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鴉片戰爭使中國傳統的發展軌跡發生了巨變,它給中國帶來災難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開啟了中國近代化的發展歷程,尤其在中國交通運輸業上其影響巨大。本文試從1860—1912年中國交通運輸方面的發展狀況來分析其對傳統“物流”模式的影響,以及近代交通運輸業發展與“物流”衰落的現實反思。
關鍵詞:近代交通;傳統“物流”;交通工具;貿易
中圖分類號:F252.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3-0000-01
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塵封多年的封建大門,侵略者肆無忌憚的掠奪中國的大量財富乃至各種權益。他們在搶奪中國資源的過程中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近代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同時也導致了中國傳統“物流”方式的改變。
一、中國傳統的“物流”模式
中國傳統的交通方式主要包括陸路和水路。晚清時的中國陸路、水路交通有了一定的發展,在官馬大道上建立的諸多驛站為過往客商提供了便利,如山西“汾州府屬之永寧州青龍渡地方…商販往來不斷”。“山西澤州府之鳳臺縣…為豫晉商賈往來之必經之路”[1]。至于水上交通,水道雖蜿蜒曲折但多有捷徑,在行途中也較為安全。如蘇州府到安徽蕪湖的水路“此路避長江而走蕪湖者,近便無盜”[2]。
在汽車、火車、輪船未使用之前,中國水路交通多用舟船及木筏等工具,陸路交通主要依靠“傳統的運輸工具——牛、馬、駱駝等,靠大車、手推車、馱畜或搬運工運輸…”[3]在此運輸方式的基礎上還形成了一支專業的托運車隊,客商雇傭專門派送的鏢局將數以萬計的商品長途販運到貿易集散地,通過商品差價以及運輸成本獲取利潤。晉商正是這一時期運輸團隊的重要代表,他們具有成熟的運輸模式以及誠信的經營之道,在中國“本土”運輸團隊中極具競爭力。然而侵略者的進入使傳統的交通運輸發生了極大的改變,并漸趨衰落。
二、近代中國交通業的發展
早在19世紀六十年代,西方侵略者就開始提議在華修建鐵路。英國著名鐵路工程師還提出龐大的建設中國鐵路的計劃,“以漢口為出發點,建東達上海、西經四川、云南到印度的長江干線…以及從鎮江通京津、漢口通廣州、上海通寧波、福州通內地”[4]。
侵略者為了更加便捷的掠奪中國資源,開拓中國市場,在甲午戰爭之后掀起了修建鐵路的大熱潮。從1895到1911年在中國大地上先后修建了中東、京奉、膠濟、京漢、津浦、粵漢、京綏、正太等幾條較長的干路,建成9244公里的鐵路干線、支線,使得近代鐵路成為未來交通運輸的主力軍。雖然這些鐵路大多是外資投入興建的,也都被帝國主義控制,但卻給中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運輸大變革,開啟了近代交通運輸的新模式。
在陸路交通發展的同時水路交通也取得了較大的發展。侵略者興建了很多輪船公司,“著名的有美國的旗昌、英國的太古、英國的怡和”[5]此時不少中國商人也在外商公司進行投資。鄭觀應曾指出:“現在(約1871—1872年)上海長江輪船多至十七、八艘,計其本已有一、兩百萬,皆華商之資,附洋行而貿易者十居其九…”[6]面對這種情況,李鴻章向清政府提出:“各國通商以來,火輪(火車)夾板(輪船)日益增多,行駛又極迅速,中國內江外海之利,幾被洋人占盡”[7],希望建立輪船招商局,以“分洋商之利”,增加政府財政收入。這些變化打破了中國傳統的水路運輸格局促進了水路交通的發展。
三、近代交通業對傳統“物流”的影響
近代交通業的發展,打破了單純靠人力畜力,在傳統驛道及輔路上利用成熟的販運團隊來組織完成的落后“物流”模式,形成了多元化的、水陸聯運體系。交通業的發展對傳統“物流”影響是多方面,其中運輸方式的進步與貿易格局的優化最為突出,也最能反映近代交通大變革對傳統社會的沖擊。
在運輸方式上,近代鐵路的修建,使中國不再經由傳統的官馬大道進行販運派送,取而代之的是近代機車牽引的鐵路運輸。驛站及客館失去了交通樞紐的地位,而鐵路港口成為了新的貿易物流中心,承擔了貿易周轉的新職能。在輪船運輸及水路航運方面,隨著外商貨運輪船的下海下江,載貨量大、運行速度快的優勢給傳統的江面行駛的木筏帆船帶來巨大的挑戰,越來越多的商品貿易靠新型的交通運輸方式來周轉。西方殖民者不僅在中國各沿海侵占各優良港口,還深入到中國腹地,最遠可達沙市、重慶等地。使整個中國自給自足、自產自銷的落后社會變得殘破不堪,帝國主義肆意侵略控制,使得傳統的貿易線路和物流方式都受到嚴重打擊。
在貿易格局方面,傳統的集市貿易格局隨著近代交通業的發展而打破,市鎮距離拉近,同時國內產品也出現了大流通。內蒙、新疆的皮毛遠銷京津等地,南方的糧食廣銷全國,不僅貿易種類大大增加,而且商品流通交易量也較過去提高。運輸地理的拉近與運輸時間的縮短使得內陸腹地與沿海港口聯系密切,促進了國內貿易的往來。在貿易發展過程中,還形成了許多商業中心,如:膠濟鐵路的修建帶動了山東濰坊周邊貿易的繁榮興旺。
交通運輸的重大轉變也使得對外貿易流通發生了重大變化。鴉片戰爭后,中國被迫開放廈門、廣州、上海等諸多沿海通商口岸,加之往來于各港口新型輪船,使得中國對外貿易量劇增。這不僅改變了以廣州為主的轉口貿易舊狀,而且形成沿海的貿易新格局。西方列強對中國的遠洋及內河貿易控制的加深,中國的水路“物流”販運被壟斷。中國傳統的耗時長、成本大的水運“物流”派送難以生存。陸路對外貿易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傳統的對俄陸路貿易口岸張家口在隨著鐵路運輸業發展的過程中,其作用日益衰退,長途販運模式逐漸走向末路。
中國傳統的“物流”派送模式在舊中國發展潛力巨大,但隨著近代化交通的發展以及其優勢的凸顯傳統物流漸趨衰落。新式的交通運輸方式以及合理的物流貿易格局給中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帶來了新動力。
參考文獻:
[1][2]方行、經君健《中國經濟通史》[M].北京:中國社科出版社2002年第611頁
[3](美)費正清、劉廣京《劍橋中國晚清史》[M].北京:中國社科出版社1985年第42頁
[4]肯德《中國鐵路發展史》李抱宏譯[M].北京:中國社科出版社1958年第4-8頁
[5][7]孫志芳《李鴻章與洋務運動》[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48頁
[6](美)劉廣京、朱昌崚《李鴻章評傳-中國近代化的起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22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