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是傳播先進文化和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手段,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課程建設不力、藝術實踐薄弱、保障機制缺失等問題一直困擾著高校。還存在地區、校際間發展不平衡,教育質量和教學水平參差不齊,學生滿意度不高等問題。本文從對公共藝術教育的認識出發,對當前公共藝術教育的現狀及問題做出研究與闡述,并對如何解決存在的問題,充分發揮出藝術教育的作用提出一些見解。
關鍵詞: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發展;現狀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3-0000-01
一、公共藝術教育的概念
公共藝術教育屬于廣義的藝術教育范疇,是高校中以非藝術專業的全體大學生為對象而展開的普通藝術素質教育。其中包含美術、音樂、舞蹈等在內的許多藝術形式所組成的課程,包括對教育對象開展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活動,通過培養學生的藝術素質來促進學生更加全面的發展。公共藝術教育區分于專業藝術教育,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首先是教育教學對象群體不同,公共藝術教育面向專業藝術教育之外的全體學生,主要作為高校學生非專業類學習課程;其次教學內容不同,公共藝術教育相比較專業藝術教育教學涉及的面更廣而不深入;再次教學目的不同,專業藝術教育更加趨向狹義的藝術教育概念,主要培養更加具有專業素質的學生,而公共藝術教育目的在于培養學生藝術素養,陶冶學生情操等。所以公共藝術教育具有自身鮮明的特點,對公共藝術教育加深認識的過程中,首先要明確的也是與專業藝術教育不同的三個方面。
二、公共藝術教育的意義
在普通高校開設公共藝術教育課程,是解決大學生藝術素養,提高大學生的藝術素養的一條有效途徑,是藝術教育的具體體現。在普通高校中開展藝術教育,能夠使教育的文化功能和對靈魂的鍛造功能融合起來,借助藝術教育的教育功能,塑造大學生的情感,鍛造大學生靈魂,培養他們的團隊意識、集體主義精神,培養他們的審美修養和藝術表現力,提高他們的抽象思維和發散性思維能力,促進大學生德智體美全面和諧發展。因此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藝術教育的重要舞比賽、書畫作品展、藝術講座等。營造健康的校園主流文化,引導學生建設一個健康安全的校園文化環境,讓學生在參與和體驗中發現了自己的閃光點,受到美的教育,讓學生干部通過對每項活動的策劃、參與、體驗、總結,認識和掌握了一些管理要領,提高了策劃創意、組織協調、鑒賞評判等方面的能力。積極組織全體和學生社團參與文化節活動,并走出校園進行藝術交流活動,參與各種社會實踐,推動社會文化的發展。
三、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發展中的問題
公共藝術課程是我國高等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普通高等學校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公共藝術課程教學是高等學校藝術教育工作的中心環節,為提高大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藝術素質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然而,國內一些地方新建普通本科高校由于組建時間短,在辦學層次、辦學水平、辦學條件等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局限。在公共藝術課程的定位、課程結構、教學模式、評價機制、師資結構等方面存在著諸多問題,嚴重制約了公共藝術課的良性發展。有些新建本科地方院校對于藝術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沒有將公共藝術課程納入到高等教育體系當中,也沒有科學性、系統性和可操作性的課程設計。在公共藝術教育中限定選修課程包括音樂鑒賞、美術鑒賞等八門課程,課程結構不完善,教學模式單一、開課隨意性大、課程課時短、類型少、涉獵面窄。另外,很多新建本科院校還沒有建立起專門的公共藝術課管理機構,公共藝術教育體制不健全,缺乏專門的機構設置,得不到組織和制度上的保障。教學質量監控機制和評價體系不完善,師資結構不理想,缺乏公共藝術課教學所需的教室和器材,也沒有學生進行藝術活動的場所,使公共藝術教育欠缺獨立科研的自主性,公共藝術課的開展和教學質量受到很大的限制,教學質量得不到實質性的提高,從而沒有達到美育的目的。因此,有必要積極探索以保障公共藝術教育的順利開展,推動公共藝術教育的良性發展。
四、解決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問題的策略
1.建立公共藝術教育機構
建立規范化的藝術教育管理機構,是提高公共藝術教育管理水平,保障公共藝術教育快速、健康發展的重要條件。各學校應根據實際情況,設立公共藝術教育中心、公共藝術教學部或者公共藝術教研室。高校應該確立公共藝術教學的地位,成立獨立的公共藝術教育機構,通過適當加大投入完善公共藝術教育設施、建設高素質公共藝術教育教師隊伍,確保公共藝術教育科研能夠更加具有獨立性與科學性,只有做到這些才能夠為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健康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2.對教學課程進行合理規劃
目前公共藝術教育形式多樣,主要以任意選修課、限選課的形式出現,忽略了高校公共教育面向全體學生的特點,同時也造成了教學課程混亂,所以在教學課程中要從整體合理規劃,首先可以設置公共藝術必修課程,將一些藝術基礎性知識與理論課程設置成必修課,使每個學生都能夠具有藝術基礎,對學生以后的個人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其次嚴格把關課程申請,在確定教師自身修養的基礎上開設課程,保證課程的指令,同時盡量不出現如教師變動等一些不確定性因素。
3.教學中對學生因材施教
在公共藝術教學中,學生藝術素養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所以教師應該在認識并承認這些差異的同時做到因材施教,教師應該對學生有大致的了解,根據學生的基礎差異來進行教學內容難度的選定,也可以在保證全體學生學習進度的同時適當對基礎較差的同學進行輔導,爭取以最快的時間將學生的藝術素養培養到一個水平線上。
藝術教育不僅要靠學校和教師的努力,還要依靠教育行政部門和社會共同關注學生藝術能力的培養,建立在對時代特征和培養可持續發展人才的科學認識基礎上,藝術教育的教學設施也要實現現代化。根據藝術教育的特殊要求,配齊藝術教育現代化建設中的必備器材,使之配套,形成系列,并不斷地補充和更新,努力提高其使用效率。普通高校藝術教育將在探索和研究中發展,雖然,我們藝術教育工作者對普通高校公共的藝術教育作了一些有益的實踐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今后的實踐中會不斷地遇到一些新問題,還需不斷的改進和提高。并在發展中不斷地健全和完善,逐步建立起完整的藝術教育體系,為我國培養更多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復合性、創造性的跨世紀人才,發揮它不可估量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劉慶青.普通高校藝術教育管理模式探微 [J].藝術教育,2004.3
[2] 馮遠.淺議藝術教育的誤區[J].藝術教育,19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