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分別通過對四川各地的方言進行分類,并舉例分析各地方言與各地方歷史文化、民間習慣、語言特點、地理環境、戲曲文化等方面密切關系,總結出四川方言與地方民俗間的聯系。
關鍵詞:四川方言 四川地方民俗 文化背景
中圖分類號:H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3-0000-01
在四川盆地以及重慶地區,四川方言為當地人的主流話語。與其他漢語地方方言一樣,因為特有的地域、歷史、社會人文等因素,四川方言與當地文化之間也存在著彼此影響的作用。
語言學家羅常培先生曾經說過:“在我國各地豐富的方言詞中,累積著豐富的中國古代文化現象,如果我們用歷史唯物論的方法去推究這些方言詞義的產生、死亡、轉變及新生的社會背景和經濟條件,回溯其最初的來源,那么,我們不但可以發現語義演變的有趣歷史,還可以為我們反映出頗具特色的地方文化風貌和文化史上被掩蓋的一些事實。” 如果我們將其用在四川方言上,就會發現許多至今仍活躍在四川民間口語里的方言詞,它們詞義演變的歷史,確實能為我們提供極其豐富多彩的地方民俗風貌?,F將四川方言進行分類分析,討論其與地方民俗間的聯系。
一、 與歷史文化方面的聯系
在四川各地和重慶地區,人們習慣把內褲稱為“窯(Yao)褲”,這一詞的來源與古時的農耕勞作有關,最初這一詞是指當時流行在四川各地的一種長度在膝蓋處附近的便褲。在當時這種褲子只被富裕人家當做貼身內褲使用,但是因為此種便褲既節約布料,又十分方便農耕人民勞作,所以廣大下層勞動人民經常直接外穿。我國舊時用布,多是自家所紡,因為工藝原因,原色布要比著色布便宜許多,因此在縫制褲子時為了節省,在腰部一般都是用土白布縫制,再用一根帶子將其固定在腰部,因此當時稱為腰褲,久而久之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各種新生事物以及西方文化的出現,腰褲一詞就變成了現在所講的用來專指各式現代內褲“窯褲”?!案G褲”一詞在各個時期不同的意義,成為了四川人民在各個時期生活水平變化的一個縮影。
二、 與特有的地理環境方面的聯系
特殊的地理環境也造就了四川方言的獨特性,比如重慶地區,處于長江和嘉陵江兩江交匯處,不少區域都出現在沿河地帶,因此也出現了許多與江河、碼頭相關的方言,如重慶話中把弄虛作假叫做“踩假水”、把這個事情沒辦成叫做“這個事情水老”、把找人辦事時找錯了人叫成“拜錯了碼頭”這些方言的都產生于重慶特殊的地理環境。
又比如,川渝地區多溝,多坎,多山。因此在廣大地區的方言中產生了很多與溝溝坎坎相關的詞語,如“拿不過溝,翻不過坎”、“翻山”、“爬坡上坎”等詞語,這些詞語的意思都很直觀的表現了當地的地理環境特征。
三、 與地方戲曲文化間的聯系
在四川方言中,“打假岔”、“過場多”、“做過場”、“幺不到臺”、“幺臺”、“打幺臺”這些詞語到現在的使用率都相當高,它們都是源自于四川的戲曲文化。
“過場多”、“做過場”、“幺不到臺”、“幺臺”、“打假岔”這一組方言都帶有貶義?!斑^場”本身是一個傳統戲劇的表演術語,是傳統戲劇的一種調度手法。由于戲劇表演受到舞臺場地的限制,所以戲劇表演中凡是涉及到大的空間位置的轉移的時候(如追捕,逃亡,出遠門等等)不便于表演,就采用虛擬動作來代替。方言“過場”中就吸收了其表達虛擬的意思表達?;ㄕ?、弄虛作假的意義?!斑^場多”就是花招多的意思,“做過場”就是耍花樣、弄虛作假的意思。而幺在四川話中有最后的意思如“幺兒”;臺,就是表演戲曲的時候搭建的臨時建筑,“幺臺”也就是最后一場戲、意味著演出將要結束。而表演結束就會拆掉這個臨時搭建的臺子,久而久之“幺臺”也就用來表達事情結束了。經常用來只用一些貪官污吏壞事敗露,最終下任卸職的情況。打岔本身也是川劇表演中武生的一個特技,需要武生將叉子連續刺向另一個人周圍,叉子距被擲者只差分毫,表演時的叉子都是用紙做的,因此也就產生了“打假岔”,這種說法,表示說假話,做假事。
