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個南阿拉巴馬州的傻子阿甘,憨厚,執(zhí)著,他是美德的化身,守信、認真、誠實、勇敢而且重視感情,他一生中總是無償地為他奉獻,從來沒有想過索要任何回報,也從不在乎別人對他的看法,他只是以自己最真實的態(tài)度面對生活。他把自己僅有的勇氣、智慧、信念集中在一點,他一切都不顧,只知道憑著直覺在路上不斷地奔跑,他跑過了兒時同學的歧視、跑過了大學的足球場、跑過了炮火紛飛的越戰(zhàn)泥潭、跑過了乒乓外交的戰(zhàn)場、跑遍了全美國,并且最終跑到了他人生的終點。
關鍵詞:阿甘正傳 美學 好萊塢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3-0000-01
《阿甘正傳》上映僅僅一周的時間里,票房收入已經達到了1億美元,堪稱票房奇跡。在1995年的第六十七屆奧斯卡金像獎上 ,《阿甘正傳》一舉獲得了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 最佳導演 最佳改編劇本,最佳剪輯和最佳視覺效果等六項大獎。
一部帶有少許神話、少許調侃、少許喜劇色彩的關于弱智者的故事,已經被視為勵志的經典之作。電影中所包含的當代社會的價值取向以及人性的意義,都值得我們在十七年后重新對影片和片中主人公進行一番認真的考量。電影《阿甘正傳》從一個特殊的視角對美國社會政治生活的重要歷史事件作了全景式的展現,反映了美國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敘事技巧之美
在當時的西方世界,后現代主義思潮還頗有市場,然而《阿甘正傳》這部電影并沒有其他同時代的一些影片那樣大肆渲染后工業(yè)時代的人的毀滅,或是竭力表現人生的無序,無奈,和無可把握,而是鮮明地表現出了對人文主義價值觀的堅守和對崇高,完美人生境界的追索,處處洋溢著理想主義的氣息,很是具有審美價值。
從美學觀點上來講,《阿甘正傳》在某種程度上追求著一定的傳統現實主義,并且又有著不同于古典現實主義的獨特之處,它在環(huán)境氛圍和對人生理想境界的理解恰好是一種詩性人生態(tài)度的表現,這使影片更具有了強大的靈性,這主要是從電影的敘事技巧方面體現出來的。
從《阿甘正傳》影片一開始,影片就刻意地對敘述營造距離,采取了一種消除作者主觀情緒的冷靜客觀的敘述手法,從而在該影片中構造一種距離感。影片的敘述手法是通過阿甘的回憶做為插入來實現的,從而有效的生成了敘事距離。
一方面,《阿甘正傳》巧妙的運用這種敘述方式,使敘述者達到了完美退場的效果,讓故事自然展現。使得作者的主觀情緒得以消除,使敘事距離完美的呈現在了作者和故事之間,并且有利于作平靜的鋪陳,描敘;第二個方面,被回憶的往事由于與主人公“在此”狀態(tài)的時間距離也造成了一種敘事距離,默默的形成了反思、追憶的基調。正是由于這種敘事距離的設計使電影從一開始就籠上了淡淡的詩意,正與影片的詩性人生主旨相對應。另一個重要的敘事策略是對人生態(tài)度和歷史事件給予了虛擬化手法的處理:就美國一系列的歷史事件而言,影片中僅講述出了一個簡單的歷史框架,是從阿甘的人生歷程顯現出來,而不是從歷史事件中去觀察人生的:而且關于戰(zhàn)爭的殘酷與無情只做了簡單化的描寫,從而大幅度地減少了戰(zhàn)爭給人們帶來的悲傷氛圍,也防止了影片戰(zhàn)爭部分與影片的總體藝術風格的不協調;并且通過對阿甘奔跑恰到好處地處理,實現了阿甘體驗人生,關注生活的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專注生活的寓意式的體現。
主角阿甘作為一名“弱智”的人物,在經典的好萊塢敘述手法精心的把握之下,死死地定位成具有主流性品格和美德的“普通”美國人:阿甘在殘疾和弱智的“包裝”下,在心理背景下,變成了一種每個普通人都會有的弱點的隱喻;阿甘所代表的曾經的現實和現在的幻想,象征著每一個美國人心中所珍藏著的美國夢。
阿甘既讓人看到了奇跡的發(fā)生,又以他的生理上的缺陷填平了這個神話與現行、英雄與凡人之間的鴻溝。由此影片對傳統的英雄神話和社會寓言進行了顛覆和解構,一個意味深長的諷刺產生了,同時也成功地顯現了一種世俗人生智慧即“阿甘哲學”。
