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著名的法國史學家丹納在論著《藝術哲學》中指出,人類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性質面貌都取決于種族、環境、時代三大因素。集中代表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藝術精髓的繪畫作品,則較為鮮明的體現了這一美學三元素說。三元素說從中發掘的人文主義內涵為意大利繪畫作為歐洲繪畫藝術的典范提供了科學的佐證,帶來了深廣的影響意義。
關鍵詞:美學三元素;意大利繪畫;人文主義
中圖分類號:J110.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3-0000-01
丹納認為,處在十五世紀后二十五年和十六世紀初的三四十年,是一個被公認為意大利最輝煌的創造時代。在小范圍之內,雨后春筍般的出現了諸如達·芬奇、拉斐爾、提香等彪炳史冊的藝術大師。按照通常的說法,此時的意大利畫派在等級上是完美古典的。其完美之處在于,畫家們普遍排斥現實生活中的瑣碎細節,避免描頭畫角式的正確形似。從粗具規模的藝術到發展定局的藝術所邁進的一大步,便是發明了完美的形體,是在理想中能看見的人體。
相對于基督教與僧侶時期的繪畫,此時的意大利古典繪畫不追求微妙強烈的效果,不強調暴烈痛苦的景象,取而代之的是反映天然健康、莊嚴高尚的人體形象:身體各部分比例均衡,衣褶與周圍人體布置恰當。藝術家所要創造的是一個美妙神明的肉體世界,一個更完全的人類集體形象。這一時期的種族特性、環境外力和時代精神就完全根植于此理想人體世界的表征之中,成為其實質、內涵與背景的可究之源,理論基點。
一、 種族特性
作為三元素之首的“種族”,是指人出生時所固有的遺傳性質,它同個體氣質與結構差別相結合。作為民族后天發展的基礎性因素,種族能夠讓處在一切環境形勢下的民族保持穩固的性格特質,是一種永久的本能。從藝術角度而言,體現為藝術的民族性,包括本民族的藝術理想、鑒賞趣味和審美旨歸。種族的印跡總要反映于藝術作品中,而這種印跡作為一種天生的附著,它超越生理性能,深深根植于民族的文化基因當中,成為區別于其他種族文化特質的最為顯著的標志。
正如如恩格斯所說:中世紀的終結和現今資本主義時代的開端是由意大利詩人但丁為表征的。他是中世紀最后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最初的詩人。歐洲文藝復興首先源于14世紀的意大利,擺脫中世紀封建神權的束縛、追求人性解放成為普遍呼聲,肯定人的形象、贊揚人的思想成為時代主題。作為拉丁民族代表的意大利民族,找到了表現人的思想與形象之間最自然的關系,這種關系可以而且只能通過創作品格高尚、身形完美的人體來表現。
富于詩意的氣質、近于音樂的語言和豐富完美的個人修養與身體素質使得意大利人較于尼德蘭人,在藝術追求中更富典雅完美、理想化濃厚的創作特征。人文主義的藝術家并沒有將日常生活環境和自然環境作為注意的中心對象,他們所要表現的,無疑是他們這個民族最天然的人體。佛羅倫薩的藝術家關注線條的自然,威尼斯注重的則是色彩的飽滿,而羅馬則更多照顧形體造型的和諧。手法雖異,但統一的旨歸皆是要反映強健、活潑、理想的人體。因為在完美的人體中,寄寓著創作者純潔的靈魂和對于美的本質認識,反映著一個獨一無二的種族對于肯定個人熱情、自由與天賦的理解。它能建構起種族藝術的基點坐標來影響全歐洲藝術發展的脈絡方向。作為威尼斯畫派代表人物的提香,藝術風格壯麗熱情富于想象,藝術語言奔放。在《巴庫斯與阿麗亞德尼》、《抹大拉》等代表作中,充滿生命力量的人物形象體現了提香的獨特風格:人的意志個性得到了完全伸展,是奉獻給充滿自信的人類感情的美與力的贊歌。師從提香的丁托列托,在表現人物時更多的使用了急速的節奏與強烈的運動感。《被密涅瓦推開的馬爾斯》涵蓋了宏大規模的構圖和激烈的人物動態,特別是馬爾斯的形象,具有很強的人文主義世俗特點。從威尼斯畫派的演進動態上,我們便可以看出這種明確的人體中心論與民族人生觀,賦予了意大利畫家筆下人物以鮮明深刻的人性色彩與藝術價值。種族的藝術烙印起于亞平寧半島,從那里走向了世界藝術舞臺的中心。
