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三弦被廣泛地應用在當代撒尼人的生活中。在青年男女戀愛階段,撒尼小伙彈奏大三弦來向心愛的姑娘表達愛意;在婚禮儀式中,大三弦舞作為演出節目奉獻給來賓;在廣場集會時,人們又用大三弦來自娛自樂。大三弦所體現出來的宣情表意、審美娛樂、教化等功能,對豐富撒尼人生活、增強撒尼人民族自我認同,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關鍵詞:撒尼;大三弦;藝術功能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3-0000-01
撒尼,是彝族的一個支系,自稱為“尼”,他稱“撒尼”、“撒尼潑”。撒尼人居住的地方是以老圭山為中心,向周圍輻射。撒尼人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在長期的生產勞動中,創造出了極為豐富的民族文化。大三弦作為表達和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已經融入到撒尼人民生活的點點滴滴,也深入到撒尼人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氣質之中,參與并構建著撒尼人民族文化這一瑰寶。
一、大三弦簡介
(一)大三弦的構造
大三弦是撒尼人民間常用的一種弦鳴樂器,由于體型較大,一般是由男性演奏,用于民間舞蹈伴奏,長1.3米左右,由琴筒、琴桿、琴頭、琴軸、琴弦等組成。
民間藝人在彈奏大三弦
大三弦的制作多采用一節挖空的冬瓜木作琴筒,筒長40厘米左右,直徑26厘米左右,過去多數采用蟒蛇皮作琴弦共鳴膜,現在也采用綿羊皮做琴弦共鳴膜,另一端不作處理或為達到美觀的效果用鏤空的薄木板蓋上作散音孔。琴桿無品位,長約80厘米、厚約2厘米、寬從上部4厘米逐漸遞增到下部5厘米,上面開三個弦軸插孔,供三個木質弦軸來插用,下端穿透琴筒露出一段長約4厘米的桿尾在外。琴頭多做成龍頭狀,琴軸長約18厘米,弦線有三根用尼龍繩制作。大三弦定弦是d—A—D,由于D弦很少用,有的已經簡化成兩根弦。弦的末端用金屬片固定。金屬片長11厘米,寬13厘米,中間還有一些小金屬片,數目不固定,有4個的,也有10多個的,在彈奏時這些小金屬片也能隨著琴聲有節奏震動并發出“擦擦”的金屬碰撞聲,使琴聲更加渾厚響亮。
(二)大三弦的演奏方法
演奏大三弦時,琴兩端裝飾以紅綠彩綢,將彩綢斜掛在頸項,琴桿橫于小腹部,琴箱置于腰跨的右側,琴頭斜向左上方。左手的虎口扶持琴桿,食指、中指、無名指按弦,右手拿著木質撥片彈奏。撥片呈封閉的“U”型,長6厘米左右,寬約3厘米。演奏時用彈片撥動,邊彈邊跳,其聲音粗獷豪放,熱情奔放,雖然只有簡單的“do” “mi”“sol”三個音,卻是可以將彈奏者的心情詮釋的淋漓盡致。
(三)大三弦的演奏形式
大三弦沒有獨奏,只有與其它樂器配合演奏,通常與竹笛、哨子、三胡等樂器一起為大三弦舞做伴奏樂器。大三弦音色低沉宏厚,旋律比較固定、簡單,只有快板和慢板的差別,一般以|1 5 1 5 1 5|1 5 3 1 5|的四度跳進式進行彈奏,使得旋律極具彈性和節奏力度。
二、大三弦的藝術功能
大三弦功能除了具有一般樂器實用功用外,還有獨特的藝術功能。美學家黑格爾在《美學》第一卷中寫到:“藝術拿來感動心靈的東西可好可壞,既可以強化心靈,把人引到最高尚的方面,也可以弱化心靈,把人引到最淫蕩最自私的情欲。”大三弦所具有的宣情表意、審美娛樂、審美教育等功能,使得它成為在最具有人生階段特征的出生、婚戀、喪葬等儀式中的一部分,在撒尼人的內心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宣情表意功能
