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芒福德在《城市發展史》中首次鮮明地提出了城市作為磁體和容器的觀點并用整本書酣暢淋漓地進行闡釋。中國城市的發展印證了城市作為磁體和容器發揮的各種功能,但也出現了諸多不可避免的問題。正確認識城市的本質屬性和功能才能正確發揮其作用,將城市作為具有磁力的彈性容器,讓對話成為可能,對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是不無裨益的。
關鍵詞:城市文化;容器;貯存;選擇;彈性
中圖分類號:TF1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3-0000-02
“城市文化”自芒福德《城市文化》之后早已不是一個新鮮的名詞,在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城市發展中也越來越受到重視,但到底如何構建城市文化卻一直令人困惑,弄清楚城市的本質屬性及功能或許對解決這一問題不無裨益。
對此,芒福德采取一種直接而生動的表達:“城市無非就是一個容納各種容器的一個巨型容器。”①劉士林、楊健等學者從不同角度對他所說的“容器”進行了具體闡釋。筆者認為容器也好,磁體也好,都只是芒福德論述城市問題時詩性的表達,并不能清楚指代城市本質以及屬性功能,但這種比喻的確讓我們印象深刻。容器強調貯存功能,而磁體強調選擇功能。實際上,城市作為容器和磁體兩方面的屬性與功能是融合在一起發生作用的。
一
城市的本質屬性就是作為容器的容納性。“新石器發明創造超過以前文化的地方,就在于這些永久性的容器……現代城市本身……本質上仍然還是些土生土長的石器時代的構造。”②而作為容器的城市發揮的最重要功能是貯存和集中功能。這種功能最初表現為新石器時代各種容器的發明,石壇、陶罐、箱匣、糧倉以及永久性的居住場所,人們通過這些容器把物質資料留存下來,并帶來了生產和消費的連續性。使用象征性符號標志著城市作為容器發生的重大轉折,古巴比倫的楔形文字和中國古老的象形文字都使古老城市的文化得以傳承。可以說,經過這樣的重大轉折,我們發現:城市作為容器并不是一個靜態的物質形式,而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城市是一種貯存信息和傳輸信息的特殊容器。”③它記載人們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忠實保留城市戲劇的背景、情節、人物、臺詞乃至劇本提示,為同一個城市的不同區域、不同城市、不同時代的城市之間提供對話的可能。這種可能性首先必須通過凝結文化才能發生傳播、交流文化的作用:“城市是一座座巨大的鑄模,多少人終生的經驗積累都在其中冷卻著、凝結著,又通過藝術手段被賦予永恒的形式;否則的話,多少歷史事件對于今人根本無從知曉,更談不上延續和推陳出新,談不上感召更多的人繼續廣泛參與。”④荷馬史詩讓今日的人們對小亞細亞西北部那座富有的城堡——特洛伊仍念念不忘,《哈姆雷特》召喚一代又一代人新城市的人們對丹麥艾辛諾爾堡里那位憂郁王子的復仇延宕進行樂此不疲的闡釋。這就是城市作為特殊容器的本質所在,文化讓這個容器運動著,變得有彈性起來:“城市以各種方式履行著它特有的職能——即作為一個綜合的貯藏器,最大限度地擴大著人類交往的可能性,同時將文明的各種內容流傳給后世。”⑤甚至在類似西藏、冰島惡劣的地理環境中也能出現城市。通過發生冷卻、凝結、傳播、交流文化的運動過程,城市作為容器的貯存和濃縮功能得到更大程度的發揮,從空間和時間兩個維度傳承城市的永久性記憶。
二
