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復雜多變的社會中,口才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更多的人試圖通過強化訓練的方式,以此來提高自己的口才。然而在實際的中學教學過程與訓練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口語交際始終處于一種被邊緣化的狀況下。所以,我們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應該重視學生口才的訓練,努力落實貫徹新課標對口語交際教學的要求。
關鍵詞:口語交際教學訓練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3-0000-01
在我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文化的長河中,無論是孟子還是蘇秦、張儀,都以其無懈可擊的辯才和精微深刻的思想在發黃的故紙堆中熠熠生輝。高中語文課文中,巧言善辯藺相如,臨危受命的燭之武,以其杰出的辯才,維護了國家的尊嚴和利益。真所謂“一言之辯,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辯才無礙的人也似乎總能吸引人們的眼光,引發人們的敬佩。
進入21世紀的今天,無論是工作還是日常生活中,許多時候需要談判、辯論、宣傳、演講……我們的學生不論將來從事什么工作,都需要有一定的社會交際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口才對于某些人來說將直接影響到其事業成功與否。當今社會,人們已越來越強烈地意識到口才的重要性,所以越來越多的人試圖通過強化訓練來提高自己的口才。
早在20年前,教育部就將口語交際納入中小學語文教學體系中了,人教版教材從初一到高三的每冊語文課本中都加入了口語交際的部分,這也充分體現了語文學科教學改革和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但一個令人遺憾的事實是,盡管它在理論上被置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但在實際教學過程和訓練環節設計方面卻始終處在一種被邊緣化的狀況下,一直未見大的突破性進展。
一、探究口語交際被邊緣化的根源
1、受應試教育的影響。
在應試教育的功利模式下,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口語交際作為非考試內容被忽略。在個別地區,中考、高考成了中學教學的指揮棒,它既影響著教師的教,也影響著學生的學。在教師方面,必須要在有限的教學訓練時間內,遵守教學計劃的進度規定,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學任務,以取得理想的教學成果——分數。在一定程度上,分數的高低就體現了教師的教學能力的高低,甚至影響到教師在學校的地位和本地的名聲。而作為受教對象的學生,在長期的應試教育的模式下,更是把分數看得高于一切,分數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學生和家長對他們的評價,直接影響到他們的前途和命運。所以甚至有學生在老師對某個問題滔滔不絕的時候,舉手提問:“老師,這個問題我們又不考,你干嗎講這么多呢?”所有的學科都被學生功利地當成了敲門磚。在這樣的情況下,作為非考試對象的口語交際和口頭表達被邊緣化是可以理解的。
2、 傳統教育理念的誤導
傳統的教育理念告訴教師:教師必須一桶水,才能給學生一碗水。教師的水平必須要高于學生的水平。在這種要求的背后確實體現了一種嚴格自律的教師職業道德原則。但在教育日漸現代化的今天,學生的多樣化發展畢竟是一種趨勢,尤其是在技能特長方面,如果要求教師在諸多方面全面高于學生,就好比在跑道上,首先要求教師至少要跑8000米,才能去教學生跑800米。顯然,這是一種苛求。以口語交際教學訓練為例,由于現在很多一線教師幾乎都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口語交際訓練,比如有的教師普通話不標準,就難免不大愿意涉足朗讀朗誦訓練;有的覺得自己的演講水平低,就難以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演講訓練等等。故而,口語交際教學體系的建立,除受到應試教育的排斥之外,還受到相當一部份教師的這種“理性上重視,心理上冷淡”的干擾。
二、 口語交際訓練的具體方法。
1、心理素質訓練和思維訓練
劉伯奎先生在《 青年口才訓練系統》 中說:“在口才訓練系統中,有兩個舉足輕重的環節:一為思維環節,一個人思維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了此人口才水平的高低;一為心理素質環節,心理素質是否良好,決定了人們的口才能否在需要的時候得到應有的顯現。”那么,怎樣才能提高心理素質呢?簡單的說,就是越怕當眾說話越要鍛煉當眾說話,只有在反復的鍛煉中才能克服緊張的心理。所以,在對學生進行口才訓練時要注意喚起學生的自信與勇氣,鼓勵他們抓住每一次機會鍛煉自己。
思維能力直接影響一個人的口語表達水平,所以應加強對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而訓練思維最有效的兩種方式是脫稿說話訓練和即興說話訓練。比如在我們的日常教學中可以讓每個同學自己準備好課前三分鐘演講,可以自己選擇話題,自己原創。要求站在講臺前脫稿演講。
2、 在日常教學中穿插口才訓練
在中學語文教科書中有很多優美的文章值得我們細細品讀、品味。如朱自清的《春》《荷塘月色》,余光中的《聽聽那冷雨》等,都是進行朗誦訓練的好材料,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些課文對學生進行口頭訓練。
第一、讓學生進行朗讀。這樣可以培養學生敏銳的語感,豐富口語材料,鍛煉口才。訓練時可采取齊讀、輪讀、個別朗讀、分角色朗讀等方式。
第二、讓學生進行朗誦訓練。這是一種較高層次的口語訓練,它以有感情朗讀為基礎,要求創造性地運用停頓、重音、語調、語速,輔以手勢、眼神、表情等,將朗讀藝術化。
第三、讓學生進行背誦訓練。背誦訓練,一要指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二要教學生識記背誦立法,如整體背誦法、分部分背誦法、綜合背誦法等。
3、 讓學生在復述課文主要情節的基礎上進行口才訓練
可以選取故事性較強的課文,讓學生進行主要情節的復述。可以在學生學完課文后就讓他們用自己的話把它“說”出來。但“說”并不等干“背”。背只是機械的記憶,不能體現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而說則要考慮如何做到簡明扼要,如何替換詞語,如何把幾句話緊縮成一句話,如何用某個詞語去概括一堆意思,如何使用恰當的句式使語氣連貫,如何選用褒貶色彩鮮明的詞語使材料帶有感情傾向等。在“說”的過程中讓學生掌握說話的基本技能。如語音、語調、語速、語脈、語態等,要求學生做到吐字清楚,語調有高低升降,話語簡明扼要,儀態自然、大方得體。
4、 讓課外活動成為學生的口才訓練基地
在課外的時候可以開展詩歌朗誦比賽、辯論賽等。每逢學校開展活動的時候,鼓勵學生自行報名參加,可以自主選擇如相聲、小品、講故事、唱歌……不言而喻,在編排表演的過程中,學生的說話能力得到了一次極好的訓練。
5、 挖掘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進行口才訓練
進行口語訓練的時候,如果選擇的話題學生不感興趣,課堂上是教師在唱主角的話,就擺脫不了教師“以教為主”的角色定位,仍然將自己定位在如何“教”學生進行口語交際,規定他們“說什么”與“怎樣說”,那就失去了口語教學的意義。所以,進行訓練的時候一定要選擇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讓學生有話可說。比如可以利用“中國好聲音”、“社會流行歌曲”等生活“熱點”,開展“茶館式討論”。師生在輕松偷快的氣氛中各抒己見,展開自由討論。
總之,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和提高也伴隨著學生整體素質的全面提升,所以他不可能一蹴而就,這應該是一個貫穿學生整個學習生涯的系統性的課題。
作為教師,要改變過去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模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要倡導積極肯定的評價方式,激勵交際信心;善于捕捉現實生活中的精彩畫面,創設交際情境。換言之,只有讓我們的學生都能言善辯起來,才能說明我們的口語交際已經走出了邊緣化的境地。
參考文獻:
[1] 劉伯奎.青年口才訓練系統[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
[2] 刁冬明.語文課堂中的科學言語教學[DB/OL]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YJX2005060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