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廣播影視語言是一門重要的影視語言,它對社會語言的形成有著重大的影響,它們通過廣播、電視、媒體等平臺反復沖擊受眾的視覺和聽覺,最后形成對社會語言的重塑,形成新的社會思維和社會認知,在促進廣播影視和社會語言秩序方面有著重要意義。
關鍵詞:廣播影視語言;重塑;社會認知
中圖分類號:00H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3-0000-01
眾所周知,廣播影視語言對于社會語言有著巨大的影響力,這源自廣播影視業擁有強大和廣泛的宣傳平臺。同時,廣播影視都是以有聲語言為主要的傳播媒介,更容易讓觀眾接受。加拿大學者麥克盧漢將媒介分為兩類,一類是“熱媒介”,一類是“冷媒介”。“熱媒介”是高清晰度的、參與程度低、接受者不用思索、只需要被動接受即可的媒介。“冷媒介”則是低清晰度的、參與程度高,接受者必須要經過思考、分析,填補文本的空白才能進人接受過程的媒介。按照這種分類法,很容易就能被接受的廣播電視等就應該屬于“熱媒介”。
廣播影視語言對社會語言詞匯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特別是其中的一些優質的電影電視內容更是可以在一夜之間家喻戶曉,這些影視作品中不但引領了時尚內容、時尚語言,還默默的造就了當時,甚至更加久遠的社會詞匯。這些詞匯由廣播影視語言首倡,然后又輻射進入平面媒體、網絡媒體等,經過這些程序后,經過媒體的“合力”影響便形成了生命力旺盛的社會流行語言。
一、廣播影視語言的興起
客觀講,社會語言風格源自社會生活的內容,如文革時期社會語言的“泛政治化”現象。但是,到了大眾傳播時代,廣播影視語言對社會語言風格的形成開始發揮重要影響作用。在“八個樣板戲”一統天下的年代,革命語言、政治語言和激進語言成了那個時代的象征和風景線。到了20世紀90年代,香港影視業迅速崛起,拍攝了大量影響深遠的影片,也培養了無數極具特色的影視人物。其中,以周星馳《大話西游》為代表的話語方式、語言風格異軍突起,深深影響了那個時代和后來的人民。被稱為“新新人類”競相追逐的“新寵”。最旺盛時,可以說是“開口不說周星馳,縱讀詩書也枉然。”《大話西游》里面的說話方式,與我們生活中的語言方式完全不同,甚至和當時香港人平時說話的方式也不同,故被香港人稱之為“無厘頭”,意思是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甚至被一些文人稱為后現代主義的代表。
二、后現代主義與廣播影視語言“無厘頭”的話語秩序的普及
1985年,研究后現代主義的權威弗雷德里克·杰姆遜在北大舉行了為期四個月的演講,演講資料整理輯為《后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杰姆遜在這本書中概括了后現代主義文藝四個基本審美特征:1.主體消失。在后現代文化氛圍中,傳統的價值觀念和等級制度被顛倒了,現代主義中的個性和風格被消除得一干二凈,主體成了某種破碎的幻象。2.深度消失。現代主義藝術總是以追求烏托邦的理想、表現終極真理為主題,而后現代主義藝術則放棄了作品本身的深度模式,不再具有思想,不再提供解釋,拒絕挖掘任何意義,僅僅追求語言快感。3.歷史感消失。歷史永遠是記憶中的事物,而記憶永遠帶有記憶主體的感受和體驗;后現代主義藝術中,歷史僅僅意味著懷舊,它以一種迎合商業目的的形象出現。4.距離感消失。在現代主義藝術看來,距離既是藝術和生活的界線,也是創作主體與客體的界線,它是使讀者對作品進行思考的一種有意識的控制手段;而后現代主義的全部特征就是“距離感的消失”。由此可見,《大話西游》中的周星馳式語言還真的經典的體現了后現代主義的內涵,造就了一個語言的時代。
