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古代思想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其中儒家思想對后世有著深遠的影響。中國人幾千年來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自油畫傳入中國后,西學中用文化的滲透,“中庸”這一思想對油畫也影響頗深,藝術作品以中和、和諧的方式體現中國人獨有的藝術風情和精神風貌。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和諧使油畫藝術在中國領土上整合,繼承,創新,發展。
關鍵詞:中庸;中和;和諧;繼承;發展;中國油畫;
中圖分類號:J2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3-0000-01
一、中庸
中國古代思想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其中,儒家文化對后世有著深遠的影響。中國人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在生活中儒家文化無處不在,儒家思想早已融入了中華民族的血液之中。從我們出生起,父母給予我們的生活指導和老師給予我們的教育方式,都使我們的思考方式、行為準則、人生理念中已不知不覺的包含了儒家元素。尤其是儒家文化中的經典,經過了人們一代代的不斷傳承,發展與創新,影響著千千萬萬的中國人。
儒家文化的創始人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偉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孔子作為中國思想文化集大成者,儒家思想直至現在的今天,還有其積極的作用與意義。儒家的思想主要是提倡“仁義”、“禮樂”、“德治教化”等,然而在整個儒家思想中,還有一個重要的思想,那就是“中庸”。
“中庸”,一個大部分中國人都熟悉的字眼,“中庸”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即平庸無為,這是對中庸的詞匯混淆。反對中庸的人,往往并不了解中庸到底是什么,對中庸存在著許多的誤解和否定,認為中庸就是平庸,不思進取或者是消極意義的處世態度,認為它是偏執的,無用的,丑陋的,甚至是扭曲的思想。我們理解的“中庸”因該是蘊含了待人接物,為人處事的智慧,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它能啟迪我們人生及藝術的智慧,使我們懂得如何更有價值,更有意義。中庸不是中間路線。而是本性之大道回歸;中庸不是折中態度,而是良心之自然流露;中庸不是平衡關系。而是當下之恰如其分;中庸不是知識學問,而是智慧之最高境界。而我們對待藝術也應該追求“中庸”中所提倡的中和之美,和諧之美。不拘泥于固定的套路形式,如果一味頑固堅持,就是偏執,就會走向極端。不走極端,不偏激,適度,和諧才能使藝術更好的繼承和發展。
二、中庸思想對油畫的繼承與發展
自油畫傳入中國后,西學中用文化的滲透,“中庸”這一思想對油畫也影響頗深,藝術作品以中和、和諧的方式體現中國人獨有的藝術風情和精神風貌。中國油畫從外來藝術發展成為中國繪畫的組成部分,在幾代油畫畫家的努力下經歷了漫長的學習、吸收和成長過程。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油畫在中國的發展,經歷了從模仿到今天的融合,創新。創造了出了具有中國文化內涵和中國特色的油畫語言。
拿中國近代油畫來說,新中國成立之初,在當時社會的文藝方針的統領下,蘇聯油畫藝術形式下的寫實主義受到熱捧,油畫風格是“社會主義的現實主義”風格,是為社會主義而服務的藝術。在這個時期,革命時期的領袖人物,革命群眾,成為了創作的主體,人物刻畫表現的紅光滿面,各個精神抖擻,慷慨激昂。這樣的藝術是為政治服務的,如董希文《開國大典》,莫樸的《南昌起義》,羅工柳的《毛澤東在井岡山》等這樣的歷史題材。而經歷了文革后的油畫藝術,油畫的創作題材逐漸趨向于關注人生,關注人類內心情感。潘天壽曾說:“中國人畫油畫,要注意中國民族的特點,因為中國人有中國人的思想、感情、風俗和習慣,中國人不論畫什么都應該有民族風格。”這樣,從一開始的純粹模仿到油畫家們對自身生活的觀察,感悟,出現了具有民族風格的藝術作品。在對西方油畫素材媒介的繼承下,不拘泥于固定的套路形式,不走極端,不偏激,適度的“中庸”,產生出許多能真實反應生活,代表生活的作品,使得中國油畫豐富起來,獲得更多的群眾的喜愛,中國油畫面貌煥然一新。
如今,隨著國門的開放,商業經濟的發展,網絡的發達,媒體的膨脹增多,藝術領域更加多元化,西方現代性對中國也有著影響,西方一些極端的現代藝術家充滿著焦慮、憂郁、痛苦、喧嘩、騷動、瘋狂或是自殘自虐的情緒行為作品,這些“藝術作品”也隨著西化現代化傳入中國。在我看來,這種即顛覆了傳統藝術的優美又壓抑的“藝術”,欣賞者看了以后,可能也會出現不適的狀況。這些消極的藝術、行為藝術已經脫離我們所說的“中庸”之道,藝術本應帶給人們的愉悅反而被極端所取代。中國油畫真正需要的是以西方的方式技巧去抒發東方飄逸玄遠的情懷,擺脫純粹的模仿,打破慣例,以自己的方式在外來與自身,傳統與現代之中使油畫藝術在中國這個領土上整合創新,得以發展。
三、結尾
藝術就是不斷創新,不斷突破自我,不斷發展的過程。以新的形式方法去表達情感。人類情感具有豐富性、復雜性和不斷變化的特點,需要藝術家合理的運用創造性的手法將之表現出來。藝術的繼承和發展過程中,“中庸”的思想因該是藝術因該保持的。中和之美,和諧之美,藝術對人心靈上的洗滌才是藝術的真諦,在筆墨當隨時代的現今,藝術因保持著一片純凈的凈土,包含生靈萬物的清新之美和人與社會的和諧之美,才能使得油畫在中國的土壤中繼續成長。
參考文獻:
[1] 《中庸(精華版)》傅云龍,蔡希勤華語教學出版社2006
[2] 《中庸之般若十大智》李一冉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