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康德認為美和崇高最重要的內在區別是:美可以在對象的形式中找到根據,而崇高的根據則完全是主觀的。就像經過預先安排,美的對象的形式帶有一種合目的性,恰好適合我們想象力,因而能產生美感;但崇高的特點是“無形式”,它和我們的判斷力相抵觸,就像是對我們的想象力施加暴力,令人震驚、贊嘆、彷徨、崇敬,而越是這樣,就越令人感到崇高。他的這一理論為現代美與崇高理論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康德 美 崇高
中圖分類號:B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3-0000-01
一、關于“美”
康德美學是從人的心靈能力出發來進行美的討論,要解決的問題:為什么審美是必然的和普遍的?因此,主要不是討論藝術中的美的問題。
在康德看來,“自然中幾乎一切脫離物質質料而能自行構成屬性的東西,在人類眼中都是美的。”
審美判斷是知性與想象力的一種諧和合作。根據形式邏輯,也就是知性范疇的類型,對鑒賞判斷進行分析,認為審美判斷有四個“契機”。
(一)從質的方面來說:無利害關系 首先區分審美的判斷力與規定的判斷力,認為審美判斷不是從概念出發,因而不是知識判斷。審美判斷主要與情感相關,屬于主觀的,審美判斷的根據只是主觀的愉快的情感。
美感與快適。很多主觀的快感是與欲望的滿足相關的,即有利害關系。這種利害關系系于感官對象的實存,能在感覺里使感官滿意,也叫快適。這種快適不是美感,是一種生理上滿足的感覺,動物也具備。審美愉悅不是一種感官的快感,它與欲望的滿足沒有關系,不涉及利害關系。美感只關注對象的形式,而對對象的內容不關注。
美感與善。善也是與利害關系相聯系的。善在根本上與道德活動相關。善也會產生一種快感。但是,這都不是美感。快適與善都與一個對于它們的對象的利害相關。審美判斷的特點是無利害感,這是審美判斷的質的規定。
所以審美“無利害”,善和快適“有厲害”。
從第一個契機總結出來的對美的說明:“鑒賞是憑借完全無利害觀念的快感和不快感對某一對象或其表現方法的一種判斷力。”
(二)從量的方面來說:無概念的普遍有效性 “量”的范疇涉及普遍性(即全體性)。知識是客觀的,因而是普遍有效的。審美判斷不依賴概念,不是知識。有些判斷不依賴概念,但不是普遍有效的。
從邏輯的量的范疇方面來看,一切審美(鑒賞)判斷都是單稱的判斷(反映某個獨一無二的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種屬性的判斷)。同時,審美判斷不依賴于概念,也是主觀的。但是,它的結果是普遍有效的。
所以知識具有“客觀普遍有效性”, 審美具有“主觀普遍有效性”, 審美判斷的普遍有效性與“無利害關系”相關。
從第二個契機總結出來對美的說明:“美是那不憑借概念而普遍令人愉快的。”
(三)從關系方面來說 :無目的的合目的性 這里康德提出著名的“無目的的合目的的形式”的著名命題。“關系”的范疇涉及因果性。審美判斷的根據是一種合目的性的形式。
審美鑒賞沒有一個客觀目的的表象,不涉及對象的關于性質的概念和內在的或外在的可能性。審美快感也有因果性,因而有根據。主觀的合目的性就是鑒賞判斷的先驗根據。
審美判斷的第三個契機說明:“美是一對象的合目的性的形式,在它不具有一個目的的表象而在對象身上被知覺時。”
(四)從樣式方面來說:無概念的必然愉快性 “樣式”(模態)的范疇涉及必然性與偶然性。
