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言是一個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一個民族社會、歷史、政治、經(jīng)濟、生活經(jīng)驗的概括。從文化學的角度看,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不同的地域和社會背景會孕育出不同的文化。這種文化形態(tài)上的差異構成了文化的民族特征。文化伴隨意義是在民族特征的基礎上形成的、概念意義以外的補充和附加意義。俄漢兩種文化既有共同之處,也存在著許多差異。同一個詞,在俄漢雙語中就可能有相同或是截然相反的文化伴隨意義。
關鍵詞:文化伴隨意義 民族特征 對比
中圖分類號:D3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3-0000-01
一、 俄漢語文化伴隨意義詞匯的分類
民族文化的異同,反映在詞匯上,能夠引起帶有感情色彩的、形象生動的聯(lián)想。字面上完全等值的兩種語言詞匯在不同的民族中,經(jīng)常可以引起相同、部分相同或是不同的聯(lián)想,而一些字面上完全不等值的兩種詞匯卻可以引起相同的聯(lián)想。文化上的近似和差異,在語言的交際功能上具有一定的重要意義。中俄兩國文化既有共性,也有各自的個性。因此,對詞匯附加意義的不正確理解,往往會引起“張冠李戴”的誤會。
首先,根據(jù)中俄詞匯在等值對應方面的程度,將具有文化伴隨意義的詞匯分為四類:
1.兩種文化中,在社會意義、感情色彩上完全等值的詞匯。例如,
1)俄語中的“голубь”和漢語中的“鴿子”,都是美好與和平的象征,中國人更是直接把鴿子稱為“和平鴿”。
2)俄語中的“радуга”和漢語中的“彩虹”都可以引起“歡樂、美妙”的聯(lián)想。
3)俄語中“орёл”象征著“值得驕傲的、勇敢的人”,漢語中的“鷹”也具有相同的轉義。
2.共有事物現(xiàn)象,僅有一種語言有伴隨意義。例如,
1)俄語中的“шляпа”這個詞除了本意外,還有“萎靡不振,無能的人”的寓意。而漢語中的“帽子”一詞卻無此意。
2)俄語中的“берёза”在俄羅斯人的生活中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它是“祖國”的象征和化身。而漢語中“白樺樹”僅僅是一種樹木的品種。
3)俄語中的“фикус”是“家庭美好生活的象征”,而漢語中的“印度橡膠樹”卻沒有此意。
3.文化伴隨意義完全不相同的俄漢對應詞匯。例如,
1)俄語中“сорока”在俄羅斯人的心目中是“搬弄是非”的象征,而在漢語中“喜鵲”則是“喜慶”的征兆。
2)“黃色”在漢語中是權利的象征,而俄語中“жёлтый”一詞卻代表著“對愛情的背叛”。
3)俄語中“журавль”是春天的象征,而漢語中“鶴”是長壽的代表。
4.俄漢語中不同詞匯表示相同或相近的文化伴隨意義。例如,
1)俄語中用“заяц”來表示“膽小鬼”,而漢語中則用“老鼠”來表示此意。
2)俄語中的“журавль”和漢語中的“雁”都有春天的寓意。
3)漢語中的“虎”和俄語中的“медведь”在諺語中都有相似的寓意。如“正離狼窩,又入虎口”與“От волка бежат,да на медведя попал.”都是說剛脫險,又遭難。
其次,除了根據(jù)等值的程度來劃分的詞匯外,我們還可以根據(jù)詞匯的指稱意義,將其細化為八小類,并輔以具體的例子來分析俄漢語在不同層面文化伴隨意義的差異。
1.動物кукушка(布谷鳥)在俄語中常用來喻指憂愁的獨身女人。根據(jù)舊的說法,布谷鳥是死亡的先知,如諺語“Кукушка кукует,горе вещает.”(布谷鳥叫,苦難到)。而在中國,布谷鳥是春神句芒的使者和化身。
2.植物 “черёмуха”(稠李)在俄羅斯文化會使人聯(lián)想到愛情和美麗,而在漢語中,這僅僅是一種果樹。
3.顏色 綠色與眼睛搭配在一起有著獨特的轉義。在漢語中一個人眼睛發(fā)綠指的是他看到了渴望已經(jīng)的東西(帶有貶義)。而在俄語中,“зелёные глаза“指的是“有誘惑力的、迷人的眼睛”。
