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何正確看待道德與利益的關系是已日益突顯其重要性,本文闡述改革開放以來道德同利益的關系問題的研究,主要以道德與利益的關系為主線,對國內的研究現狀作了詳細的概述。
關鍵詞:道德;利益
中圖分類號:B82-0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3-0000-01
道德原則和物質利益的關系問題,簡稱為道德同利益的關系。與利益的關系是倫理學基本問題的,也是現實生活中矛盾最突出的點。這個基本問題分為兩個方面,其一,是道德的根源,本質,社會作用和發展規律問題;其二,個人利益與整體利益的關系。
改革開放以來,圍繞道德和利益關系研究的學者頗多,相關的學術著作也是層出不窮,成果豐碩。 以下對改革開放以來道德與利益的關系的國內研究現狀作簡要闡述:
第一,對道德的本質的研究。
羅國杰在他的《倫理學》中提到“道德本質就是批道德作為道德而區別于他物的根本性質,是道德基本要素的內在聯系和道德內部所包含的一系列必然性,規律性的總和。”他在書中定義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是特殊的規范調解方式,也是一種實踐精神。他提出:“道德隨經濟的發展而發展”,可見,道德作為社會意識形態和上層建筑,最終要受到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制約,并隨著生產方式的變更而發生變更。
李奇著《道德與社會生活》貫穿歷史唯物主義主線,體現了道德生活必須聯系社會生活實際的基本準則,探索了不同歷史條件下道德與社會生活的相互關系的基本特征,并指出對待公與私的態度是衡量道德是非的標準。陳鵬威著《道德與經濟關系研究》中提到經濟體制中的道德具有外生性和內生性。就是說經濟運作的體制本身不足以產生它所強調和提倡的道德行為,以致道德行為只能是社會外部輸入,并且道德的要求與經濟的運作機制有著高度的一致性性。
第二,對道德與利益的關系研究。
其一,經濟是道德的基礎。吳瑾菁著《道德認識論》中第六章第三節提到:“經濟是一切上層建筑的基礎,影響并決定著上層建筑的產生與發展,當然也包括道德這一上層建筑形式。經濟是道德的基礎,而利益與道德的關系也已成為倫理學研究的基本問題。”并認為,經濟對道德認識的發展起到基礎性的作用。
其二,道德的演變利益于經濟的發展。王亞娟著《從道德與利益的關系看德育教育》其中對道德的利益考察中提到:“利益是滿足主體需要的對象物,是社會發展的杠桿,是人的各種活動的前提和基礎,在人的各種 起著動力作用。另外,唐鈞在《精神文明建設》上發表論文《略論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道德與利益》,其中提到道德的發展變化要得益于經濟的發展,在市場經濟法制化,規范化的進程中,由于利益的制約將形成全社會范疇的道德底線,但因為市場經濟本身不具有傳承道德和孕育文明的義務,并且公共管理領域因為交易行為的泛濫而產生不良后果,這些問題都促使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更加迫切。
其三,道德同利益相統一的研究。道德起到作用的原因是道德為社會共同發展利益服務,只要人們需要利益,道德就會起作用。董顯堂,蔣菊琴著《追求道德與利益的辨證統一》中提到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強調堅持集體主義價值導向持有異議,認為市場經濟的出發點是個體,追求的是效率與效益,而集體主義的出發點是群體,追求的是平等與和諧,兩者似乎相悖。
袁祖社著《應構建起道德與利益社會相統一的社會激勵機制》中提出“要想使說教的道理被人接受,就得設法讓道理與利益統一。即讓現實的利益符合說教的道理,讓利益權衡的結果與道理相一致。”并提出了具體的措施,如建立道德利益回報的評價機制,建立道德利益回報的保障機制和道德利益回報反饋機制等。
何雅敏,李桂霞著《道德與利益的統一是和諧社會的應有之義》一文中寫到“重義輕利”,“恥于言利”的傳統義利觀以及革命時期“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義利觀難以適應當今客觀現實,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見利忘義”,“損公肥私”等行為,則更加背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德主旨,道德與利益之間保持統一性,則是其本身內在的邏輯起點。
第三,對個人利益與整體利益的關系的研究。
其一,對個人利益的充分肯定研究。龔群著《論道德與利益》一文中提到道德和利益從根本上來說是一致的。他認為要充分肯定個人利益在道德中的地位,同時也應該看到超越個人利益的道德追求的合理性。即對于那些超責任的高沿道德行為社會應當給予應有的利益獎賞,從而使其行為得到應該有社會尊重和回報。
其二,關于道德對個人利益的作用研究。石林著《道德與健康——兼論道德對個人利益的作用》中提道德是調整人際之間及個人和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在人類哲學和倫理學歷史上,關于道德是一種純粹利他的行為、還是一種對個體有利的行為的爭論一直存在。陳鵬威著《道德與經濟關系研究》中提到:“道德在經濟中的張力,經濟發展是無法左右道德的行為,反之,個體道德,社會道德所形成的道德行為在某種意義上則可以左右經濟發展的方向。”
其三,對“為已利他”道德觀念的研究。在經濟轉型時期,開放的經濟結構下形成的道德意識的無序狀態,使得整個民族的倫理觀念蕪菁雜陳,我國年輕的倫理學學者王海明、孫英著《尋求新道德》是其中一朵引人注目的浪花。他們在著作中提出,倫理學的根本問題是“利他與利己的關系”問題。不論從人的社會本性還是從自然本性來看,完全利己的行為原動力。所以作者一再推崇“為已利他”。為已利他乃是市場經濟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唯一道德市場行為準則。
總之,80年代以來我國道德與利益的關系研究有以下特點:第一,重視道德與社會關系的研究。道德只有在社會中發會發生,個人與整體和,個人與社會和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關系。羅國杰老師在《倫理學》中提到:“道德關系是人類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形成的一種客觀價值關系。”所以說,關于道德的研究如果離開了社會,那么就是空談,是幻想。第二,不同價值取向造成道德認識的分歧較多。由于經濟發展的迅速,我們用了三十的時間完成了西方國家二百年做到的事,在取得這些巨大的成就是,伴隨著經濟發展的所帶來的道德問題尤為突出。第三,重視規范的建立。利用對道德與利益的關系認識解決現實問題。正是因為認識到道德與經濟發展密切關系,并且歷史就是現實的一面鏡子,我們在經濟發展中出現的道德問題基本上可以在歷史上找到思想淵源,甚至相似的境況。
參考文獻:
[1] 羅國杰:《倫理學》,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2] 吳瑾菁:《道德認識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