這開頭結尾的兩個鏡頭被稱為“羽毛主題”,相似的情景在影片中出現次數非常多,有時是原型,有時是根據劇情需要的變型。這片羽毛無論在內容還是結構上都有既 重復封閉又變化開放的表現,充滿了深意的美感和韻味。所有的故事就在這羽毛的自由飛揚中開始,人生就像根羽毛在風中自由地漂移。在最后的鏡頭中,一根羽毛隨風飄蕩的象征,則完成了對人生這一個主題的思考。
二、語言風格之美
對人物本色語言的運用,用音調、音色、力度、速度和節(jié)奏等要素,而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可以創(chuàng)造特定的審美空間,并增添審美意象的活力。影片《阿甘正傳》正是緊緊抓住了這些特點,不論是在詞匯、句法等層面上還是在語言的層面上都顯示出了語言設計的專業(yè)性與準確性,一方面可以制造出一定的幽默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體現出英語語言的文化特點。對人物本色語言的運用,因音調、音色、力度、速度和節(jié)奏等要素,而具有極其豐富的表現力,可以創(chuàng)造特定的審美空間,并增添審美意象的活力。在電影里有一句非常經典的話出現了兩次:“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you never know what you are going to get.”一次是在開場阿甘的自述中,一次出現在阿甘母親臨終的遺言中。在以前,美國常吃的一種每盒有十幾塊顏色、形狀和味道都不同的巧克力,想知道每個是什么味道,就只能親自嘗嘗。但在影片中choclates隱喻可當時風起云涌的復雜社會、反戰(zhàn)、吸毒、性解放、嘻皮士、黑人民權斗爭、婦女解放運動、水門事件。而阿甘母親的這句看似簡單的語言就道出了在當時復雜的社會背景下人們所感受到的無奈與困惑。
三、電影展現的人性之美
電影《阿甘正傳》以阿甘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生經歷為主要線索,呈現了一幕幕當下美國社會的世態(tài)人情。該影片的整體風格像是一部充滿了人生哲學的寓言故事,以阿甘為代表的美國主流意識,是人類社會始終追求的誠實善良和堅韌不拔的奮斗精神。影片用技巧的敘事和語言方式,完成了美國人在上個世紀的歷史傳記,隱喻象征了人性中最為熠熠生輝的忠誠、守信、執(zhí)著、友善等寶貴品質,表達了對生命執(zhí)著和生活希望的美學追求。電影中的人生哲學與美學追求和藝術運思是水乳交融的,美學追求源于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而高超的藝術運思又使其美學追求得以圓滿完成。
這部影片創(chuàng)作的藝術內涵很深,無論是故事的發(fā)展以及其表現手法給人的震撼,還是制片時的鏡頭處理等都相當高明。故事的每一個情節(jié)都體現出他本質上的善良、純樸,可以看出阿甘是一個懂得如何去愛的性情中人,這兩方面表現的落差通過鏡頭的剪接巧妙的傳達給每一位觀眾。
阿甘并沒有遠大的理想,他失去的也有很多,他很少有朋友,他總是被聰明人嘲笑,他最愛的母親和珍妮先后離開了他......但對 他并因為如此而沉沒,愛還在延續(xù),他還有自己的孩子,一個聰明的小阿甘,他的人生還在繼續(xù),他不聰明,但他永遠知道如何讓生命充滿希望 。所以他也就贏得了榮譽,財富和愛,這些常人可能永遠不能兼得的東西。
參考文獻
[1] 尹鴻.《當代電影藝術導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 趙華.審美解讀電影《阿甘正傳》.[J]《電影文學》.2001
[3] 降紅燕.《現實主義:傳統與現實》.[J]《思想戰(zhàn)線》.1999年05期
[4] 溫斯頓.格盧姆.《阿甘正傳》.于而彥 譯[M]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版
[5] 何彬.《敘事距離與模糊性》.[J] 《當代文壇》.2003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