4.數(shù)字 在俄語中,“соболей,а на правду цены нет.”(四十個貂皮雖然貴重,但真理是無價的。)數(shù)字“四十”表示“許多”之意。在漢語中,圓明園內(nèi)有馳名中外的四十景,紅樓夢大觀園也有四十景。
5.人名 俄語中“Макар”能使人聯(lián)想到失敗者,倒霉的人。而在漢語中,“毛澤東”則會讓人想到革命的領袖,無產(chǎn)階級偉大的領導者。
6.地名 Ленинград在俄羅斯文化中代表著革命的搖籃,北方威尼斯。而杭州在中國的文化中也有著“東方威尼斯”的稱號,更有“上游天堂,下游蘇杭”的比喻。
7.民俗形象 Дед-мороз—嚴寒老人,常出現(xiàn)于俄羅斯的童話和與冬天節(jié)日有關的儀式中。嚴寒老人最典型的形象是體形高大,留著長長的白胡子,緋紅的臉頰和通紅的鼻子。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觀音菩薩”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代表。普通人對觀音菩薩的崇拜,是一種對“真善美”的希望和追求。
8.紀念日和傳統(tǒng)節(jié)日 9 мая是俄羅斯人的勝利日。每年這一天,莫斯科都要舉行隆重的集會和閱兵式慶祝勝利。在中國,十月一日是國慶節(jié).每年的這天都會在北京舉行盛大的慶祝儀式。
再次,我們根據(jù)俄漢語文化伴隨意義的詞匯引申方式的不同,將其分為以下四類:
1.由比喻產(chǎn)生的意義 “тряпка”(抹布)在俄語中喻指“孱頭,軟弱無能的人”,而漢語中用“廢物”來表達。
2.由聯(lián)想產(chǎn)生的意義 由“вода”可以聯(lián)想到“空洞無物”的意義,而漢語中的“水”也可作此聯(lián)想。
3.象征意義 “дракон”在俄羅斯人眼中是兇惡又丑陋的怪物,而在中國人的心中,“龍”是神圣和吉祥的象征。
4.由典故產(chǎn)生的意義 “клюква”(酸果)因為被法國人誤認為是高大的樹木鬧出了笑話,所以派生出“天大的笑話”這個新義。而漢語中“井底之蛙”則出自于寓言故事“井底之蛙”。
二、 俄漢語詞匯文化伴隨意義的特點
1.文化伴隨意義具有褒貶的雙重性。
雙重性是文化伴隨意義的特點之一。它是指一個詞同時具有褒和貶兩種截然相反的感情評價色彩。例如,俄語中的“медведь”既是“力量”與“勇敢”的象征,又有著“愚笨的人,笨拙”的意思。漢語的“驕傲”一詞,既有自豪的意思,也有驕傲自大的意思。
2.文化伴隨意義具有歷史性。
社會的發(fā)展影響著文化伴隨意義的產(chǎn)生和消失。例如,“красный”。在古俄羅斯是“善良,漂亮”的意思,而隨著時代的變化,它獲得了“革命的,共產(chǎn)主義的”新意。漢語中的“牛棚”一詞,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賦予了新意,記錄了社會性悲劇帶來的心酸。
3.文化伴隨意義具有美學功能。
文化伴隨意義有助于文學作品中美學功能的實現(xiàn)。在小說和詩歌中,它能使讀者和作者產(chǎn)生共鳴,引起讀者的聯(lián)想,激起讀者的藝術美感。
語言作為一種社會現(xiàn)象和一種交際工具,無論是從狹義還是廣義上來講都是文化的一種載體。每一個具有獨立文化體系的民族都在按照本民族的文化心理結構來使用語言進行交際,并由此構成了其民族文化自我認同的一種主要形式。正確的掌握詞匯的文化伴隨意義不僅能夠避免交流中產(chǎn)生誤解和翻譯中的“張冠李戴”,而且能使對話變得生動形象起來。
參考文獻:
[1] 吳國華.俄漢文化伴隨意義詞匯對比研究.中國俄語教學..1989年.
[2] 從亞平.俄語中反映民族文化特點的詞匯.中國俄語教學.1988年.
[3] 杜文杰.俄語的民族文化特征.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學報.2000年.
[4] 武銳.俄漢顏色詞文化伴隨意義對比初探.北京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