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海聯和果崗村與聯星上邊村,是以江姓聚族而居的村莊。據有關資料記載,他們都是江一龍(唐朝光祿大夫)的后代。宋徽宗崇寧五年(1106年)其先祖從原籍四川避禍南遷,經南雄珠璣巷到廣州江村落籍。宋紹興三年(1133年)江西齋攜長子文遠、次子文旺又從廣州遷居南海羅村,長子落籍聯和果崗村,次子落籍聯星上邊村,分別成為兩村江姓開基始祖。
在每個血緣村落里,最輝煌壯麗的建筑便是宗祠。宗祠是團結全族成員的紐帶,是家族的精神支柱,是供奉祖先神位、祭祀先祖、婚喪嫁娶、議決重大事務、執行族規家法的公共場所,一向被視為宗族的象征。在傳統宗法社會中,宗祠對于傳承文化,敦宗睦族,弘揚孝道,啟迪后人,維護家庭、宗族和整個社會的穩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
果崗村與上邊村也都建有宗祠,其中上邊江氏宗祠始建于明永樂八年(1410年),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重建,2001年按清代模式重修,現保留有早期人物石雕及清晚期典型嶺南風格的磚雕、木雕。宗祠臨街而建,坐西朝東,總建筑面積為1000多平方米,是第四批佛山市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被評為羅村十大古建筑之一。
為強化宗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鞭策和激勵后人光宗耀祖,每座宗祠的營造必然采用堂號、楹聯、匾額、繪畫、雕塑等方式,宣揚家族的歷史與功業,歌頌先人的道德與偉績。在各地江氏宗祠中,江淹及“夢筆生花”出現的頻率相當高。
許多江氏后人便將祠堂的堂號命名為“夢筆堂”,祠聯中涉及江淹及“夢筆生花”的更是不可勝數。果崗村又稱筆花里,所取也正是“江淹妙筆生花”故事;上邊宗祠右側花園名為“筆花園”,表達了江氏族人對江淹的無限崇敬和對文化教育的重視,他們希望兒孫們人人文采出眾,個個妙筆生花。
與其他江氏宗祠相比,聯星上邊宗祠文化中,其孝文化元素尤為突出。
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歷來為中國倫理道德所推崇,上邊宗祠中的孝文化元素首先反映在祠聯上。古往今來,子女對父母的“尊重孝敬”,已成為衡量個人道德品質高低的重要標準之一。聯星江氏宗祠有一祠聯:“俎豆幸千秋諫議當年稱孝子,筆花開五色文通有后繼書香。”它記載了江氏先輩恪守孝道,事親敬祖的故事。聯中“諫議”指二十四孝之一“行傭供母”的江革。江革,東漢臨淄人。少年喪父,侍奉母親極為孝順。為避戰亂,江革背著母親逃難,幾次遇匪盜想殺死他,江革總苦苦哀求:老母年邁,無人奉養……匪盜見他如此孝順都不忍殺他。后來,他與母親遷居江蘇下邳,在舉目無親的異鄉,日子過得非常艱難,常常衣不蔽體。為了生活,他打著赤腳到別人家當傭人,賺取微薄的收入供養母親。但即使賺的錢非常少,只要是母親日常生活必需的物品,他都盡量想辦法滿足。每到清理戶籍和人口時,江革考慮到母親年邁,經不起車內顛簸,“自在轅中挽車,不用牛馬,由是鄉里稱之日‘江巨孝’(《后漢書·江革傳》)”。后來,母親去世服滿,漢明帝永平(58~75年)初被推舉為孝廉,累拜諫議大夫。
