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濕地是一種特別的生態系統,當前人們都在研究如何合理開發利用濕地。濕地園林景觀可以為濕地的可持續利用提供了良好的利用途徑。貴陽花溪濕地景觀的建立對于改善飲用水源,提升城市品位,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濕地園林的規劃設計以尊重自然、生態優先,園林景觀應注重文化文脈、體現文化傳統;遵循生態、濕地、地域文脈與園林美的統一的原則;
關鍵詞:園林濕地 文化傳統 地域特點 生態保護
中圖分類號:S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3-0000-01
濕地是地球上具有重要環境功能的生態系統,不僅具有強大的降解污染與凈化水質功能,而且是多種生物的棲息地和孳生地。濕地作為地球上一種重要獨特的、多功能的生態系統,對其合理開發利用成為當今環境保護的熱點。
一、濕地園林的內涵及功能
1.科學的內涵
濕地園林就是以濕地為對象的園林形式,是利用現代園林建設和生態學原理,對濕地生態系統進行保護和恢復,更好地體現自然濕地景觀。當然,濕地園林和園林濕地是不同的,它們研究的重點不一樣。園林學將濕地園林劃分為濕地公園、城市濕地綠化和濕地景觀三個層次和內容。濕地公園是一種綜合各種學科中的優點的造園方式,遵循了濕地生態系統的運行管理特點,兼顧了自然生態系統的完整性。
2.基本的功能
濕地園林生態設計是融合生態、景觀、園林藝術的綠色空間,是一個可持續的、具有豐富物種和生境的景觀綠地系統舊,是建設可持續發展城市的有效手段,具有生態、觀賞、游憩、教育和文化等多種功能。
貴州省貴陽市花溪濕地景觀生態設計,是在可持續發展觀的指導下,融糅了中國傳統園林藝術、現代生態學理論、滕州悠久燦爛的城市歷史、博大深厚的城市文脈,在充分尊重原有生態群落的基礎上,做到了因地制宜,因勢利導,設計出了具有水源地保護和濕地地下水系自凈生態系統功能的風景優美、鐘靈毓秀、生物多樣,生態環境良好、天人合一的荊泉風景區濕地園林景觀,達到了生態、濕地、地域文脈與園林美的統一。是現代濕地園林景觀設
二、位置選擇
貴陽花溪國家城市濕地公園位于貴陽市花溪區中心城區的北部,它屬于亞熱帶濕潤氣候下的高原巖溶丘陵區,是以喀斯特地貌為特征的城市濕地公園,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地質結構形成豐富多樣的風景地貌資源。
花溪濕地公園依托花溪河,沿河而建呈帶狀布局,而花溪河水資源充足,年平均天然徑流量9.84億立方米,水質優良,清澈見底,達到II類地面水水質標準,是貴陽市民生活用水的主要供水點。
三、設計構思
1.設計定位
濕地園林設計的初衷,一方面是因為其是強大的生態系統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是為廣大群眾提供一些休閑娛樂的自然場所。所以設計終究要注重這些要求,應兼顧兩者才可以。
花溪濕地園林在建設中是注重了生態環境的保護,充分利用濕地的分布,因地制宜的栽種各種花草樹木,體現一種生機盎然的境況。但是忽視了人們出行游玩的便利,道路設計不夠合理,初次來到這里的人根本搞不清楚道路的分布情況,道路之間應該有貫通,不能各自獨立,否則人們娛樂游玩不成反而會勞累。
2.景觀布局
地景:這里周圍被群山圍繞,比如大將山是高原明珠—花溪的第一景,喀斯特地貌的典型代表。當然還有一系列的山脈綿延于周圍,濕地園林和群山相互映襯,更顯壯觀雄偉。
水景:水源來自花溪河,呈帶狀延花溪河彎曲展布。濕地園林景色誘人,其內河水曲回,秀峰環抱,竹木夾岸,河中沙洲綠島千姿百態,跌水深潭相間展布。其中董家堰河灘景觀,自董家堰高車至麥達新橋,景觀組成以100-120米寬的河面為主體,內含綠孤島2個,有老堰截河水形成同一級的4處跌水。濟番州河灘景觀,上至花溪公路大橋下,下至朝陽村,長約650米,景觀以彎曲河道水面為主體,內含牛角、沙洲島和小島1個。
