云、流芳千古的歷史名人,他們感應了你的心靈,一個個從石壁上的字縫間緩步走下來,大家穿越時空,聚集在一起,品酒論英雄,談風花雪月,論國是長短,贊瀟湘水云,大家無拘無束,坦坦蕩蕩,不由得讓你心醉神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