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于時代和風格的相近,左岸派電影被認為是新浪潮的一部分,但因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電影手法又與新浪潮有著區別而成為西方電影史研究較為重要的一個現象,本文以阿倫·雷乃作品為例淺談左岸派電影的藝術特征及電影手法。
關鍵詞: 左岸派阿倫·雷乃 藝術特征 電影手法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3-0000-01
一、左岸派概述
幾乎在法國“新浪潮”電影興起的同時,在巴黎有另外一批電影藝術家,于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也拍出了一些與傳統敘事技巧大相徑庭的影片,因其成員都住在巴黎賽納河的左岸而被稱為“左岸派”。他們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從事電影創作較久的導演,如阿倫·雷乃 、阿涅斯·瓦爾達和亨利·科爾皮等,另一類是以搞文學創作為主的,如克利斯·馬爾凱、瑪格麗特·杜拉斯和羅伯·格里耶等。他們的電影在精神上和文學上有著共同的傾向,就是對“人”及其精神發展過程感興趣,推動他們走向電影領域的最根本因素是加強文學的表達方式,用電影化的手法去創作他們的文學,他們的電影劇本都來自于原創,而不會去改編已有的文學作品,所以他們的影片也被稱為“作家電影”。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是“左岸派”電影的黃金時期。
左岸派的代表作有阿倫·雷乃的《廣島之戀》、《去年在馬里昂巴德》、科爾皮的《長別離》、互爾達的《克列奧的兩小時》等。1959年,雷乃與女作家瑪格麗特·杜拉斯合作的第一部故事長片《廣島之戀》被譽為現代影片的開山之作,影片獲得了戛納電影節特別獎,也成為了“左岸派”電影的經典之作。阿倫·雷乃的影片總是在電影與文學之間穿梭游蕩,他以嚴密的結構方式,使他的電影帶有濃厚的文學氣息,他把劇情片、紀錄片、拍攝和剪輯、聲音和畫面的界限完全打破,使他的電影形成一種最佳的交錯形式,他也成為了一個有著自己獨特風格的“電影作者”。
二、“左岸派”電影的藝術特征
1、表現世界的混亂、荒誕和非理性,表現人與社會、人與人以及人與自我等關系上呈現出的巨大的不可調和的矛盾和危機。影片突出荒誕的世界和戰事給人類造成的精神扭曲、變態和異化。
《廣島之戀》講述了一位到廣島拍攝關于和平主義電影的法國女演員與日本工程師在廣島的一段短暫戀情,讓人真實地體味到戰爭的殘酷和看到痛苦掙扎的心靈。影片一開始,是戰爭時期的原子塵和兩人做愛時汗珠的特寫的交叉剪輯,隱喻著人類在愛情與死亡、戰爭與和平、幸福與痛苦中的掙扎。影片中性欲與道德也發生了尖銳的矛盾沖突,女主人公力圖表現擺脫一切理性、法律、道德和習俗的約束的人的真實,追求人性的本能欲望,兩人雖然相愛,但最后法國女人還是離開,這種人生的無奈、人生的痛苦暴露無遺,從而體現出“左岸派”電影中現代主義的矛盾的美學特征。
2、對人的內心活動和精神發展過程更感興趣。偏愛表現回憶、健忘、記憶、想象等潛意識或下意識活動,試圖把人的這種精神過程、心智過程搬上銀幕。描寫人的責任心和自罪心,記憶總與歷史事件相聯系。
阿倫·雷乃在《去年在馬里昂巴德》狂熱地沉浸在回憶與忘卻的主題里,記憶成了影片的主角 ,從一開始一個男子在歐洲的一個風景勝地回憶一段關于過去的愛情故事。在這里,回憶讓我們覺得即使不可能的又是必需的。《去年在馬里昂巴德 》重要的是敘述與回憶,在講述中,形成了強烈的風格,一種對于回憶的迷戀,與往事相糾葛的現實,從無法置信到若有所悟,似乎是鏡中之鏡,疊現出日常中不見的自己。
3、受到布萊希特和新小說派的影響。
