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刑事和解作為一種刑事案件的解決方式,為我國刑事司法改革和整個刑事法領域的一體化進程提供了一種嶄新的思路。中國和諧文化傳統為刑事和解在中國的適用提供了理論依據。本文通過對刑事和解的概念、功能等方面的全面闡述以論證刑事和解的制度化建構所必備的條件與基本要求。
關鍵詞:刑事和解 和諧 正當性理念 罪刑法定原則
中圖分類號:C91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3-0000-01
一、刑事和解的概念與特征
刑事和解是指在刑事訴訟程序運作過程中,加害人以認罪、賠償、道歉等方式取得被害人諒解并達成協議之后,國家專門機關不再繼續追訴程序,或者對其作出從輕處罰的一種案件處理式.它具有以下特點:(1)緩和性。如果熟人之間發生刑事糾紛后不愿從此反目,或者陌生人之間發生刑事糾紛后不愿就此結怨,他們就會考慮是否一定要通過正式的訴訟方式強行解決糾紛。(2)自主性。只有當事雙方的意愿都至少得到最低程度的滿足時,和解才可能達成,其中的協商談判、心理博弈顯然取決于雙方當事人的自由意志,和解與否、和解形式完全由他們決定。(3)互利性。如果加害人與被害人雙方能夠達成和解,自然經過了一番利益的爭奪和放棄,各自有所滿足,還緩和了關系,避免了傳統訴訟方式的種種后遺癥。
二、刑事和解的理論依據
(一)中國和諧文化傳統
在我國,和解有著深厚的傳統文化土壤。有學者將中國文化的精髓概括為“和合”文化。
和合文化的要旨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首先是人與自然保持“和合”的關系,人要順應自然,與自然融為一體。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漢代大儒董仲舒則提出“天人之間合而為一”即著名的“天人合一”思想。其次是人與人之間保持“和合”的關系,強調社會關系的和睦融洽,避免爭斗、糾紛,古代先賢們從不同的角度闡釋了和諧關系的重要性。孔子云:“禮之用,和為貴”,“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 孟子也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和。” 老子說:“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人之道,為而不爭。” 墨子說:“兼相愛則治,交相惡亂。”在古代社會,“無訟”、“人和”、“兼愛”、“不爭”思想的社會功能十分明顯。
(二)罪刑法定原則、罪刑相當原則從絕對到相對的理論轉變
罪刑法定原則、罪刑相當原則都是由刑事古典學派代表人物、意大利法學家貝卡里亞最先在其《論犯罪與刑罰》一書中提出的,罪刑法定原則和罪行相當原則的確立,相對于封建時代的罪刑擅斷而言是刑罰制度的偉大進步,然而一旦走向絕對化就會產生不可避免的弊端[2]。
刑事和解理念與刑罰個別化乃至去刑罰化理念有著密切的理論淵源。與罪刑法定原則和罪刑相當原則所追求的普遍正義不同,它更加關注具體案件當事人的意愿,尊重糾紛雙方的合意,在實質上追求的是一種具體的個案正義。。
三、刑事和解的功能
(一)糾紛解決功能。
刑事案件本身也屬于糾紛范疇,不僅是加害人與被害人之間的糾紛,也是被害人與社會和國家之間的沖突。刑事和解的理念則認為,犯罪首先是加害人對被害人所造成的侵害,在國家處理刑事案件時,應尊重受害人的權益及其對加害人的處分意見。因此,刑事和解追求的不僅僅是通過制裁犯罪維護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更注重考慮解決或緩和當事人之間的糾紛和沖突,并在特定的案件和條件限度內以此作為司法機關定罪量刑的參考依據。由于刑事和解在處理中引入了民事糾紛處理的某些原理和機制,有利于緩和、補充、柔化刑事制裁的國家性和嚴酷性,消除糾紛的心理根源乃至復仇等潛在風險[3],因此更加具體和人性化,也更為合理和徹底。
(二)補償功能。
補償功能是傳統刑事司法程序所不具備的,當代世界各國的“刑事和解”盡管內涵和范圍不盡相同,但都具有補償功能,目標就是使對受害人的物質補償與心理補償功能得到最大化實現。其方式是:“加害方自愿認罪、賠禮道歉并向被害方做出經濟賠償;被害方對加害方的經濟賠償數額表示滿意,對其犯罪行為給予諒解,并向公安機關、檢察機關或者法院明確提出了放棄追究加害人刑事責任的要求。
(三)恢復功能。
刑事和解的恢復功能,一方面體現為恢復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的功能,即通過加害人向被害人認罪悔過、賠禮道歉,以恢復二者之間因為犯罪行為而受到損壞的社會關系,促進加害人悔過自新從而早日復歸社會。另一方面,刑事和解關注某些刑事案件背后隱藏著的“題”包括社會關系、心理、長期的矛盾、利益沖突等,通過對這些問題的解決,使當事人之間的關系得以恢復,并有利于消除糾紛的根源。
四、刑事和解的制度化建構
(一)立足國情與現實社會需求,闡發刑事和解的正當性理念
在我國法律文化、社會意識、當事人行為和司法傳統中,都存在刑事和解的客觀需求、史根源和實踐,雖然它們與恢復性司法理念并無必然聯系,但不可否認,當代世界刑事政策和社會觀念的轉變及西方國家的經驗,對我國刑事和解實踐也產生了積極影響。我們應立足于國情與現實社會需求,闡發蘊涵于本土文化和體制中的有關刑事和解的正當性理念,總結司法實踐中的既有經驗,同時注重借鑒國外合理的思想理論和制度實踐,謹慎地推動刑事和解的制度化建設。
(二)充分發揮刑事和解的社會功能
民間社會和傳統文化對刑事和解的需求、運作方式和作用具有重要的影響。盡管各地特定的文化、習慣和社會因素會以不同形式影響著司法慣習,但刑事和解的社會需求也具有一定普遍性。因此,國家在刑事和解的制度化建構中應注意充分利用基層社區資源,不斷擴大民眾參與的范圍和程度,提高當事人和公眾的認同,更好地發揮刑事和解的社會功能。
(三)確立多元司法價值理念
法律界應加強對刑事和解規律和原理的研究,注重對社會需求和刑事和解功能與效果的經驗實證研究,客觀揭示刑事和解的實際功能和價值;吸收恢復性司法理念的合理有益因素,將其轉化為適合中國社會與司法實踐需要的現代理念,用以指導刑事和解制度的建構和運行;確立多元價值理念,尊重當事人的多元價值訴求,為建構中國特色的刑事和解制度奠定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 宋英輝,袁金彪:我國刑事和解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2] 陳瑞華:刑事訴訟的私力合作模式——刑事和解在中國的興起[J].中國法學,2006,(5).
[3] 黃兆鳴,羅俏蘭,許惠玲:刑事和解的適用成效- 困境及出路[J].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