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對卡明斯和形體詩的簡介,從不同視角對卡明斯晚年創作的形體詩《孤葉落地》(l(a)進行了解析探討。詩人通過獨具匠心的構思,巧妙地利用非字詞的垂直迭列摹擬了一片落葉緩緩飄落的形象,烘托出一種孤寂的氣氛,表達了詩人強烈的寂寞飄零之情感。
關鍵詞:卡明斯;形體詩;孤寂;落葉
中圖分類號:I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3-0000-01
卡明斯(e.e.cummings,1894-1962)是美國20世紀現代主義實驗派詩人的先鋒。由于深受后印象主義、達達主義和立體主義的影響,卡明斯在詩歌創作中常常置傳統于不顧,大膽地對詩歌的形式、語言等進行徹底改造??魉沟脑娫~語任意分裂,標點符號異乎尋常,除了強調一般不用大寫,連“I”(我)和自己的名字也都用小寫。他在解釋為什么要使用文字做特技表演時說:“我的詩是以玫瑰花和火車頭作為競爭對象的?!?/p>
他的詩一改圖案詩用靜物表現詩意的方式,在追求動感方面邁出了一步。他那寓靜于動、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風格將其情感色彩表現得恰到好處,給讀者留下一種回味無窮的感覺。他的l(a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篇詩作。本文將要談及的這首形體詩《落葉》(l(a)也許能從一個側面反映這位倍受爭議的詩人的一些特點。
一、形體詩
形體詩是對語言常規的偏離,主要表現在文字書寫排列上。而它在視覺方面產生的特殊效果,往往讓讀者能夠更加透徹地領悟詩作的內涵。這種詩體的名稱,古今叫法不一,最早的拉丁語稱之為“形體詩”(“shapedpoetry”一語來自拉丁語“carmenfigurate”),公元四世紀左右稱之為“圖案詩”(patternpoetry),文藝復興時期稱之為“祭壇詩”(altarpoetry),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又稱之為“立體詩”(cubistverse),而后又稱之為“圖解詩”(graphicverse),到了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隨著西方文藝中的“先鋒派”(來自法語“avantgrade”)的出現,又出現了“具體詩”(concretepoetry)這一名稱。
卡明斯的形體詩“l(a”在剛剛推出時,讀者為之嘩然,連一些向來對卡明斯很留意的讀者門,也不禁四顧茫然,難解詩中含意,不知道作者的真實意圖何在。這種乍見之下的迷失感實在是情有可原的,因為傳統意義上的詩總是遵循著一定的音韻和格律,同時詩的含意也蘊涵于詩文的字里行間。詩的傳統格律全無蹤跡,文字被拆的支離破碎,上下垂直迭列,怪模怪樣。
二、視角分析
1、視覺與聽覺
作者通過匠心獨運的構思,把(aleaffalls)拆開,重新分成六組,即(a,le,a,ffa,l,ls),把它們上下迭列,產生一種視覺上“落葉”的效果。那上下垂直迭列的英文字母,猶如一片孤零零的葉子,由上而下,旋轉飄落,怎耐風橫雨斜,一個個支離破碎,首尾分離。那往下飄落的孤葉,前后被同樣是支離破碎“loneliness”包圍著,夾裹著;或者說,“loneliness”被孤葉所割裂、所分離。詩人這樣的視覺摹擬巧妙地烘托出一種孤獨、憂郁的氣氛,表達了強烈的寂寞飄零之情感。
聽覺上,《落葉》詩中,字母“l[el]”給人一種風低聲吹過耳邊的聽覺感受,而“e[:i]”、“ss[es]”等字母讀來仿佛是地上的落葉隨風飄蕩,沙沙作響的聲音。另外,“leaf”中的[:i]音,“falls”中的[f]音和[s]音,其音其型,都給人一種落葉著地后寂寥的感受。
2、抽象與具體
許多抽象藝術作品中的形象,都與自然對象有著不同程度的聯系,包含著具象因素,而具象藝術創作之中同樣包含著或多或少的抽象因素。它們像是磁棒的兩極,能夠表現人類不同的精神內容,創造出不同的形式感,給人以不同的審美享受。它們各自擁有不可替代的美學價值。
作者很巧妙地把一個抽象概念和一個具體形象揉合在一起。在“孤葉飄落”的前后各加一個括號,再插入“寂寞”于第一、二字母之間。這種出人意料的安排,旨在促成讀者在閱讀時,心中同時泛起兩種不同的觀念(跟音樂中的和弦共鳴相似)。也就是說,在讀到“寂寞”的同時,我們心中又泛起了“孤葉飄落”的畫面。這樣,我們很容易把這兩種不同的觀念聯系起來,得到“寂寞如孤葉飄落”或“寂寞的感受和看見孤葉飄落的感受相似”等等的結論??魉沟倪@首《落葉》雖然不能像傳統詩歌一樣讓人朗朗頌讀,但它將抽象與具象的藝術巧妙地鑲嵌在詩中仍留給讀者以完整的形象和進一步想象的空間。
3、詩中的“l”
在卡明斯那個時期的打字機中l和數字鍵1是同鍵,故上面這個“l-one-l-iness”,也可以看成“one-one-one-iness”。這正巧妙地詮釋了“寂寞”一詞的意義——所謂“寂寞”就是孤伶伶的一個人獨處時的感受?;蛟S,這正是其寫詩時的靈感與狀態?!堵淙~》創作于一九五八年,卡明斯當時已經六十四歲,人生的路途即將走完。他一生注重自我的個性,喜愛簡單的生活方式,所以朋友不多,晚年難免有孤寂凄涼的感覺。而這首詩中的落葉仿佛正是他自己當時的寫照——一片飄零的落葉,落地無聲,好不孤寂!
如果我們將第一個與最后一個“l”連成一條豎向直線,將相連的兩個“l”連成一條橫向直線,呈現在眼前的將是一個十字架的形狀。十字架本身給人的感覺即是靜謐。教堂、墓碑等莊嚴、肅穆的地方,十字架是信仰的表示與虔誠的體現。整個詩的畫面是葉落,而葉落是秋天的標志,秋天又象征著生命開始消沉、慢慢轉向沉寂。這樣一種生命由盛而衰產生的落寞,往往是由心底產生的不可名狀的孤寂。此時的“loneliness”不比以往。生命只有一次,人們愿意生如夏花之燦爛,將自己的生命展現得盡善盡美,沒有人會期待生命走向衰落。而這種賴以維持人類生存的本能一旦受到挑戰,人們擁有的便是觸動心底的恐
懼。十字架是一種象征,這種象征由詩本身的形式體現出來。
三、結語
詩人卡明斯通過視覺與聽覺,抽象與具體等手法的運用,使這一首看似雜亂無章的小詩蘊藏了如此繁復深刻的內涵,使我們不得不對卡明斯顛覆傳統的創作手法刮目相看。通過對視覺手段的巧妙運用,詩人將讀者引入詩中,使讀者感受著老人見到孤葉飄零時的感受。這首詩是一種象征,一種在形式與意義上對孤獨的雙重象征。
參考文獻:
[1]常耀信.美國文學簡史[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0.
[2]何功杰.漫話形體詩[J].名作欣賞,2004(10).
[3]GeorgeJamesFirmageRichardS.Kennedy.Etcetera:TheUnpublishedPoemsofE.E.Cummings[M]NewYork,1973
[4]徐艷萍、楊躍.談E.E.卡明斯詩歌中的“變異和突出”[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5,3(13/1).
[5]NormanFriedman.e.e.cummings:TheArtofHisPoetry[M],Balti-moreandLondon,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