審美判斷具有一種必然性,每個人必須同意我的判斷。這種必然性不是知識的(客觀)必然性,也不是一個實踐的(絕對命令)必然性,更不是一個從經驗的普遍性里推出來的必然性。這種必然性是主觀的,但又不是私人的,是建立在一種“共通感”(common sense)的基礎之上。
一種不通過概念,而普遍令人必然愉快的情感的普遍傳達,就是以共通感為前提的。
康德認為,認識的過程和知識的建立,表明知識是能夠普遍傳達的。這就證明共通感是存在的。這種判斷通過共通感傳達出來,就會是普遍的,人人必然贊同的。
這種理論邏輯上比較容易被人接受,但它產生的根源卻不牢靠。所以“共通感”只是被我們預設的。
審美判斷的第四個契機說明:“美是不依賴概念而被當作一種必然的愉快的對象。”
二、關于“崇高”
崇高感:經歷了一個生命力的阻滯,立刻繼之以生命力的更強烈的噴射,更多地是驚嘆或崇敬,是一種消極的快樂。康德說:“崇高不存于自然界的任何物內,而是內在于我們的心里”所以崇高是一種思想的樣式。
(一)數學的崇高 在康德看來,實際上就是人的心靈超越有限和無限的能力,在想象力和理性的對立中所激發起的一種心靈的超越感。
任何巨大的經驗對象,理性都可以把它看作一個有限的、可以作為整體把握的東西。如果說,對象的體積展示出“巨大”的特征,那么,它在我們的主體中則喚起內心中的一種“偉大”的能力,在這種“偉大”的能力面前,自然界的一切巨大的事物都是比它“小”的東西,都是微不足道的。這就是一種數學的崇高感。
數學的崇高由體積巨大的對象引發。當一個體積巨大的事物突然出現在我們面前時,它超出了我們感官把握對象的尺度,把我們的想象力推到一種“無限”的企圖里,讓我們感到震撼、惶惑。我們這種對于感官世界對象的量的估計能力的不適合性,在我們內部轉而又喚起我們主體之中的理性,一種對于絕對整體的把握的能力,即一種超感性的能力,這種能力使我們能夠藐視眼前體積巨大的對象,并產生出超越這個對象的自信和自豪,這時候就產生了崇高感。
康德認為:“我們所稱呼為崇高的,就是全然偉大的東西。大和一個偉大的東西是完全兩個不同的概念”,“大”可以存在于自然事物之中,“偉大”只能存在于主體之中。自然事物的大小都是有外在尺度可以把握的,然而“偉大”不是一個外在的尺度,而是一個內在的尺度。“大”涉及的事崇高的形式,而“偉大”涉及到的是崇高的內涵。
(二)力學的崇高 力學的崇高由自然中具有威力的事物引發,這種威力帶有恐懼的因素。如果我們對于這個自然威力的抵抗力量不及它,那么它就是一個恐懼的對象。但是,如果我們被激起一種更高的力量并戰勝了它,這種恐懼在隨即到來的判斷之后消失了,力學的崇高就會產生。
康德認為,就對象巨大的威力來說,我們物理上是無力的,但在自覺安全的情況下,我們卻不屈服于對象的威力,一方面是由于對象巨大的威力提高了我們的精神力量,另一方面我們在內心里發現另一種抵抗的能力,即人在理性方面的勇氣和自我尊嚴感。
這種力學的崇高由外在的自然激發出了人克服自身的意識中的恐懼感,也就激發出了人的心靈的能力,即克服人的物理存在的有限性的一種能力,進而體悟到了他的心靈的偉大,體悟到了人之為人的偉大和超越的道德內質。這種心靈的力量開啟了人之為人的根本。
在力學的崇高里,康德通過人作為物理存在和道德存在的對立,揭示出人的心靈中具有的道德力量感,這種心靈的道德力量是人之為人的基質,這是在對自然的抵抗中,激發出來的一種超越的力量,所以力學的崇高的立足點是自由,它直接聯系于道德。
參考文獻:
[1] 康德著、宗白華譯《判斷力批判》上卷
[2] 康德著《對美感和崇高感的觀察》
[3] 李醒塵著《西方美學史教程》
[4] 薛永武《康德崇高美之我見》
[5] 唐果《論康德的崇高理論及其影響》
[6] 周文斌《略論康德對于崇高理論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