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國維先生的經典論著,結合卜辭材料論證了殷周相關制度的變革,集中體現了由他提出的二重證據法。文章一經發表就在史學界引起轟動,被郭沫若先生譽為“一篇轟動了全世界的大論文”。其影響至今仍存。因此本文將對《殷周制度論》這篇文章的某些觀點談談自己的認識和理解。
關鍵詞:王國維殷周嫡庶宗法分封
中圖分類號:K2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3-0000-01
《殷周制度論》這篇文章主要敘述了五帝至殷周一段歷史,王國維先生開篇就道出了這篇文章的主旨:“中國政治與文化之變革,莫劇于殷、周之際。”也就是說,這篇文章的中心議題就是關于商周宗法制度的比較研究。
他認為周制與殷制大為不同,殷周之際,是中國制度變化最劇烈的時期。在殷代時,君臣之分未定;兄弟無貴賤之分、無嫡庶之別,所以一帝之子是不分長幼嫡庶的;又沒有女姓之制,男女無別;在祀典上,不分親疏、不分尊卑,先公先王先妣,在位者與不在位者都有專祭,其合祭也無定制等等,這就容易起紛爭。于是周朝依天行道建制,把商朝以前的無序狀態一一改過來,一曰立子立嫡之制,二曰廟數之制,三曰同姓不婚之制。以此納上下于道德,綱紀天下。這個道德政統,反映在喪服上,就是四個法門:尊尊,親親,賢賢,男女有別。
首先,王國維先生先從地域上加以區別夏商文化略同之原因,以及周代與之不同之原因。然后得出“故而自五帝以來,政治文物所自出之都邑,皆在東方,惟周獨崛起西土”這樣一個結論。
其次,王先生對嫡庶制度也作出了系統的闡釋,并把嫡庶制度看成周公的創造:
“殷以前無嫡庶之制……特如商之繼統法,以弟及為主而以子繼輔之,無弟然后傳子……故大王之立王季也,文王之舍伯邑考而立武王也,周公之繼武王而攝政稱王也,自殷制言之,皆正也。舍弟傳子之法,實自周始。”
關于嫡庶制的起源問題,至今學術界還缺乏系統而深入的研究。就常理而言,嫡庶制既然不是從來就有的制度,那么再往前推就必然存在嫡庶不分的時代。在這一點上,王先生首次根據卜辭和金文材料,論證了“殷以前無嫡庶之制”,的確稱得上是一大發明,對于古代宗法制度的研究意義重大。
對于商王室的繼統法,王先生主張“以弟及為主而以子繼輔之,無弟然后傳子”,這是根據商王世系表而用統計方法所得出的結論,但這一結論其實并不可靠,所以,后來不斷有修正這種說法的學者,其中,有認為“以長子繼為主,以弟繼為輔”的范文瀾先生;有強調子繼與弟及、傳兄之子與傳弟之子并用而皆無主輔之分的陳夢家先生;還有主張“子繼為常,弟及為變”李學勤、張光直兩位先生(張光直先生考證商代王位是“舅傳于甥”,則所說的繼位之“子”實指甥)。對此,近些年已有頗多學者主張商代已經開始實行嫡長子繼承制。我們知道,嫡庶制的成立是與父系家長配偶的身份有著直接關系的。也就是說,按后世所理解的嫡庶制,有嫡母才有嫡子,無嫡母則無嫡子,嫡子的身份取決于嫡母的身份,嫡子之外皆為庶子。所以我們不妨認為商代就已經存在嫡庶制的萌芽,只不過這個“嫡”是指內婚諸子,“庶”則指外婚諸子,而不是像后來嚴格的父系制下的嫡庶制那樣,“嫡”只指嫡長子一人,其余諸子則都被稱為“庶”。
另外,王先生在談到殷制嫡庶不分的時侯曾提到:
《孟子》謂“以紂為兄之子,且以為君,而有微子啟、王子比干”;《呂氏春秋·當務》篇云:“紂之同母三人,其長(子)曰微子啟,其次曰中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紂也,甚少矣。紂母之生微子啟與中衍也,尚為妾,已而為妻而生紂。紂之父、紂之母欲置微子啟以為太子,太史據法而爭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紂故為后。”《史記·殷本紀》則云:“帝乙長子曰微子啟,啟母賤,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為嗣。”此三說雖不同,似商末已有立嫡之制。然三說已自互異,恐即以周代之制擬之,未敢信為事實也。