在早期,由于信息傳播不通暢,跳大三弦舞是撒尼年輕男女認識和交往的重要方式之一。大三弦舞,撒尼語為“阿四畢拎”,“阿四”是“我們或大家”的意思,“畢”是“跳舞”,“拎”是“來”的意思,直譯為漢語就是“我們來跳舞”。每到夜晚,隨著一聲哨子響起,全村未婚的年輕小伙都跨背著自己的大三弦走出開到村子里的空地,人越聚越多,聲響也越來越大,大三弦聲音低沉粗獷,很快就吸引了村里村外的姑娘來參與,彈奏大三弦的男子邊彈奏邊與對面的女子有節奏的互動;一排女子則隨著伴隨著大三弦的節奏開始翩翩起舞,拍手踢腿動作整齊,人們在唱歌跳舞的過程中,用舞蹈動作、用歌聲來傳達自己的想法,男男女女在這種唱啊、跳啊的愉悅氣氛下相互觀察者彼此,直到找到自己中意的另一半。
(二)審美娛樂功能
大三弦的審美娛樂功能是指通過參與與大三弦有關的藝術活動,使人們的審美得到滿足,獲得精神享受,使身心得到愉悅。
2012年3月,筆者來到被譽為石林縣“彝族第一村”的五棵樹村親眼見證了一場撒尼人的婚禮。新郎和新娘都是撒尼人,婚禮現場,由男女雙方各請了一支文化藝術團,加上縣文化局的藝術團,共有三支藝術團進行了表演。藝術團有年輕的姑娘小伙,也有中年的男女,演起節目來都是一樣的激情洋溢。大三弦作為舞蹈節目和樂器演奏節目在婚禮中頻頻出現,不僅增添了喜氣、表達了歡樂的情感,也是對新人的祝福。從情感塑造的角度看,大三弦能豐富人的情感經歷,精神上產生一種愉悅、美感,從而使主體能更好的處理與生活中的其他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在得到充分的自娛和愉悅的同時,也促進了本民族之間或各族人之間的相互了解,增進了他們的友情,這種獨特的極強的誘惑力和趣味性,致使撒尼大三弦魅力不衰。
(三)教化功能
大三弦在特定的時空內,將社區的大多數成員帶進一個統一的社會文化空間,共同的參與使眾人融合成象征性的親屬大家庭。大三弦不僅彌補了山區文化生活的枯燥空白,而且突破了由于山區信息不通暢的阻隔,成為群眾之間文化、物質交流的通道和橋梁。恩格斯在《德國民間故事》一書中對民間故事的教育功能做過十分精辟的評價:“品鑒故事還有這樣的使命:同圣經一樣培養他的道德美感,使他認清自己的力量、自己的權利、自由,激起他的勇氣,喚起他對祖國的熱愛。”大三弦的教化功能正如恩格斯所講到的一樣,是撒尼人民接受本民族文化,增加了撒尼人的自我認同感。
撒尼人的大三弦隨著石林縣旅游資源的開發,也被越來越多的人知道,甚至作為撒尼人的代名詞,大三弦作為一種向外界展示的名片,對石林的旅游做著宣傳。接受了現代化教育的撒尼青年,借助于大三弦的影響力,也更加樂于去學習本民族的文化。
小結
撒尼大三弦是撒尼人在長期的生活中創造的優秀的文化遺產,它具有的宣情表意、自娛自樂、宣傳教化功能不僅促進了撒尼人民族文化的傳播,而且對本民族的自我認同和團結都發揮了重要的、獨特的歷史作用,我們應給予充分的重視和評價。
參考文獻
[1] 杜亞雄.民族音樂學概論[M ].湖南文藝出版社,2002.
[2] 李艷紅.淺析彝族撒尼大三弦的音樂魅力[J].民族音樂,2010:4.
[3] 趙德光.石林撒尼人[G].昆明:民族出版社,2006
[4] 彭吉象.藝術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