上述這些與戲曲相關的方言詞語的廣泛使用,為我們深刻的展示了四川地區戲劇文化的發展歷史,可見四川戲劇文化對四川方言的影響之深,方言對戲劇文化的傳承和保留是何等的密切。
四、 與人文環境、社會生活因素之間的聯系
四川方言,在川渝地區任然是主流語言,因此一直受到地區人文環境和社會生活因素的影響。我們可以從具體的幾個類別的看出來他們之間的聯系:
①人文環境類
川渝方言中有很多受到地方人文因素影響的地方,比如,重慶人,以性格豪爽、耿直而出名,因此重慶話中就有很多能體現這種性格的話語,比如說“兄弟伙些,不存在”、“吃的虧才打得堆”,這些話,言簡意賅,一說就很有豪氣,很符合重慶人的性格,所以說方言也是當地人文環境的一種直觀表達。
②避諱、討吉類
因為四川方言的發音比較獨特,因此川渝地區的人民常常會因為某些字的諧音,將其他地方人們覺得沒有任何聯系的事物聯系起來,出現某些特別的避諱詞和吉利詞,比如:四川方言中的“舌”與“佘”、“折”同音,所以在四川凡做肉鋪生意的人,一般都避諱提到“佘(舌)財”。因此,在四川買賣豬、牛舌一般都不直呼其名,都說成“豬招財”、“牛招財”。這種類似的避諱在四川射洪一帶也有,在這一帶的人們如果姓“佘(she)”都讀做“梭(suo)”,也是為了避諱“折(佘) 財”這一說法。同樣的,四川人也習慣將與“佘”同音的“蛇”叫做“梭二棒”或“梭老二”??傊褪潜苤M提到“佘”字。
還有一般在四川地區舉行結婚或祝壽的宴席,席上的菜一般是九碗,不會是十碗,也不會是八碗。這是因為在川方言中“十”與“石”同音,只有牲畜類才“吃石碗”;而叫花子、乞丐來祝賀時,主人都會熱情地招待他們,多為八人一席,桌上八碗菜。因此,在四川某地區就把八碗席稱為“叫花子席”,十碗為“豬狗席”。
再有,因為川方言獨特語音的緣故,在四川給人送花也有講究,比如在四川的三臺、安縣、武勝等地,探望病友是不會送“梅花”的。這是因為當地的人發音“h”、“f”不分,“花hua”讀起來就好似“法fa”,這樣一來“梅花”就成了“沒法”了,寓意不好。同樣的,“茉莉”花也一般不會送給經商的親友,因為“茉莉”音同“沒利”。這些都是人們生活中因方言語音而產生的一些忌諱。
以上僅對四川方言中一些特殊的詞語進行了分類分析,但已經能夠說明,四川方言不管是在歷史文化、人文環境、地理環境、戲曲文化方面,都有著重要的傳承和保留作用,是文化存在的物質表現形式。
語言不可能離開文化而存在,方言與地方的民俗文化是相輔相成的,四川方言的存在對于研究四川地區的民俗文化石不可或缺的。
參考文獻:
[1] 羅常培.語言與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2] 黃尚君.四川方言與民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3] 張桂英,傅遠碧.四川方言中的言語禁忌[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06,(6).
[4] 李恕豪.《揚雄<方言>與方言地理學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3.
[5] 黃尚軍.湖廣移民對四川方言形成的影響[J].達縣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1997,(1).
[6] 崔希亮.漢語熟語與中國人文世界[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7.
[7] 戴昭銘.文化語言學導論[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