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時期的初中政治教學要求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為了順應這一轉變,我們教師就必須要重新審視以往的教學方法,努力把學科知識教育與具體的德育教育結合起來,力求在高效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懂法律的合格的現代化人才。盡管這一態度上的轉變是令人欣喜的,但是在長久以來的實踐過程中,外界對政治課的刻板印象卻是根深蒂固的,“刻板、枯燥以及乏味的滿堂灌式教學”似乎到了今天也依然無法與政治課脫離干系。
新時期的初中政治課應該怎么上,如何在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大目標的同時努力改變初中政治教學在學生以及外界眼中的形象,這應該是我們教師必須面對的考驗,本文將結合自身在教學過程中的體驗來談一些我對新時期初中政治教學的看法。
關鍵詞:初中政治,以人為本,課后作業
中圖分類號:G64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3-0000-01
一、正確理解“以人為本”,切勿本末倒置
我們必須要承認的是,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政治課與其他非“大科目”的學科一樣,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是遠不及那些“主要科目”來的重要的,并且也正是在這樣的一套邏輯下,在以往的政治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似乎早已達成一種默契,即老師課上滿堂灌,學生認真記錄每一個將會出現的知識點,這樣既能順利完成教學任務,亦能使學生在最后的考核中取得一個稱心的分數。
然而隨著新要求的出臺,之前的這種教學方式受到了極大的質疑。一時間對“滿堂灌教學”的批評聲不絕于耳,同時各方也開始努力尋找新的教學方式,以求在抓住課堂效率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必須承認的是,這樣的一種努力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同時,在此嘗試過程中也不時的出現“教師在激發學生積極性的同時,卻難以掌控課堂走勢”的情況,根據我的了解,盡管這方面的文章鮮見于報刊,但是此種現象卻絕不占少數。
我認為,與其因為懼怕被批“滿堂灌式教學”而盲目“開展快樂教學”,還不如先正確理解什么是“以人為本”以及在政治課堂中,學生與教師分別處于一個什么地位來的重要。作為課堂以及教學的參與者,學生群體在應試教育體制下的地位一直是處于一個從屬位置,這不僅因為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對教學的反饋被局限在作業和試卷之上,更因為在整個教學的設計過程中,學生就沒有被當成是一個參與者被納入到考慮因素中去。這個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筆者拙見,認為拋開制度原因不說,應試教育不將學生當成是一個參與者進行考慮是有其一定原因的,從客觀上來看,作為一個心智仍然不是十分健全的求學者,初中生甚至是高中生在筆者看來都不具備“自主設計”教學過程的能力的,然而“不具備”并不代表著學生的“聲音”就不值得被重視。因此,在新時期的課程教學設計中,教師作為指導者有義務也有責任去聆聽學生的想法并且據此設計出一套雙方都認可的教學方式,但是,如果教師被“滿堂灌式教學”束縛住了手腳,而將整個教學的“主導”地位一同“讓”給了學生,那必將導致一場混亂,我們又有何理由去相信這樣一個缺少主導的課堂就是我們所尋找新時期的政治課堂呢?
因此,新時期的政治課堂教學需要學生的聲音、需要學生的參與,但是更需要的是教師正確的引導與輔助。“以人為本”并不意味著教師讓位于學生,而是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充分將學生納入到整個設計中去。
二、逆向思維,借由學生的討論引出章節重點
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會在課堂上首先依據大綱要求,對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進行一個概念式的傳授,有時甚至只是按教材上的知識框架對學生進行梳理和講解,導致一堂課下來,似乎老師講的每一個知識點都是重點,而對于哪里需要識記,哪里需要回去之后再進一步理解,這些問題學生往往都是茫然不知所措的。或許有人會提出加進幾個相關的事例討論來增強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印象,這樣的做法固然是有效的,但是在筆者看來這樣的做法稍顯生硬,不及由學生討論出來的結論來的深刻。
在傳統的課堂觀念里,老師在學生心目中的權威地位是不容質疑的,所以對于教師所說的觀點和例子,一般是少有學生會提出不同的聲音的,但是教師切不可認為這種權威就等同于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對于缺少切身體會的例子,學生的沉默并不一定意味著認同,相反,如果轉而讓學生根據一個切實的主題展開討論,各抒己見,在不影響教學進度的前提下,筆者認為這樣的一種課堂互動是有助于學生把握知識重點的。相比之下,由教師主導的“概念+案例”的組合就顯得有種高來高去的感覺,而這種由教師起頭,學生提供例子進行討論,最后由教師進行一個總括性提煉的方式就顯得更加貼近學生,更有親切感。
三、重視課后作業環節,既是知識的消化也是一種上課的反饋
課后作業,長期以來作為一種課堂教學的反饋形式一直是教師檢視課堂效率的一項重要指標,但是我們必須看到的是,政治課的課后作業目前仍然以一種刻板的方式讓學生在課余簡單重復的抄寫課上已學到的知識。一塵不變的解題思路與答案使得課后作業所具有的檢視課堂效率作用變得名存實亡。
因此,筆者認為,課后作業也應該有著相應的轉變,在保留對課堂知識的復習的同時,教師應該采用更多的開放性的小問題來引導學生加強對特定事件或話題的理解,這些問題可以是沒有固定標準的開放式問題,也可以是單純的針對個人觀點的提問。而不應該是簡單的圍繞著那幾個大綱的知識點正過來反過去的反復抄寫。政治是一門“活著”的學科,重要的是一種理解問題的方式,而不是那一塵不變的解題套路。
總之,新時期的政治教學工作對于從事政治教學的教師來說是一種挑戰,既要在履行新要求的同時又要改變長期以來外界對于本學科的一種偏見。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審視以往的教學方式的同時,正確認識教師與學生在教學中的位置,在重視激發學生積極性的同時也要將關注點延伸到課后作業上,切不能將千篇一律的“標準答案”看成是“高效”課堂教學的有力證據。
參考文獻:
[1] 夏海民.淺談如何提高初中政治課堂教學質量[J],學周刊,2012:39
[2] 王小平.如何提高初中政治課堂教學效率[J],學周刊,2012:128
[3] 劉翠珠.如何提高初中政治課堂教學效率[J],學周刊,2013:74
[4] 祁強.提高學生的主動性,增強課堂實效性[J],現代閱讀,201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