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琵琶的音樂文獻中彈挑不僅僅是主要的技術形式,其音點技巧中蘊含的表現功能文化史學信息及美學信息都遠遠大于動作本身。它的重要性不容忽視既不可逾越又不能避之。
關鍵詞:彈挑 第一動作 衍生動作
中圖分類號:J63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3-0000-01
一、彈挑在技術結構中的位置和意義
彈挑包孕了右手動作的基本技術概念及其變化組合。在不同的速度條件下,旋轉屈伸復合三種技術方式以及從中分化出的多種組合與變體,在基本技術與表現性技巧中都顯示出其多動能的強勢。為音點在色彩性格形態方面的設計與選擇提供了諸多活力與可能。
彈挑是音點的藝術和技術。表現功能豐富的音點及其無窮的變化形式,可以充分顯示演奏者駕馭單音處理橫向單線條樂句的能力和水平。隨著琵琶演奏技巧的不斷發展,已出現用彈挑作為獨立演奏形式的樂曲,劉德海先生創作的《一指禪》《喜慶羅漢》,這是琵琶發展史上一次重大革命。彈挑所包含的技術成分分類概念動作形式和感覺信息,直接影響著右手技術系統整體結構的動作水平技術表現能力,及其發展空間的可能性。作為初學者從彈挑開始接受琵琶演奏的啟蒙教育并逐漸獲得琴的感覺弦的感覺,器樂演奏的專業化知覺及日益完美的詮釋音樂作品的能力。與其他右手系統的動作相比彈挑在分類方面具有特殊性和和復雜性。各種彈挑在記譜法方面使用的是同一種指法標記,但是在參加動作的動態功能部位上卻屬于不同的分類。在外顯動態上它們具有明顯的差異。在藝術表現和技術訓練的層面上,它們各自的衍生動作對于訓練和應用具有同樣相當的承重作用。
二、技術分析
從完成動作必要的技術條件和技術方式來分析,彈挑的動態功能分屬于三類,即旋轉類、屈伸類和同時采用這兩種動態功能的復合類。
(一)采用小臂的內旋與外旋為動態功能的彈挑,其動作能夠相對直接地利用臂部的自然重量能夠更好地利用人體感覺對于協調性的本能趨同。
1.基礎動作
大臂自然下垂小臂自然抬起手腕微向琴弦方向彎曲,手腕外側基本與手背平行,手腕在小臂與手部的協調動作中具有重要支撐作用。食指呈弧度自然的彎曲拇指自然平伸,指腹與食指的上側在指端關節處相觸,兩者指尖自然交叉呈鳳眼狀。常態條件下食指觸弦時拇指應在近發音弦的左側,拇指觸弦時食指應在近發音弦的右側。余下三指自然彎曲指尖不能與手心相碰呈握蛋狀。
2.彈奏方式
在食指與拇指的動作框架合理的條件下,以食指基關節與發音弦的垂直關系作為參照。小臂至指端以內外旋的方式在彈奏過程中合理釋放自然重量。觸弦位置在覆手上方約二寸處,第二三四弦依次微度上移。指甲觸弦食指采用下側鋒面拇指采用正鋒面。當彈奏位置發生變化拇指略為偏向直鋒面。
手指過弦時小臂的內外旋需自然運行幅度即可。動作離弦后應自然返回不能人為加大動作,常態幅度以肘部關節沒有微屈伸和掌部沒有手心手背翻覆的動作為適宜。彈奏時手部在發音弦的兩側斜上斜下動作受小臂內外旋轉幅度的制約,往返的徑跡形成自然弧線。彈奏時音響圓融通透,柔厚潤澤富有彈性余音綿長。
(二)采用屈伸作為動態部位功能的彈挑有兩種彈奏方式,即手指屈伸功能和手臂屈伸功能。它們分別有不同的衍生動作。與采用旋轉為彈奏方式的彈挑相比,由于自然臂重等技術條件的差異屈伸類兩種彈挑的原生音響具有鮮明的聽覺差異。
手指屈伸動作彈奏的彈挑
1.基礎動作
大臂自然下垂小臂自然抬起,大臂與小臂在肘關節處形成近似直角的姿勢,或采用手部略高于肘部的姿勢。食指呈弧度自然的彎曲拇指自然平伸指腹與食指的上側在指端關節處相觸,兩者指尖自然交叉呈鳳眼狀。常態條件下食指觸弦時拇指應在近發音弦的左側,拇指觸弦時食指應在近發音弦的右側。兩個手指輕觸或者稍微分開手背呈自然平伸的狀態。
