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翻閱有關史志,看到《洛陽市志》《汝陽縣志》《伊川縣志》《嵩縣志》均載有伊川書院。這是怎么一回事?我決定尋根究底,弄個清楚明白。
先說洛陽市區的伊川書院。據《洛陽市志》第十二卷《教育·科技志》載:“伊川書院,在縣正南路李家寨,為知縣龔崧林在乾隆八年(1743年)續設。”既然是“續設”,說明在此之前這里已存在伊川書院。那么,這所伊川書院始建于何時呢?據該志載,這所伊川書院是明代修建的。可見,位于今洛陽市區南部的這所伊川書院,創建于明代,清代又曾重修。顯然,它不是宋代程頤創建于鳴皋的伊川書院(原名伊皋書院),而是另一所同名的書院。
接下來再看看汝陽縣的伊川書院。據《中國書院辭典》載:明代萬歷年間(1573~1620年),知縣文翔鳳曾創建4所書院,其中就有伊川書院。據《汝陽縣志》載:“萬歷年間,知縣文翔鳳又置書院4處:縣城小書院、白元伊川講院、內埠崆峒書院、大安連珠書院。”可見,嚴格地說,這所位于白元鄉的“伊川書院”,應該稱為“伊川講院”。伊川講院所在地白元鄉,明代屬于伊陽縣(1959年改稱汝陽縣)。白元鄉在明代稱“白元里”,為伊陽縣31里之一。清代仍稱“白元里”,仍屬伊陽縣。民國時期白元劃歸伊川縣,即今伊川縣白元鄉。可見,明代萬歷年間建于伊陽縣的伊川書院(即伊川講院),也不應與宋代程頤創建于鳴皋的伊川書院相混淆。
創建于原屬伊陽縣(今汝陽縣)、今屬伊川縣的白元鄉的伊川講院,不應稱為伊川書院;那么,伊川縣其他地方有沒有伊川書院呢?回答是肯定的。這就是建立于今伊川縣鳴皋鄉的伊川書院。其實,這所建于鳴皋的伊川書院,創建之初也并不叫“伊川書院”,而是叫作“伊皋書院”。因為它建在鳴皋,因此也稱為“鳴皋書院”。伊皋書院創建于宋代。當時,鳴皋屬于嵩縣管轄。
宋代嵩縣的鳴皋鎮,有一處文彥博的莊園。北宋元豐五年(1082年),文彥博將這處莊園贈予著名理學家程頤,作為程頤著書講學之所。同時,文彥博還贈予其良田1000畝,資助辦學。于是,程頤便在這里創建了一所書院,書院大門匾額題為“伊皋書院”。程頤在這所書院講學20余年。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南下,書院被毀。元朝時期,駐守鳴皋鎮的炮手軍總管勖實戴(亦名克烈士希),受二程(程顥、程頤)思想影響,決意恢復這所書院。于是,他籌集資財,招募工役,在原伊皋書院舊址重建書院。經過10年努力,方始建成。勖實戴之子慕顏鐵木又為該書院增建了藏書萬余卷的稽古閣,并于延祐三年(1316年)進京呈請朝廷賜額。元仁宗大為嘉許,賜額“伊川書院”。同年,該書院豎立《敕賜伊川書院碑》,以資紀念。可見,伊皋書院(鳴皋書院)之有“伊川書院”之名,始于元代。元朝末年,這所伊川書院又毀于戰火。明、清時期曾多次重新修建。清代乾隆年間,這所伊川書院從鳴皋遷到嵩縣縣城,與樂道書院合并。關于伊川書院遷人縣城與樂道書院合并一事,有兩種說法:一說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嵩縣知縣張顧鑒“因書院僻處鄉村,考課不便”,故將伊川書院遷到嵩縣縣城內,并人樂道書院,并將樂道書院改名為伊川書院;一說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嵩縣知縣康基淵將伊川書院遷至縣城內,并人樂道書院,并將書院定名為伊川書院。這兩種說法雖有差異,但是無論哪一種說法,皆能說明伊川書院在清代乾隆年間已遷至嵩縣縣城。這所伊川書院,直到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才改為高等小學堂。由此可見,嵩縣縣城內的伊川書院,與宋代建于鳴皋鎮的伊川書院(伊皋書院、鳴皋書院),乃是一詠相承的。
既然如此,那么為什么伊川l書院又被載入了新編《伊川縣志》呢?這就與行政區劃的改變有關了。伊川縣之名,雖然始于隋代,但是由于其所轄地域后來分別劃人周邊各縣,尤其是該縣南部在明、清時期劃人了嵩縣。因此,作為單獨的伊川縣實際上已經被廢掉。民國16年(1927年),將洛陽、宜陽、嵩縣、伊陽、臨汝、登封等縣各劃出一部分地域,設置平等、自由兩縣。民國21年(1932年)平等、自由兩縣合并,成立伊川縣,直到此時才恢復伊川縣之名。此后,行政區劃雖然仍有變動,但是原屬嵩縣的鳴皋鎮,自1932年伊川縣成立之時起,就已劃歸伊川縣管轄了。今天的鳴皋,是伊川縣所屬的一個鄉。上述行政區劃的變動,就是新編《伊川縣志》中也載有伊川書院的原故。不僅如此,前述元代仁宗延祐三年立于伊川書院內的《敕賜伊川書院碑》,曾保存于伊川縣的鳴皋中學。由于該碑碑文書法出自著名書法家趙孟頰之手,極為珍貴,成為“鶴皋之名器,鳴鎮之巨寶”,所以后代不少人士前往拓摹。
以上考辨,如有差漏,敬請指正。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