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今天,知識逐漸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知識產權也日漸被公眾所重視,在保護知識產權的同時,對于知識產權濫用行為的禁止也不容忽視。本文就知識產權與反壟斷法的關系,及知識產權濫用行為表現及反壟斷法對其的規制x現狀進行了分析,并對今后反壟斷法配套實施法需要完善之處提出自己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知識產權濫用行為反壟斷法搭售經營者集中
中圖分類號:D92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3-0000-01
在我國,嚴格意義上的知識產權制度歷史并不很長,自八十年代伴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知識產權才作為一種夠夠產生經濟效益的無形財產逐步被公眾所認可并發揮著一定的作用。2001年,我國加入WTO,并在知識產權領域從司法、執法等各個方面采取了一些積極措施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畢竟僅有三十多年的發展歷程,在很多方面依舊存在著不少問題,需要做進一步的完善。
一. 知識產權與反壟斷法的關系
知識產權是人們對于自己的智力創造成果和經營標記、信譽所依法享有的專有的權利。[1]知識產權法,目前通說將其歸為民法的特別法,通過確認財產所有權,來激勵權利人創新,促進經濟增長。而反壟斷法則旨在防止市場上出現壟斷,以及對合法產生的壟斷企業進行監督,防止它們濫用市場優勢地位。此處要明確二者關系,有兩個關鍵詞“壟斷” 、“濫用”。知識產權中賦予權利人對智力成果的“壟斷權”更多的是一種民事的權利,與市場競爭并無必然聯系。壟斷法中的“濫用”是一種對市場支配權或市場優勢地位的不正當利用。但是,知識產權的專有性,使知識產權的濫用行為,不可避免的與反壟斷法發生沖突。
(一) 知識產權與反壟斷法聯系
1.法律位階
我國現行《知識產權法》與《反壟斷法》兩部法律都由全國人民大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具有同樣的法律效力。各有自己調整的主要對象,在一般情況下很少會發生沖突。
2.立法目的
知識產權法旨在通過私法手段保護權利人的著作權、商標權或專利權,以及與知識產權相關權益,鼓勵創新,促進知識創造和知識擴散,促進技術、知識和信息的交流與利用,從而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科學和文化的進步。反壟斷法旨在限制或破除壟斷,以公法的方法介入存在于私法之中的競爭關系,通過制止不正當競爭行為來維護市場的競爭秩序以及消費者與社會公眾的長遠利益。二者的立法目的,表面似乎不完全一致,但仔細研讀,不難發現公益性是知識產權與反壟斷法二者最終的目的。
3.二者都有對知識產權濫用行為的規制
《專利權法》第六十二條規定:“在專利侵權糾紛中,被控侵權人有證據證明其實施的技術或者設計屬于現有技術或者現有設計的,不構成侵犯專利權。”,是對專利權人專利權的一種限制性規定?!斗磯艛喾ā返?5條規定:“經營者濫用知識產權,排除、限制競爭的行為,適用本法。”說明兩部法律中都有對知識產權濫用行為的相關規定。
(二) 知識產權與反壟斷法沖突
知識產權與發壟斷法的沖突主要發生在知識產權的行使過程之中。知識產權保護權利人對其智力成果的專有權,具有完全的排他性,而反壟斷法又限制完全獨占市場。因此,在二者沖突的狀況下對“知識產權濫用行為”的界定十分重要。筆者認為,此處知識產權的濫行為用更多的是傾向于對相關市場支配地位的濫用。
二. 知識產權濫用行為表現
(一) 拒絕許可
拒絕許可是指支配企業無正當理由拒絕與特定購買商簽訂購買合同。在知識產權領域,由于知識產權的專有性,一般企業可以拒絕許可。如果強制一般企業進行許可,可能會削弱權利人創新的動力,不利于智力成果的更新。但同時,我國《反壟斷法》第17條中明確規定了:禁止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經營者從事下列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行為:沒有正當理由,拒絕與交易相對人進行交易。說明,在知識產權相關行為產生嚴重限制市場競爭,負面效果大于正面效果,妨礙到產品創新時,反壟斷法依舊會予以禁止。因此,二者結合考慮,知識產權領域拒絕許可屬于知識產權濫用行為需具備的要件有:一是主體具有市場支配地位;二是沒有正當理由;三是有拒絕交易的行為,四是拒絕許可會阻礙新產品的研發。