2.彈奏方式
采用食指動態部位的關節與發音弦的垂直關系作為定位參照。常態下快速彈挑采用中關節定位。動作動部位的手指關節至指端在動作進行中合理釋放自然重量。常態下觸弦位置在覆手上方約二寸。受指甲鋒面條件的制約,當手指關節的屈伸動作用正鋒或下偏鋒時宜選擇中位或者上位。常態位食指與拇指采用正鋒。上位演奏時食指宜采用下偏鋒拇指采用直偏鋒。
在快速進行條件下手指的動作徑跡相對比較簡單對稱,都是在經過琴弦后斜上斜下交替動作。在中慢速度進行的條件下尤其當彈和挑獨立使用或非規則交替組合使用時,手指動作徑跡能夠進行相對復雜的變化與選擇通常會出現動作徑跡不對稱的現象。
彈奏音響也會根據采用的動作組合而發生改變。食指中關節與拇指屈伸相組合的動作音點小而圓實明銳脆亮。食指基關節與拇指基關節相組合的動作音色柔潤悠長音質溫軟。
手臂屈伸動作彈奏的彈挑
1.基礎動作
大臂自然下垂小臂至指端為一個整體外顯動作是臂部的整體動態。拇指和食指的關系相對穩定可以采用交叉方式或采用分離方式。單向演奏彈的動作時二者在強奏時宜相觸,弱奏時相對自由。掌心朝向面板手腕可輕微向內彎但是不宜內勾。
2.彈奏方式
單方向的彈可以選擇食指中關節與發音弦的垂直關系為參照,單向的挑可以選擇拇指指甲觸弦角度或者與面板角度關系為參照。彈奏時觸弦位置的選擇受到左手音位條件的制約通常變化的可能性較多。食指單方向動作時幾乎可以在第六品位以下的任何位置上選擇接觸弦位置。動態部位的手臂屈伸動作過弦所需的自然運行幅度,由于動作離弦后仍有臂部整體的慣性移動,因此外顯形態自然幅度相對較大。采用大臂動作向前小臂動作橫向平推或者斜上的屈伸動作,在過弦后彈的動作稍呈向上向外的徑跡自然返回。通常挑的動作過弦都采用向外的徑跡自然返回。音響效果沉緩剛韌濃郁而富有張力。
(三)采用組合動作彈奏的彈挑
彈挑還有第三個重要的技術方式,即同時有手指屈伸與小臂旋轉兩個動作特征的彈挑,與上述兩種基本技法的彈挑相比,采用組合動作彈奏的彈挑其自然音響所具有的中庸的音質和音色,在實際演奏中有著最廣泛的應用性和最強的可變性。
從技術方面分析采用組合動作為技術方式的彈挑,主要是手指的屈伸與小臂的旋轉兩種功能的復合。作為常用的基本動作它在速度音色音質方面有著相對較多和較大的可變性,在動作動態形式方面具有多種選擇性,在指甲鋒面觸弦位置過弦速度的變化,動態功能部位的自然負重及其變化等方面能夠相對自由調節。與采用單一動態部位動作完成的動作相比,組合動作的優勢表現為實際運用中的復雜性和多變性。它不僅僅在動作連接與轉換中有著良好的適應性,在組織動作的過程中有著相當大的優勢,而且作為一種技術手段它的外顯形態與音響性能也具有特別的魅力。
1.采用組合動作彈奏的中慢速彈挑時最常用的動作之一。
在使用中組合動作有兩種含義:手指屈伸與小臂旋轉相組合,手指屈伸與小臂旋轉和屈伸相組合。
在常態條件下兩種動作在組合中的比例變化演奏者對自然臂重的感覺相對復雜,對自然音響也會隨之發生變化。力臂越長音點越大越豐滿音質越渾厚柔。
2.采用組合動作彈奏的快速彈挑相當廣泛地應用于快速技巧的演奏中。
采用組合動作彈奏的快速彈挑動作的耐力和穩定性好,輕靈流暢幅度小頻率快易于和其他動作連接與轉換。由于對小臂的自然重量的不完全使用,音點靈動而細密音質脆亮明透。在中強力度的層面上可以輕松演奏出音點的變化。
從上述對彈挑在技術結構中的位置和意義的闡述以及對彈挑的技術分析的說明,可以充分的解釋在右手系統動作中彈挑的技術特點。彈挑的方法千變萬化五花八門。正所謂法無定法。世間的一切都不會一成不變。變化就是發展,繼承與發展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