與江革相映生輝的還有宋代的杰出民族英雄江萬里。聯星江氏宗祠另一楹聯“醴陵梁錫爵,益國宋名宗”則述說了他以身殉國、盡忠全孝的故事。
江萬里40余年宦海生涯中幾度沉浮,既做過地方官、封疆大吏,又入主中樞多年,官至左丞相兼樞密使。但他無論是位高權重還是貶謫期間,愛國之心始終不變。成淳十年(1274年),元軍大舉侵宋,而權臣賈似道輩不理朝政,江萬里補天無力,以疾退居饒州芝山,他鑿池芝山后圃,名其亭日“止水”,借物明志,表示將于此以身許國。德祐元年(1275年)二月,饒州被元軍攻破,江萬里以78歲高齡率族人與元軍血戰,寡不敵眾,率子江鎬及家人投水自盡。南宋抗元將領張世杰收復饒州,得悉其事,奏報朝廷,朝野聞知,為之震動。恭帝也輟朝志哀,并詔贈太傅、益國公,后加贈太師,謚文忠。
“兄宰相,弟尚書,聯璧文章天下少;父成仁,子取義,一門忠孝世間稀”,后人把這樣一副楹聯鐫刻在都昌江萬里老家古心堂的門楣上,正是對一代名相最客觀、最真實的評價。
江氏宗祠還保存有族人精心制作,彰顯后輩孝行的傳世珍寶——壽幛。
這幅壽幛制成于清朝光緒十四年(1888年),高3.6米,寬2.88米,由八房子孫敬立。壽幛頂端為“龍鳳呈祥”,雙鳳伴著一條龍,龍兩邊繡有“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的絲帶。絲帶下方是福、祿、壽三星圖像。圖像下為壽幛中心,其右邊寫有72位壽星公的名號,左邊是福建省布政使王德榜撰、翰林院編修陳序球書寫的壽文;兩旁是八大仙的肖像。壽幛下端是“獅子滾球”,周邊繡有多種圖案,布局勻稱。整幅壽幛用西金線及各色絨絲線刺繡而成,繡工精細,巧奪天工,栩栩如生。
每年在江氏宗祠舉辦的鄉宴也漾溢著濃濃的孝意。自明代開始,南海鄉村就有設宴為本村60歲以上的老人祝壽的傳統習俗,少則幾十席,多則上百席,稱為“鄉飲節”或“鄉宴”。鄉宴的時間各村自定。新中國成立后,鄉飲節在一些鄉村恢復,尤其是改革開放后,各鄉村敬老愛老的習俗更加濃厚,許多鄉村都白定敬老節,舉行敬老活動。上邊村的鄉宴就定在正月初九樂安花燈會期間,每年此時,宗祠都會將百年祝壽錦幛擺在祠堂供游人鑒賞,并開設壽宴,為村里60歲以上的老人祝壽,同時把他們的名字另紙列出,掛在壽幛之下,表示尊老敬老。
總之,江氏宗祠的孝文化元素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具有一定的歷史資料性、文學藝術性、道德思想性,對子孫后代都有一定的啟迪、教育作用。
2007年起,羅村鎮政府已成功舉辦了四屆孝德文化節。為了向老人們表達一份關心、關愛和尊重,每年節日期間,鎮政府都會邀請1000多名60歲以上的老人觀賞花燈聯展、游春園,還在活動現場舉辦千叟宴,讓老人們吃上一頓開心大餐,同時還舉行花燈義賣,并將義賣款項全部作為羅村“孝老愛親基金”,用于關愛、幫助孤寡老人。2008年,鎮政府在羅村中心廣場西面修建了孝德墻,整個主墻體長約50米,高3.8米,墻體兩面各有12幅以“二十四孝”為主題的大型浮雕圖,圖下有相關孝子的文字介紹。孝德文化已成為羅村最具知名度和影響力的文化品牌之一。2011年第五屆孝德文化節在中國傳統節日重陽節拉開帷幕,目前羅村正在全力推進孝德文化展覽館、孝德園、文化景觀大道等三個孝德文化重要的教育和傳承基地的建設。羅村目前正如火如荼開展的孝德文化建設,正是對江氏宗祠孝文化元素的繼承和弘揚。
(題圖:南海羅村上邊江氏宗祠)
作者單位:佛山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