根據史籍記載,微子啟確實是帝乙的長子。王先生推測出了諸書所記載的嫡庶故事系出于后人的造假,因此也并未把商紂王的繼位作為論證的確切證據,這也從側面也反映了其治學之嚴謹。
接下來,王先生又論證了由嫡庶之制帶來的宗法與服術之制。他認為:
由嫡庶之制而宗法與服術二者生焉。商人無嫡庶之制,故不能有宗法,藉曰有之,不過合一族之人奉其族之貴且賢者而宗之。其所宗之人,固非一定不可易,如周之大宗、小宗也。周人嫡庶之制,本為天子、諸侯繼統法而設,復以此制通之大夫以下,則不為君統而為宗統,于是宗法生焉。
王先生不認為商人的宗族已有如同周人的大宗、小宗體制,而又不甚清楚商人的宗族體制究竟是什么樣的情形,所以也只是籠統地說,商人即使有宗法,也“不過合一族之人奉其族之貴且賢者而宗之”。這實質上還是以周人的大宗、小宗為宗法之正體,認為其他表現形式都不能稱之為宗法,所以認為商人“不能有宗法”。
王先生還認為喪服、分封、天子臣諸侯之名分及宗廟等這些由周人所創的制度,皆來源并取決于嫡庶制度。其中王先生還特別強調了“為人后者為之子”一條,并由此反觀商代的情形:
商之諸帝,以弟繼兄者,但后其父而不后其兄,故稱其所繼者仍曰兄甲、兄乙。既不為之子,斯亦不得云為之后矣……故后世之帝,于合祭之一種中乃廢其祀(原注:其特祭仍不廢),是商無“為人后者為之子”之制也。
這段話開頭的意思是說,以弟弟的身份來繼成兄長的王位而成為王的人,在祭祀過世的兄長故王時,就不應當再繼續用親稱,用親稱就不是繼承王位的稱呼。然而在卜辭材料中的發現,卻恰好證實了上代諸帝是不必“為人后者為之子”的,也就是繼統不必繼嗣。
至于分封制度,王先生由商代無分封,推論出“自殷以前,天子、諸侯君臣之分未定”,認為自周初大分封以后,“天子之尊非復諸侯之長,而為諸侯之君”,“天位之前定,同姓諸侯之封建,天子之尊嚴”亦皆為周制。然而據陳夢家先生的研究,商代“除王的稱號以外,邦內外的統治者可有三類:一是邦境內的‘多伯’與‘多君’,二是邦邊上的‘侯甸’與‘多甸’,三是邦境外的‘邦伯’”;“凡此三種,都可稱之為諸侯”,而“多方及其它小國對于商王國有臣服的關系”,“證實了《商頌》所說‘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曰商是常’”。現在看來,三代政治組織體系大致還是“與國制”,或說類似于現在所說的“部族聯合體”,中心王國(“王朝”)是靠實力控制各方國的,至西周時仍然如此,所謂的“周初大一統之規模”并不能與秦漢以后相比。
此外,《殷周制度論》還談到了周代男女之別的問題,認為“男子稱氏,女子稱姓,此周之通制也,上古無稱姓者”,“雖不敢謂殷以前無女姓之制,然女子不以姓稱,固事實也……然則商人六世以后,或可通婚,而同姓不婚之制,實自周始;女子稱姓,亦自周人始矣”。
最后,王國維先生在文章的結尾處歸納說,“周之制度典禮乃道德之器械,而尊尊、親親、賢賢、男女有別四者之結體也”,“欲知周公之圣與周之所以王,必于是乎觀之矣”。王先生曾自稱:“此文于考據之中,寓經世之意。”綜觀其全文,其所指“經世之意”大概就是以周朝制度為理想。當然,這些在今天看來,顯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然而在中國古代社會形態的綜合研究方面,三代制度的異同比較是個大課題,王先生又是首次以現代學者的眼光明確而醒目地提出這一課題,著重從古代宗法制度的演變上做探討,而且還運用了大量卜辭與金文材料,這在當時都是前人所沒有做到的,因此仍是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鑒的。
參考文獻:
[1]王國維.《觀堂集林》,北京:中華書局,2004
[2]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北京:中國書局,1988
[3]陳清泉等主編.《中國史學家評傳》,鄭州:河南州古籍出版社,1985
[4]張富祥.《重讀王國維<殷周制度論>》,《史學月刊》2011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