一些人物無名無姓、環境“模模糊糊”、導演也并不是讓演員一舉一動都得聽他安排,觀眾與銀幕上的一些人物總是保持間離狀態,故事發展的時間和思維的時間并行交代。凡此種種蓋源于布萊希特和“新小說”。“左岸派”電影導演在拍片之前,對文學具有濃厚的興趣,大多本身就是“新小說派”作家群中的主將,如阿倫·雷乃、羅伯·格里耶、瑪格里特·杜拉斯等,其中最重要的當屬羅伯·格里耶。 法國“新小說派”代表人物羅伯·格里耶是一個兼具“新小說”和“新電影”雙重身份的大師。他的代表作《去年在馬里昂巴德》則被譽為是新小說和新浪潮的完美結合。這種結合具體表現在羅伯·格里耶作品的“文學性”和“電影性”的交融共生。他的電影小說《去年在馬里昂巴德》(1961年)由法國新浪潮電影著名導演阿侖·雷乃攝制成電影,獲得同年威尼斯電影獎。1959 年,阿侖·雷乃根據法國“新小說派”女作家瑪格里特·杜拉的第一部電影劇本,拍攝了他第一部劇情長篇《廣島之戀》,轟動了世界影壇。
“左岸派”的電影和“新小說”發生著外在和內在的聯系。“左岸派”的電影表現視野跨入了“新小說” 的深層領域―對人的精神作用加以探索,它所達到的內心現實主義完全可以和長于心理分析的文學相媲美。這也許是“新小說”對“左岸派”影響最深的一點,也是“左岸派”對電影的極大貢獻之一。
《廣島之戀》和《去年在馬里昂巴德》使雷乃成為新小說與電影界結合點的形象,他們具有極其新穎的特色,而且帶來的沖擊和反響足以使他們成為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
三、“左岸派”電影的風格與手法
1、剪輯上,取消傳統電影中的間歇法,如化入化出等,取消過渡鏡頭,用跳接對時空、時間進行人為的壓縮。鏡頭位置的顛倒,如《廣島之戀》中閃回的先后順序倒置的安排。鏡頭的并列出現,先后并不銜接,甚至是對立的,以突出現實的雙重性和復雜性。循環剪輯,剪輯上有意識重復或重現。
2、攝影上,采用身份靈活的攝影方法,從來不采用肩扛攝影機的方式,講究畫面構圖和布光等效果。雷乃的“推鏡頭”別具特色,攝影機向前推進,使人感到它是向著現實深入和捕捉。《去年在馬里昂巴德》使用這一手法,使主題更為貼近,似乎是要進入人的內心、回憶之中。
3、音響上,強調所創作的音樂是有意讓人感知,同影片共成一體,形成一種純音樂的杰作。《廣島之戀》有七個主題曲構成。作曲家除作曲外,還要進行音響和環境聲音設計。“音樂的演出”。 聲音被稱作為影像世界的潛在空間。阿侖·雷乃對聲音的探索與對畫面的探索是同時進行的,非常重視聲音在敘事層面和畫外空間的運用,發揮了獨白、旁白、對白的魅力。同時音響、音樂、寂靜也在他的聲音意識和聲音設計之中,充分開拓了聲音的潛在空間,從而極大豐富了影片的表現力。
4、表演上,選用舞臺演員充當影片中的演員,演員與劇中人物之間,突出了演員的身份和“表演中還有表演”的觀念,有意識地拉開藝術與生活的距離,銀幕與觀眾的距離。不鼓勵對角色認同,對角色背景及個性提供的資訊很少,如《廣島之戀》《去年在馬里昂巴德》的角色都沒有名字、沒有清楚的職業、沒有記憶或社會關系,甚至沒有思想、心理深度,甚至可能在時光之外。
結語
“左岸派”作為法國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重要電影流派,由于深受二十世紀以來,哲學、心理學、文學和戲劇等現代主義新的觀念和新的創作理論的影響,因而在藝術特征和風格手法上表現出與傳統相異的特點。本文通過對阿倫·雷乃代表作品進行分析進而探析了左岸派電影在敘事與表現手法上的一些特征。
參考文獻
[1] 胡濱.左岸派——現實主義的革新派.當代電影.1985年03期.
[2] 喬雪.《廣島之戀》的愛情主題.名作鑒賞.2006年16期.
[3] 曹海峰.意識流敘事和內心獨白的運用《廣島之戀》的精神分析學解讀.電影文學.2009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