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兒教育應體現在幼兒生理素質、心理素質、社會文化素質的完整培養,達成幼兒體、德、智、勞、美的全面和諧發展,使其不僅要有健壯的體魄,著重才藝的學習,還要發展生存的能力,樂于與人交往,行為統一和協調,性格特征良好,形成一個能調整內在需要和外在壓力保持平衡狀態的健康心理。教師要在教育行為中關心、了解幼兒心理發展狀況,為其創設良好的心理健康環境。
關鍵詞: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幼兒心理教育行為
中圖分類號:G64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3-0000-01
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總則中明確指出:“幼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學校教育和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而心理健康教育是當代教育的主題,也是幼兒教育的主題。現代心理學表明:健康心理是一個人智力和人格發展、潛能開發、道德品質形成、積極適應社會的前提,也是整體素質形成和發展的基礎。 所謂健康心理是指一個人心理各方面以及和社會環境之間處于一種積極協調、統一的狀態。心理健康的人,情緒愉悅穩定,生活態度積極,人際關系和諧,行為能自我控制。心理健康問題已成為我國的社會問題,“幼兒時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黃金時期”,關注和研究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兒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教師的教育行為是影響幼兒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幼兒教育主要包括了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啟蒙教育,《綱要》將其分為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五個領域。在這諸多的教育內容中,健康被放在了第一位,對幼兒的健康教育提出了具體要求,指出“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同時還強調“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在重視幼兒身體健康的同時,要高度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因此教師需提高認識,加強學習,高度重視
1、教師要給幼兒創設良好的心理環境
教師在給幼兒多方面的關愛時,一定要創設良好的心理健康環境,多和幼兒溝通,讓幼兒能夠感受到教師對他的關注、尊重,使幼兒有一種被重視感,感到自己為教師所關心,喜愛,從而得到一種安全的愉快的情緒體驗。這種積極的情緒體驗,有助于幼兒保持活潑、開朗的情緒,增強對教師的喜愛和信任,樂于接受教師的引導和幫助,同時,幼兒向教師傳遞他的情緒、情感,使教師能夠及時地了解幼兒的需要,給予適宜的指導與幫助,教師與幼兒能建立起積極的相互信任、尊重的關系,促進幼兒心理的健康發展。因此教師為幼兒創設良好的心理環境,不僅有利于激發幼兒參加活動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而且有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
2、心理健康教育融會貫通于一日生活中
我們總是把各種教育融入一日生活中,我們希望幼兒的每一天都有收獲,而在這其中我們更應該注重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為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獨立的,在一天當中,幼兒和同伴的相處,角色的選擇,問題的解決,這其中這對自我意識的良好發展、合群情感的發展,社會化和個性化的協調發展,無疑是有意義的。在實踐中,讓兒童體驗合群的愉悅,增強合群意識,提高合作的能力。
教學活動中有機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我們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動環節,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學活動,而是把教學活動內在的、潛在的因素挖掘出來,根據幼兒的心理特點、發展的需要,更好地發揮教學活動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在一日活動的每一個環節都能以幼兒為中心,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在教學中把它們有機地結合起來,更好地對幼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為孩子的健康發展打好基礎。
3、家園攜手,言傳身教
開展家長會、講座等形式引導家長改變傳統的只關注孩子學習而不重視行為教育的觀念,了解和掌握正確的教導方法。引導家長在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質的養成過程中身體力行,給孩子耳濡目染,言傳身教,使幼兒從自然、輕松的環境中獲得健康的心理教育。
二、教師對幼兒的關愛是滋養幼兒健康心理的最好營養
1、教師全心的愛是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我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小孩的體力和心理都需要適當的營養。有了適當的營養,才能發生高度的創造力,否則創造力就會被削弱,甚而至于夭折。”“營養”,既是指能夠孩子帶來自信、安全、信任感指教師對孩子的關愛,也會形成幼兒對教師的信賴關系,促進幼兒心理的健康發展。
熱愛孩子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礎,相信孩子是教師應有的信念,了解孩子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尊重孩子是教師必須遵循的教育原則。成人和孩子的關系,首先是愛的關系,只有透過愛,教育幼兒才有可能。教師對幼兒的關愛是教育中最珍貴的營養,教師以真誠關懷的態度對待每一個幼兒,耐心細致地觀察、分析、了解幼兒的內心世界,接受并滿足他們的合理需求,將自己愛的情感傳遞給幼兒,與幼兒的情感緊緊聯系在一起,幼兒就會逐漸對教師產生親切感、安全感、信任感;他們熱愛老師,信任老師,與老師心心相印,相融無間。教師則又在這種情感中體驗到理解、成功與自我人格化的存在,從而在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過程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藝術與修養。
2.教師了解幼兒是幼兒心理健康的基本途徑
教師要在日常的教育和生活中隨時觀察和發現幼兒的不同情緒,并合理幫助排泄不良情緒。適當的交流與溝通是非常重要的,本著“讓幼兒快樂每一天”的保教目標,利用晨間談話時間,讓幼兒說說自己的心情,無論是開心的或是不開心,都要說出來。一方面培養幼兒表達情緒的能力,對心情欠佳的幼兒來說,有一個宣泄的機會;另一方面,幼兒由間接表達心情到直接表達心情,使教師及早了解每個幼兒的情緒,以便給予及時的關愛和疏導,讓幼兒愉快地開始一天的生活。教師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中,不要吝惜自己的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個關愛的撫摸,一句贊美的話語,一個甜蜜的親吻,我想孩子在這樣關愛,平等,幸福中,會讓教師更能走進幼兒心里,更能了解幼兒的需要。更好的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當然也要啟發幼兒互相贊美,培養幼兒關愛他人的美德,善于發現自己和他人的優點和長處,增強幼兒的榮譽感和自信心。
三、心理健康教育與家庭教育相結合
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關注和支持。而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的成長起著關鍵的作用,由此可見,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取得家長的支持和配合。
傳統家長們往往比較注重幼兒營養和身體健康,卻忽視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這就需教師和家長要有密切聯系和配合,通過家園聯系欄,打電話,每日的溝通,家園信箱,家長會,家長學校,讓家長和教師清楚的了解、真正的關心、幫助幼兒。遇到問題及時有效的解決。
幼兒、家長、教師這個三角關系是密不可分的,教師和家長要共同努力,培養幼兒關心、愛護、尊敬等良好的情感素質。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包括日常的生活習慣以及保護環境的習慣。對幼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幼兒自信心。當然,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其手段是多種多樣的,但不論是教師還是家長都在無形當中對幼兒的心理健康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教育需要不斷發展,不斷成長,幼兒是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將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滲透到幼兒的一日活動之中、體現在生活點滴里,持之以恒,讓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經引起全社會和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視,作為一個幼教工作者,承擔著為孩子一生的發展打好基礎的重任,任重而道遠!但只有擁有健康的心理才能讓孩子們在成長的路上走的更遠,通往成功。讓我們家園共育,行成合力,讓孩子全面健康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