其實城市也作為磁體融合在其作為容器的過程中發揮了選擇功能,我們不妨將城市作為一個有磁力的彈性容器來看待。而城市作為磁體發揮的選擇功能為了敘述簡便,又可分為兩種:吸引、排斥。人們往往注意到城市吸引各種資源促進自身發展的一面,城市意象帶給人們的美好憧憬總是匯聚各種力量使其更加壯大。北京,自明代遷都至今,一直是全中國人向往的圣地,無時不刻吸引人們涌向這個已經負重不堪仍踽踽前行的城市。很奇怪的是我們卻偏偏忽視了城市作為磁體的排斥功能,這并不難理解,它隱藏在吸引功能中密不可分,在集中多種資源的過程中,城市無形中也拒絕了各種原始具有的優勢:與鄉村的和諧共生,與自然環境的和睦相處。霍華德提出的“Garden City”,金經元先生為避免誤解將其譯為“田園城市”而不是“花園城市”更能反映出城鄉一體構建都市的發展思路,而芒福德將城市作為磁體也正是源于霍華德著名的“三磁體”思想。速記員出身的霍華德從理論到實踐的努力為城市發展做出的貢獻令人佩服,除了英國的萊奇沃思和韋林,從奧地利、澳大利亞、法國、德國、俄國、西班牙到美國,人們掀起的“田園城市”運動用分散的辦法在那一時期的確減輕了城市集中膨脹的問題,但如美國后來的衛星鎮問題卻不是霍華德能夠預料到的了。“田園城市”終究沒有如霍華德所想的那樣成為一把“萬能鑰匙”。但具有磁力的城市容器放射出強大磁力線確實為這個容器的彈性增加了砝碼。它不單單吸引各種物質,同時也吸引不同文化的聚集。物質化與靈妙化的張力讓城市“容器變薄而磁體增強”⑥正是這種彈性容器的伸縮表現,“人文領域中靜態的、非創造性的文化常常會促進精巧的技術發明與應用;而較富創造性的文化則將其潛能轉化為更高更精細的形式;因而連它們的技術發展成品也變得越來越喪失物質形態,體積、重量漸趨減少,設計或機理漸趨簡化。湯因比把這種現象稱為‘靈妙化’(etherialization)。”⑦只要看看如今人們對i-phone的瘋狂崇拜就知道這一論斷仍未過時,芒福德批判湯因比只看到“靈妙化”而忽略了“物質化”,而城市生活的韻律則是在這兩者的張力之間,通過人的感受表現出來的。
三
于是,我們看到城市人也開始顯示出一種新的特性,人們被這個彈性容器放射出的磁力線所誘惑,他們懷著讓生活更美好的希冀奔向城市。齊美爾也在《大都會與精神生活》中感慨道:“都市人會和商人、顧客、家人和仆人,甚至會和經常交往的朋友斤斤計較。”“準時、工于計算、精確是由于都市生活的復雜和緊張而被強加于生活之中的,”⑧城市人再也沒有雅典城里人們擁有的充裕時間,像柏拉圖《會飲篇》里描述的那樣暢飲聊天討論哲學,更不用說有悠閑的心情去享受每日不同時刻陽光的不同溫度帶來的細膩區別;緊張的節奏充斥在城市每個角落,在這個容器里人們像一枚陀螺被磁力線抽打著不停旋轉。于是由“慢食”發展而來的“慢城”概念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被提出,中國第一個慢城“高淳椏榽”也是在不經意間申報成功,一時之間成為關注對象,但仍然作為“鄉下”被主城區的人們從內心深處自然地劃分在城市之外。
人們涌入大都市的熱情除了來自對城市想象的美好物質生活與環境的向往,也包含了對一種城市文化的向往。這種文化往往除了文學藝術的歷史敘述,更多表現為文化遺產的外在形式,包括物質和非物質的文化遺產。2011年中國最愛閱讀的20個城市中,北京名列榜首,接下來的上海、廣州、深圳都是經濟發展大城市,無不折射出人們對大城市物質條件的追求,南京緊隨其后則可能是歷史文化的因素居多了。六朝古都、十超都會、民國首府的歷史滄桑聯合歷代文人充滿各種想象的藝術敘述,再加上如夫子廟、明孝陵處處皆是的文化遺跡,打造起這座城市“歷史文化名城”的意象。但讓人憂慮的是豐富的文化遺產在歷次城建遭遇的命運并不比梁林故居好許多,砍伐梧桐引起的激烈惡評、被掩蓋遭遇強拆的控訴仍在城市角落回響。
四