我們具體分析下《大話西游》與“后現代主義”幾個特征的關聯情況。不難發現,周星馳的所有作品中幾乎都烙上了“追求語言快感”的印記。在周星馳的影視作品中“語言快感”凌越于語言秩序之上,周式語言總是以繁緝取代簡潔、以荒誕取代理性、以詼諧取代莊重、以反常規取代常規、中英文夾雜、語序顛倒反復等等都成為語言式的游戲。 “主體消失”表現為“主體自嘲”,自嘲性話語彌漫于周星馳的作品中。1995年《大話西游》初映時,波瀾不驚。但隨著九十年代盜版碟片涌人內地市場,便很快風靡,譜寫了一部“洛陽紙貴”的神話,瞬間風靡大陸。究其原因在于《大話西游》的語言風格契合了時代心理、群體心理,更為重要的是,作為“無厘頭”范本的《大話西游》雖然是影像文本,但卻影響了后來的網絡文本、印刷文本等,這些綜合因素共同作用,共同構筑了一個新的語言秩序,從而對現存的話語秩序提出了嚴重的挑戰。
隨后,類似的語言影視作品不斷涌現,如臺灣“痞子蔡”的網絡小說《第一次親密接觸》。在引入大陸后連續22個月高居內地暢銷書排行榜。《第一次親密接觸》的語言風格與《大話西游》聲氣相通,以其中的片段為例:“如果我有一千萬,我就能買一棟房子。我有一千萬嗎?沒有。所以我仍然沒有房子。如果我有翅膀,我就能飛。我有翅膀嗎?沒有。所以我也沒辦法飛…”;“如果把整個太平洋的水倒出,也澆不熄我對你愛情的火焰。整個太平洋的水全部倒得出嗎?不能。所以我并不愛你。如果把整個浴缸的水倒出,也澆不熄我對你愛情的火焰。整個浴缸的水全部倒得出嗎?可以。所以,是的。我愛你……”次書中常用的詞語“如果”、“所以”等這種繁復的句式在《大話西游》中很常見,無怪乎,有人把《大話西游》稱之為網絡文學的“鼻祖”。
如果說《第一次親密接觸》還是《大話西游》的“旁系”的話,那么《悟空傳》、《八戒日記》、《沙僧日記》等則是《大話西游》的“嫡系”。《悟空傳》為同類作品中的翹楚,小說自第一集在新浪論壇的金庸客棧版貼出就不脛而走,2001年由光明日報出版社結集出版,銷量同樣不俗。其中的話語秩序也很經典,如:“要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這眾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諸佛,都煙消云散”,可以說,《悟空傳》完成了對經典《西游記》的解構,又完成了重構,具有“自我”意識的悟空形象“再生”了。平心而論,《大話西游》的系列續作中,也是良落不齊。有的作品只有解構,沒有重構,就連單純的“語言快感”也不復存在。有的語言平庸而粗俗,讓人難以卒讀。《大話西游》“追求語言快感”的語言方式可以追溯到“以文字為游戲”的宋詩,而游戲的“三昧”則是語藏“機鋒”。“機鋒”是指禪宗的語言藝術,其特點是迅捷銳利,不落跡象。退一步講,《大話西游》雖然是“無厘頭”語言,但卻經常能益人心智,與宋詩中的“機鋒”有著異代同音之效。
三、結論
2004年,“無厘頭”風頭正勁。中國友誼出版公司推出《新浪無厘頭》叢書,包括《冒牌金庸》、《世說新語》、《搞笑天地》和《非正常男女》,匯集眾多“無厘頭”特色的網文。由此,發韌于《大話西游》的“無厘頭”語言風格已經滲透到日常生活之中,這是大眾傳媒、大眾文化語言影響社會語言的一個有力、生動的例證。“無厘頭”風格的話語秩序通過高度發達的媒介,創造出了一個全新的社會語言現象,堪稱現代社會一大奇跡。它不僅以速率、規模驚人的‘信息流’席卷世界,造成奇妙的‘地球村’景觀;而且以廣度、深度空前的‘情感流’、‘影響流’滲透人心,產生全新的‘媒介文化’現象。……這一現象的后果就是“無厘頭”式的后現代主義語言風格深深的影響了社會語言的走向。從而讓更多人認識到廣播影視語言對社會語言的影響也是大眾傳播影響的一部分,應當成為傳播學、語言學研究的范疇。
參考文獻:
[1] 《<大話西游>與‘大話’的流行》,《咬文嚼字》2003年第4期,上海文化出版社。
[2] 張國良主編《新聞媒介與社會》序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