二、環境外力與時代精神
如果說種族特質是構成精神文化的內在動力,那么環境影響則是其巨大的外力所在。這里的環境涵蓋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自然環境更多解釋了對于生理因素的單一性影響,丹納并未像孟德斯鳩那樣將自然環境影響絕對化,而是更注重社會環境的多元作用,包括社會風俗、階級審美特征、輿論影響等因素的制約。時代的內容更加寬泛,涵蓋社會制度、精神意識、政治文化等上層建筑。丹納認為,時代精神正是種族內力在環境外力作用下產生的“后天動量”,因而概括為“藝術品的產生取決于時代精神和周圍風俗”。當然,對于“時代”本身這個概念,它僅是從時間角度劃定的環境發展的不同階段而已,是從抽象意義上標明的對于客觀事物先后繼承的一種關系,因而不存在實體性的獨立范疇,只有同“環境”聯系在一起才具有自身意義。
當整個歐洲還處于封建制度統治之時,意大利已在新興資產階級的推動下成為了近代國家。形式化的戰爭,以外交代替武力的國家政策和以經濟發展促進藝術繁盛的君主意志使得意大利成為了自古代文明衰落之后,第一個將精神生活的享受看做高于一切的歐洲國家。如此一來,社會環境使得意大利人精神更加平衡,介于純粹觀念和純粹形象之間的精神狀態更有益于圖畫。藝術家能夠使“形象”不受“觀念”的阻抑而真實予以呈現。就價值意識來說,人們對于舒適度要求不高,普遍認為生活的奢侈在于審美而不在于安樂。將人生看做一場盛會,最大程度展現自身美麗的呼聲就使得人文主義成為了藝術家最為重要的創作手法。
作為盛期文藝復興美術創始人,達芬奇是較早實踐人文主義手法的藝術家之一。他對人的評價是:在大自然作品中,人體是美中之美。在肖像畫代表作《抱白貂的婦女》中,發揮了其深厚的寫實工夫和科學繪畫體系。畫中少婦哈勒蘭尼那張細膩精妙的臉龐,那雙拿著秀雅的白貂把玩的纖手,均表現得生動非凡、無與倫比。而且他還經常通過科學知識和藝術表現二者的完美結合,來塑造其理想中的典型人物。畫中少婦美妙動人的形象,與其說是達芬奇對于人體自然美的贊頌,不如說是像其他文藝復興大師一樣,是對人精神力量的贊美,是人文主義的具體體現。這種體現具體到人物形象時,表現為藝術家理解上的多元性,例如在拉斐爾的作品中占主流的,是明凈和諧的感受。對于米開朗基羅,魁偉的形象則最能表現當代人物的英雄偉業。喬爾喬內以細致入微的抒情激動人心,提香更多是在強烈表達肉體的精力充沛與激情動作的變化多端。這些多元形象統一于擺脫宗教神學與封建束縛、追求現世價值與真實感受的中心上,成為生動反映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社會生活面貌的鮮活再現與符號標簽。
三、結語
意大利文藝復興的繪畫作品集中創造了人類歷史上最為光輝的人性寫真。從挖掘視角而言,美學三元素說的分析使得對于藝術品的解釋擺脫了唯心論、理念論作用的束縛枷鎖,樹立了以人為本,以實地生活為源的科學分析方法,也為全面理解其他民族藝術文化的形成發展提供了基礎性的參考依據,因而具有長久的范式價值和理論意義。
參考文獻:
[1] 劉人島.意大利美術史話[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9.
[2] [法]丹納.藝術哲學[M].傅雷譯.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