(二) 搭售
搭售,是指經營者在交易過程中要求購買者購買另一與此交易的主交易物不同的商品或服務。知識產權作為一種財產權,是可以轉讓的。那么,在知識產權轉讓過程中,如果擁有知識產權權利人具有一定的市場支配地位,且交易相對人在相關市場內沒有可替代產品,則知識產權領域的搭售行為就有可能出現。隨之帶來的是,知識產權所有人的權利進一步輻射到被搭售產品的市場領域,使得被搭售產品的市場競爭秩序出現扭曲。
(三) 經營者集中
經營者集中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企業以一定的方式或手段所形成的企業間的資產、營業和人員的整合。經營者集中包括合并,取得股權或資產,或通過簽訂合同等三種方式。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產權無疑是一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甚至決定著一個企業的存亡。那么中小型企業可以通過獲得一個知識產權而發展為大型企業,大企業則可以通過知識產權的獲得擴大其市場占有率,擁有市場支配地位。在這種情況下,通過購買該企業知識產權,表面是購買其資產,實質相當于經營者集中。
三.我國知識產權的反壟斷法規制
(一)反壟斷法規制現狀
2008年,我國《反壟斷法》開始實施,伴隨著該法的實施,國務院各個反壟斷法的執法機構也相繼出臺了相關的反壟斷法配套實施法規。不足的是,我國目前的反壟斷法律規范還基本集中在傳統的壟斷行為上,并沒有專門的與知識產權直接相關的反壟斷法律法規。
《反壟斷法》第55條雖然只是一個原則性的規定,無法據以執行操作,但是為各相關配套法規明確了一個未來的基調與方向。2009年《關于相關市場界定的指南》第3條明確指出:在技術貿易、許可協議等涉及知識產權的反壟斷執法工作中,可能還需要界定相關技術市場,考慮知識產權、創新等因素的影響。2010年《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禁止壟斷協議行為的規定》中第六條:禁止具有競爭關系的經營者就限制購買新技術、新設備或者限制開發新技術、新產品達成壟斷協議,即禁止橫向限制技術協議。這一系列的部門規章為反壟斷法的實施提供了操作依據,但存在著效力較低且零散的問題。
(二) 反壟斷法規制完善
針對上述知識產權濫用行為以及我國在這方面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我國知識產權濫用行為反壟斷法規制需要從以下方面進行細化:首先,我國《反壟斷法》對經營者是否具有市場支配地位主要依據市場份額來判斷。但是,具體到知識產權領域,由于知識產權更新速度快,其相應的市場份額也會不斷變化,僅僅依據市場份額來判斷知識產權市場明顯不是十分合理。因此,在判斷知識產權人是否占有市場支配地位時,應該運用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對具體的相關市場,市場條件進行全面的考察才能得出相應的結論。[2]其次,《反壟斷法》第17條規定:禁止沒有正當理由搭售商品,或者在交易時附加其他不合理的交易條件。對于“正當理由”知識產權有自己有別于別的商品之處。例如:搭售產品與被搭售產品二者在技術上互補;在消費者自愿情況下,搭售可以降低消費成本;搭售產品與被搭售產品二者組合后可以產生各自獨立所不具有的功能等。這樣在限制壟斷的同時,更加促進了權利人對于技術研發的動力。
參考文獻:
[1] 吳漢東.知識產權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3.
[2] 彭霞.歐盟競爭法規制知識產權拒絕許可對我國的啟示.電子知識產權,2009,(8):12.
[3] 焦楠楠.知識產權濫用的反壟斷法規制[D].上海:華東政法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4.
[4] 孫靜.知識產權濫用行為反壟斷法規制[D].長沙:湖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4.
[5] 關銀燕.知識產權濫用的反壟斷法規制[D].長沙:湖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