城市作為有磁力的彈性容器在在文化磁場的作用下伸縮運動。就像一根彈簧,在一定的限度內城市作為一個彈性容器張弛有度伸縮自如,可是我們千萬要當心,別超過彈性臨界點,否則我們只能后悔而無奈地發現它僵硬成了一段無用而扭曲的鐵絲。“有時,城市形體也會破裂、溢漏;還會接二連三地掉在地上被摔碎,將其中的內容物迸濺出來,無可挽回地被毀掉。”⑨帝國時代的古羅馬就是一個極典型的例子,奧古斯都毫不掩飾權力高度集中抽吸周邊資源的暴虐并為此自豪不已:將一座磚土的羅馬變為大理石的羅馬。然而建立在寄生蠶食而不是本體再生能力基礎上的繁榮,終究是一場浮華,深入市民生活才看到宏大的帝國袍子上爬滿貪婪腐蝕的蛆蟲,隨著畸形膨脹的不可控制,容器彈性越過臨界點,古羅馬爆裂的碎片落了一地,終于成為可怖的“死亡之城”。而威尼斯,不管身處其中的人們有沒有意識到,事實上它總是被人們作為一個城市容器發展的優秀范例:“威尼斯共和國所創造的物質環境,整潔有秩、有條有理、其美好程度甚至比它的創造人認識到的還要好:他們創造出了一個新型城市容器、其特點是沒有城墻……”⑩即使如此,我們還是聽到了威尼斯市民在2009年11月為這座水城舉辦“葬禮”的“噩耗”,不斷發展的旅游業讓威尼斯寸土寸金,一些傳統小店和居民生活必需的商業設施被迫外遷甚至消失,生活成本不斷攀升和日益嚴重的水患,讓我們心目中浪漫愜意的水城人再也忍受不了紛紛遷出。去年發生在意大利的游輪事故引發生態災難的風險又一次讓人們為這座獨一無二的水城揪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無法坐視不理,呼吁意大利政府禁止大型游輪在威尼斯附近海域航行,以免破壞世界遺產水城威尼斯的環境和景觀。
五
我們該怎么辦?科特金說:“最終,一個偉大城市所依靠的是城市居民對他們的城市所產生的那份特殊的深深眷戀,一份讓這個地方有別于其他地方的獨特感情。最終必須通過一種共同享有的認同意識將全體居民聚集在一起。”B11雅各布斯也曾提醒我們:“對城市而言,過程是本質的東西。”B12
中國的城市化已經到了一個十字路口,房價高漲、物價飛升等危險的信號已經發出,是機械式復制還是創造性再生?城市從來不是靜止的,它是一個有磁力的彈性容器,在文化的傳承中伸縮發展著。城市中的文化遺產是關于城市記憶的鮮活形式,一旦越來越多的文化遺產消失,關于城市的記憶也會消失殆盡,于是我們再也無法把耳朵貼在一塊完整的城墻磚上聆聽古老城市的心臟跳動,無法和這座城市的歷史對話。又或者這種對話只是一種“擬象”,只去旅游而不是居住的城市越來越多,同質化建設構成千篇一律的印象系列,城市必然走向衰敗,就像芒福德曾經預言過的那樣:“城市衰敗的最明顯標志,城市中缺乏人格存在的最明顯標志,就在于缺少對話——并非一定都是沉默不語,我同樣指的是那種千語一腔的雜亂擾攘,也都是這種表現。”B13然而,我們也要警惕一種打著對話多元幌子而阻礙城市穩健發展的危險,多元價值觀沖擊下,不乏別有用心的人制造混亂吵嚷出要保護性地拆除故居之類妙計。
注解
① [美]劉易斯,芒福德:《城市發展史》,宋俊玲、倪文彥譯,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年,P16。
② 同上。
③ 同注①,P106。
④ 同注①,導言P2。
⑤ 同注①,P93、99頁。
⑥ 同注①,P119頁。
⑦ 同注①,P118頁。
⑧ [德]齊奧爾格·西美爾:《時尚的哲學》,費勇、吳晏譯,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年,P186、187、189。
⑨ 同注①,P105。
⑩ 同注①,P344。
B11 [美]喬爾·科特金:《全球城市史》,王旭等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P242-243。
B12 [加拿大]簡·雅各布斯:《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金衡山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5年,494頁。
B13 同注①,P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