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用宏觀經濟環境分析方法PEST 分析法從政治、經濟、社會和技術四個層面入手,探討了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對學科建設的重要性,從樹立科學的學科建設理念以推進高校整體發展、改革課程體系,提高培養水平、加大實踐和創新教學,提高學生實踐和創新能力及加大學科建設領導小組的統籌力度等方面提出了優化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建議。
關鍵詞:研究生培養模式 PEST分析 學科建設
中圖分類號:C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3-0000-01
一、研究生培養模式 PEST分析
自18世紀70年代至今,人類社會已經經歷了三次科學技術革命。科學技術的高度分化與高度綜合,科學技術與社會生產的一體化趨勢。研究生教育要培養創新性人才、實現科技創新,培養方式必須緊跟科技發展軌跡。研究生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面對高等教育大眾化,其培養規模、培養對象、培養方式等也在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化,從而推動者研究生培養模式的變革。培養模式是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論和特定需求的指導下,為實現培養目標而形成的培養過程的諸要素構成的標準樣式與運行方式。PEST 分析方法,即從政治(political system)、經濟(Economic)、社會(Social)和技術(Technological)四個層面的宏觀經濟環境分析方法。
1.1政治環境分析
國際政治層面: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科技水平和國防力量等綜合國力直接體現了其國際政治地位,因此在當前國際政治環境下,提升我國的國際社會地位,必須要提升我國的綜合國力,建立起強大的經濟基礎,努力發展科學技術,增強國防力量,而這一切都需要通過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改革、培養多類型的高層次人才來實現。
國內政治層面: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鍵在于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使人盡其才、學以致用,變“人口大國”為“人力資源”強國,這就要求我們的教育尤其是高層次的研究生教育應該充分發揮各類人才的價值,因材施教,提高我國人口素質,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服務。
1.2經濟環境分析
根據經濟學的觀點,研究生教育作為一種社會生產行為,視為社會生產服務的,那么研究生教育向社會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就必須符合社會各部門的需求,而社會各部門對研究生的需求是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而不斷變化的。產業結構的調整影響著研究生教育學科結構的變化。眾所周知,產業結構影響著研究生教育層次結構的變化。社會勞動體系中存在著不同的等級、復雜程度、勞動強度和工作環境的職業,相應的要求有不同層次的勞動力來從事,而不同層次、等級的勞動力之間的替代性是很小的,因此產業結構發展的不同時期,對研究生教育層次結構的要求也是不同的。
1.3社會文化環境分析
社會文化環境主要指組織所在社會成員中的民族特征、文化傳統、價值觀念、宗教信仰、教育水平及風俗習慣等。在教育水平方面,經過多年的發展,2012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26.5%,按照馬丁特羅的研究標準,我國的高等教育已經進入大眾化階段。
1.4 技術環環境的分析
在技術環境方面,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使人類進入了大科學、大技術的時代,科學技術發展速度之快,內容之豐富、學科之繁多都是前所未有的,概括起來科技的發展出三個突出特點:首先,由于科技的迅速發展,研究生的課程內容需要及時更新,體現最新的科技發展趨勢。其次,科技在高度分化與綜合的統一匯總趨向綜合化、整體化發展,使科學研究方法也在發生深刻變化。另外,科學技術與社會生產一體化的趨勢也在增強著科研與社會、生產的聯系,科學研究內涵的拓展也要求人們改變傳統的人才培養觀念,實行“教學-科研-生產”的協作式培養方式。
因此,現代科技背景下,研究生培養方式應當更加靈活,研究生培養模式也應更加適應時代的要求。
二、提高科學的學科建設理念的建議
按照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重點和發展趨勢,人才市場的社會需求結構將發生重大變化,對重點建設和發展的相關領域的專業類人才的需求量有明顯增長,這就對研究生教育結構和培養方式調整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國研究生教育必須加快學科建設和改革的步伐,培養新時期社會經濟發展急需的各類人才,從根本上適應和滿足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的需要。
(1)樹立科學的學科建設理念以推進高校整體發展
第一,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彰顯專業教育和通識教育的有機結合。第二,科研支持體系的安排體現強勢學科和弱勢學科的同等對待。第三,服務社會理念的確立注重智力支持和技術支持的高度整合。第四,品牌提升作用的認識強化主體學科和邊緣學科的同等地位。
(2)改革課程體系,提高培養水平
改革課程體系,培養復合型人才。院校在專業設置上應該出新,要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淘汰、合并—些太偏、太冷的專業,開設能夠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新專業。一方面要培養頂尖人才,走培養精英路線,滿足專業技能需要,促進學生就業,另一方面要加強交叉學科的建設,加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力度,以適應現今社會對人才的要求。
(3)加大學科建設領導小組的統籌力度,促進科研、人才等各項政策與學科建設要求相互配套支撐。對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全面實行按一級學科進行管理和建設。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學科自身發展需要,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合理調整院系設置。探索學科群建設有效機制,加強跨學科、跨院系的協同,促進學科交叉融合,培養行的學科增長點。建立和完善以學術貢獻為主要依據的學科建設資源分配機制,確保學科建設投資效益。
(4)加大實踐和創新教學,提高學生實踐和創新能力
教師要積極吸收和引進新的教育理念,不斷豐富和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更好地運用到教學內容上來。將學生在理論學習與項目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在實務工作中錘煉研究能力,提高實踐能力,引導學生開闊學術視野,將目光聚焦在研究方向的前沿地帶,注重對學生潛質和特長的激發,將科技創新實踐作為創新人才培養的一個平臺,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學校應該結合自身學生的特點開創的學術科技活動、積極組織學生科技競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挑戰欲,使學生對學習的態度、興趣進一步提高。
參考文獻
[1] 鮑泓.關于北京聯合大學“十二五”時期學科建設的認識與思考[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2012(87)
[2] 易劍東.論我國高校學科建設的基本理念[J].中國高等教育,2010(7)
[3] 張武軍,孫景宏.創建一流學科增強高校自主創新能力——北京科技大學學科建設的思考[J].大學(學術版),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