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孟子把道德意義上的“仁”擴充為包括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等各個方面的施政綱領,使之具備法律性質的約束力,即為“仁政”。他認為人性本善,只有用“仁者愛人”的觀念來推行仁政,才能治國平天下。“仁政”思想在今天仍不失為一種寶貴的財富。
關鍵詞:孟子;仁政;價值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3-0000-01
一、孟子“仁政”提出的背景
孟子的政治思想以性善論為理論基礎。他通過“人皆有四心”(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推出了人性本善。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之心,行不忍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這種以“不忍之心”而采用的“不忍之政”便是“仁政”。只有用“仁者愛人”的觀念來推行仁政,才能治國平天下。
在戰國時代,諸侯并起,戰爭不斷,民不聊生。孟子處于這種社會環境下,非常關心人民疾苦,為改變這種現狀而積極尋求出路。可以說,“仁政”學說是對孔子“仁學”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孔子強調道德上的自覺自律,孟子把這種道德意義上的“仁”擴充為包括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等各個方面的施政綱領,使之具備法律性質的約束力,即為“仁政”。
二、孟子“仁政”思想的主要內容
(一)選賢任能的政治追求
孟子要求當政者要實施仁政,具體落實到兩個方面:“法先王”,因為“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相反,“遵先王之法而過者,未之有也”。孟子痛恨戰爭,主張效法先王,仁者無敵。二是“選賢才”。在孟子看來,法由人制定,由人來執行,所以關鍵在于人。正所謂“唯仁者宜在高位”,否則天下大亂。孟子提出: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也就是說,天下國家之根本在于統治者個人的道德。因此選舉賢才至關重要。
(二)“民貴君輕”的民本主義
《孟子·盡心》篇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百姓最為重要,代表國家的土神谷神其次,國君為輕。這段論述是對春秋以來重民思想的總結和升華。孟子認為民是國家之本,而王道仁政,重在貴民。如果輕民、賤民、殘民,便無王道可言,亦無仁政可言。所以,只有不嗜殺人的君主才能統一天下;一國的君主要注意保民而王、與民偕樂;在治國時不能耽誤民事。這些都是孟子民本思想的表現。
孟子認為民心與仁政密切相關,相輔相成。“桀紂之失天下者,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孟子·離婁上》)。施行仁政就是認識到人民在國家中的地位,重視人民大眾的作用。孟子的“民貴君輕”思想也是對孔子“忠君”思想的突破。齊宣王好樂,孟子問他“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與少樂樂,與眾樂樂,孰樂?”(《孟子˙梁惠王下》)要與民同樂,才能讓人民在感情上和君主產生共鳴。
(三)“制民恒產”的經濟措施
孟子生活的戰國時代,征戰連年,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站在民眾生計的立場上,孟子主張“薄稅斂”,強調“取民于有制”,也就是嚴格按照他想象中的堯舜所定的稅法來辦事,“事取其中”,不輕也不重,保障人民基本生活需求。
戰國時期井田制已經遭到徹底破壞,很多農民失去土地。孟子迫切地希望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基于對“民無恒產則無恒心”的社會規律的總結,他提出“制民恒產”的主張,成為仁政的經濟基礎。所謂“制民恒產”就是為百姓提供必需的生產生活資料。孟子的偉大之處在于他看到了廣大農民是否有恒產是農民能否生存發展下去的重要條件,也是一個社會興衰的標志或根本原因。民眾有了“恒產”,生活安定,“養生喪死無憾”。因此,如何使民眾擁有恒產,就成為孟子實施仁政過程中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三、“仁政”思想對封建社會的影響
在仁政問題上,孟子關注的對象有兩個,即君主和百姓。他提出仁政的目的是為了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所以“仁政”既是統治者平天下的法寶,又是維護百姓利益的重要手段。
(一)為君主提供了一套比較完整的治國之道。
孟子認為,君王不普及“仁政”,不是客觀上不能為,而是主觀上的逃避。“人皆可以為堯舜”,即每個國君都可以成為圣王。縱觀歷史,我們可以看到仁政思想對后世統治者的影響是深遠的,西漢初年從劉邦到漢景帝所實行的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以及唐代“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清代“康乾盛世”等等都直接受到了孟子思想的啟發。
(二)啟發了人民的覺醒。
孟子關注民生問題,他看到了民心向背對于國家政權安穩的決定性意義。他極力反對“暴政”,“君有大過,則諫;反復之而不聽,則易位。”肯定了人民有推翻暴君的權力,贊成“湯放桀”、“武王代紂”的正義行動。這種治國理論給封建統治者和人民描繪了一幅理想的仁政藍圖。
四、“仁政思想”的現代價值
古代的“仁政”思想在現代和諧社會的構建中仍不失為一種寶貴的財富。早在戰國時期,孟子就提出了“人最為天下貴”這一光輝的人學命題,時至今日,“以人為本”國策的提出正是對這一思想的延伸和升華。
(一)孟子的貴民思想有利于維護人民的利益。我國是一個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群眾利益無論在何時都是被放在第一位的。當代的科學發展觀,其核心就是以人為本。這些也得益于孟子“以民為本”的啟示。
(二)孟子主張節用愛人、輕徭役、薄賦斂,并且多次談到不違農時的重要性。如今我國的生產力已經有了高速發展,但是尚不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貧富差距也越來越大,如果要讓社會可持續性地發展下去,就要進一步協調滿足所有人民的需求。
(三)孟子主張限制統治者的權力,這啟發了我們:如果不對權力進行有效的監督和制約,就不能有效的防止腐敗問題的發生。如今一些官員有官僚主義作風,濫用權力,以權謀私,甚至鋌而走險,做出違法亂紀的事情。要防止腐敗現象的滋生和蔓延,就要努力進行民主和法制的建設,通過健全的體制真正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
(四)孟子提倡選賢任能,提醒我們:適當的選人、用人是富國強民的關鍵。這一主張與我們黨任人唯賢、德才兼備的用人路線和用人標準是一致的。
五、結語
在承認孟子仁政主張的同時,我們也要注意,仁政主張雖然值得贊揚,但卻帶有一定的幻想色彩。因為孟子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封建統治者的仁愛之心上,他沒有認清封建政權壓迫剝削人民的本質以及戰國時期形勢的復雜變化。仁政學說能否被接受,是受許多條件決定的,治理社會也是一個綜合性的問題。
然而,在戰國時期社會暴動,民生艱難的歷史背景下,孟子要求統治者以民為本,幫助百姓發展生產、減輕百姓疾苦,是值得肯定的。歷經兩千多年的歷史洗禮,孟子的思想在我們今天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仍然具有積極的價值。他的仁政思想,作為一種傳統文化資源,應該被我們繼承并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