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生代農民工是改革開放之后出現的一個特殊群體,與第一代農民工相比,新生代農民工逐漸擺脫了農村人的傳統因素,向著現代人、城市人的特性靠攏,是最具有市民化意愿的一個特殊群體。但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面臨著制度限制、政策排斥和自身職業能力弱、思想素質低等一系列問題的挑戰。因此推進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需要我們從改革戶籍制度、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提高自身素質、調整住房政策等方面著手。
關鍵詞: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3-0000-01
一、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內涵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突飛猛進的發展,農民工市民化已經成為當今社會的重要問題。2010年在國務院發布的有關三農問題的一號文件中,不僅首次正式采納了新生代農民工的說法,而且在文件中強調要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著力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問題。新生代農民工是農民工的一部分,主要指戶籍在農村的,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出生,現已離家在城市工作生活的特殊青年群體。所謂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是指在城市化建設過程中,已經在城市非農業領域工作的青年農民在行為方式、身份地位、心理狀態、思想觀念等方面向城市市民轉化的過程。
新生代農民工的市民化是農民工市民化的最重要的部分,從人數上看,新生代農民工已超過一億人,將近占了進城務工人員的三分之二;從特性來看,新生代農民工具有不同于第一代農民工的特點,被貼切的形容為“三高一低”的特殊群體:受教育程度高,職業期望值高,物質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他們深受改革開放的影響,回歸農村的可能性很小;從社會發展的角度看,新生代農民工這一龐大的群體,如果不能成功的市民化,將會影響城鎮化發展的進程,并且帶來社會的不穩定等等。因此,如何正確合理的引導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就成為了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問題。
二、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現狀
(一)接受過一定的文化教育,但職業競爭力不強
新生代農民工基本上接受過九年義務教育,甚至高中或中專教育,有一定的文化知識水平。盡管如此,在中國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情況下,新生代農民工的受教育程度仍然普遍比城里同齡人低。對大多數第一代民工而言,他們清楚地知道自己只是城市的過客,而對于新生代民工來說,城市意味著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意味著不一樣的前途,不一樣的命運。在當前就業壓力越來越大的情況下,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競爭力普遍偏低,這也是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過程中出現的急需解決的問題。
(二)城市融入程度較低,缺乏必要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新生代農民工并不是基于生存理性外出的,他們普遍沒有父輩那種耐受力,當對發展、尊重和權利的追求遭遇限制和歧視的時候,他們很容易產生不認同感和無歸屬感,而這種不認同感和無歸屬感是很危險的,因為他們不像父輩那樣外出打工只是為了掙錢,最終歸屬仍是農村,他們對農村沒什么依戀,對城市有更多的向往,但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嚴格的戶籍制度、冷漠的社會歧視等一道道有形無形的門檻都是影響他們市民化的主要原因。
(三)生活穩定性差,吃苦耐勞的能力較弱
新生代農民工職業生活具有不穩定的特征,掙錢不再是他們唯一的目的,他們對外面的世界充滿美好的想象,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家族世代務農的命運。但新生代農民工對現實的估計往往不足,他們雖然接受能力強,但缺乏辨別能力,所以他們更容易受各種錯誤價值觀的影響,甚至其中一些人經不住誘惑走上犯罪道路。
三、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過程中存在問題的原因
(一) 戶籍管理制度不完善,影響其城市身份認同
在新生代農民工中有許多都是攜家帶口進城務工,這與老一代農民工一人外出的狀況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新生代農民工渴望留在城市,渴望融入城市生活成為真正的城市人,而戶籍管理制度的不完善造成了新生代農民工一系列的社會問題,比如由此帶來的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等,這些都影響了新生代農民工對城市身份的認同。新生代農民工要想成功的市民化,必須獲得城市戶口,使其社會身份由農民轉變成市民,實現其身份轉化的目標。
(二)缺乏對新生代農民工心理歸屬的關注和引導
新生代農民工作為一個在城市化進程與城鄉二元社會經濟結構的矛盾沖突中不斷擴大的兩棲人群,他們對身份的認同和心理上的歸屬往往會呈現出模糊性、不確定性以及內心自我矛盾性。與此同時,新生代農民工的公民權利意識也有了很大提高,他們對平等的就業權、勞動和社會保障權、教育和發展權、政治參與權、話語表達權等等方面的權利,相比父輩有更高的期待,并且認為這些權利的實現與心理歸屬、心理自尊的獲得密切相關。
(三)注重職業技能培訓,忽略思想政治教育
新生代農民工更期待未來的發展,大多數人要留在城市并且有著自己創業的夢想,學技術成為第二代農民工外出務工的一個重要原因。由于國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以及各級財政機構和社會各界的努力,新生代農民工的培訓有了極大的改善和提高,但現實存在的問題是目前的培訓多是讓他們掌握實用技術和技能,擁對于他們的思想問題和心理困惑卻極少關注。因此,新生代農民工要實現價值觀念和思想行為的市民化轉變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四、推進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進程的對策
(一)切實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創造市民化的必要條件
當前阻礙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進程的主要原因還是戶籍制度改革的不完善,農民工得不到城市戶口,無法實現農民身份向城市身份的轉變。因此可鼓勵各地針對這一特殊群體實施戶籍制度改革,切實推進新生代農民工戶籍制度改革,結合“十二五”規劃,力爭全國每年至少解決四百萬新生代農民工進城落戶問題。
(二)強化城市各級政府的關懷,提高城市身份的認同感
在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過程中,各級政府加大對他們的人文關懷,逐步改變城鄉二元戶籍制度,逐漸消除新生代民工與城市居民的物質生活的差距,減少對新生代農民工的誤解、偏見和歧視,促進兩者之間的理解和融合,從而提高新生代農民工對城市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對整個社會的穩定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三)加強新生代農民工思想政治教育,使其與技能培訓同步發展
新生代農民工由于自身的種種局限性,思想上總體看來其主流是好的,但是他們進入城市,必然受到現代都市文明與外來文化的沖擊,他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明顯具有從傳統型向現代化過渡的趨勢,這導致了新生代農民工思想的復雜性、矛盾性和不平衡性。因此要加強新生代農民工的人生觀和道德觀教育,尤其要注重理想信念和人生價值的教育,職業道德教育和社會公德的教育。其次,各級各地方政府構建針對農民工的教育體系,對農民工實施有針對性的職業技能培訓,并加強對他們的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增強他們的就業競爭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參考文獻:
[1] 張耀燦等.思想政治教育學前沿[M].人民出版社,2006版.
[2] 鄭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 馬恩列斯思想方法論[M].中央黨校出版社,1983年版.
[4] 文軍.農民市民化:從農民到市民的角色轉型—以上海市郊區為例[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5一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