園景:董家堰荷花池,位于董家堰橋南。原為盆景園。內有面積較大的荷塘,被木橋與亭房分割成三個大小不等的水面。塘中荷花蔥郁茂盛,荷花叢中不時有水鳥現沒,置身塘中竹亭,鳥鳴蟲唱,荷香陣陣;牛角島,緊鄰花溪大橋,占地1.98公頃,是花溪區整治水土流失的重點生態建設項目,現已成為花溪公園的外延,是現代風格的市民生態開放活動廣場。
花溪濕地園林是充分利用這些自然條件,依河而建并且考慮到山水的相互襯托,園林景觀的分布,使三者合理配置,達到了較好的觀賞效果。
3.功能區分布
濕地園林主要是觀光旅游景區,沿河種植了各種花草樹木,不僅保護濕地和水源,改善水環境,而且可以形成各種水生植物的觀賞區,體現重在保護濕地的生態環境的理念;沿河的另一側有休閑娛樂場所,可以供游人休息,同時在入口處有觀光游覽車供游客乘坐。
從功能區的分布可以看出,花溪濕地園林的設計沒能很好的考慮到功能區的分布,沒有考慮到是否適合居民的游玩,所以不能不說有些缺憾。
四、植物配置
在栽培植物的時候,要講究分布的層次,并采用復合層次的綠化,考慮面積的稀疏。采用常綠、落葉、色葉、香花喬木搭配,層次分明,色彩豐富。色彩上強調整體感,適當有對比性,是各種色澤的植物相互映襯,注重生態性和視覺上的效果。同時還要有一定的文化內涵,花溪是苗族、布依族聚集的地方,在濕地園林的植物栽培方面也要體現民族的一些特色。應該選擇鄉土樹種,以及具有凈化能力、抗污染能力強,對土壤、氣候、病蟲害等不利因素適應性強的樹種。
植被的栽培中,根據各個物種的高低不同,時令不同,進行有規律的布局,使之沿河而生,呈帶狀的流線體,整體看起來美觀、整齊。而現在的濕地內部的植被分布確實有些則亂,參差不齊,體現不出層次性和整體美觀的效果。
五、結語
我國現在重視濕地園林的保護和開發利用,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濕地園林建設過程中還存在著許多問題。濕地園林建設是一項系統的工程,當前卻存在忽視自然生態系統的作用,人工干擾過多,不能依靠規劃進行建設,甚至在設計規劃階段就存在著問題。有些為了人為制造一些景觀,通過往河道填充硬物來達到效果,這樣就會對生態系統造成一定的威脅,這種開發模式違背了自然規律,破壞了生態系統的平衡性,應該遵循自然布局進行恢復性、保護性建設。濕地景觀的特色不夠明顯,少數民族聚聚去的不能體現民族特色,文化底蘊深厚的地方不能體現文化內涵等等,許多城市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建設了很多自然保護區或者是濕地公園,但是整體質量不佳,不能滿足欣賞的要求。具體表現為:濕地園林只是一味的模仿、單調生硬,根本體現不到美觀的感覺,最后造成審美疲勞的結果。
因而,在濕地園林的設計、建設中,始終不能違背保護、恢復濕地生態系統以及服務市民的基本目的,能夠彰顯地方特色,給大家以美輪美奐的感覺,這就要求設計者和建設者要相互溝通、合作,這樣才能更好的建設美好的濕地園林景觀。
參考文獻:
【1】 楊柳.建筑氣候分析于設計策略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建筑學院,2003.
【2】 崔心紅.建設濕地園林,改善生態環境:上海市濕地園林建設的探索[J].中國園林,2002
【3】 李春玲.城市郊區濕地公園規劃理論與方法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04.
【4】 金元歡.城市水景的生態設計與綜合治理:膏造清澈秀美的原生態水景系統[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