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埃茲拉·龐德是意象派詩歌的創始人之一,在美國現代詩歌的發軔期,即新詩運動中,龐德曾提出著名的“意向主義三原則”,為意象派詩歌的創作打下了理論基礎。1915年,龐德出版了漢詩譯作《華夏集》,把歐美現代詩歌接受中國古典詩歌的影響提到了歷史的高度,本文將分析龐德譯的《送孟浩然之廣陵》一文中所體現的意象派特征。
關鍵詞:埃茲拉·龐德;意象派詩歌;送孟浩然之廣陵
中圖分類號:I106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3-0000-02
一埃茲拉·龐德與意象主義
(一)埃茲拉·龐德
龐德是21世紀美國的著名詩人,作為20世紀的文壇巨匠,他集詩人,翻譯家,批評家于一身,作為意向詩派的領袖,他倡導的意象主義被稱為“美國文學史上開拓了最大前景的詩歌運動”,奏響了美國現代詩的新樂章,掀開了美國詩歌暫新的一頁。他以耗費半個世紀心血的鴻篇巨制《詩章》而享譽歐美文壇,而在龐德文學生涯中占據獨一無二地位的詩歌譯作《華夏集》也一直備受龐學研究者關注。
(2)意象主義
意象主義的正式提出是在20世紀中葉,其獨創的核心范疇是“意向”,龐德認為“一個意向是在瞬間呈現的一個理性和感情的復合體”(p21)龐德把意向分為兩種,一種是主觀意向,“它可以產生于人的頭腦中。這是他是‘主觀的’,也許是外因作用于大腦;如果是這樣,外應便是如此被攝入頭腦的:他們被融合,被傳導,并且以一個不同于他們自身的意向出現”(p47);另一種是客觀意象,“攫住某些外部場景或行為的情感將這些東西原封不動地帶給大腦;那種漩渦沖洗掉他們的一切,僅剩下本質的,最主要的,戲劇性的特質,于是他們就以外部事物的本來面目出現”(p67),他強調,“在這兩種情況下,意向都不僅僅是一種觀念。它是融合在一起的一連串思想或思想的漩渦,充滿著活力。如果它達不到這些規范,它就不是我所指的意象”(P47)。1912年,龐德,希爾達·杜立特爾和理查德·奧爾丁頓在現代原則上達成共識。
1.直接處理無論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事物”
必須盡量直接地表達詩歌的主題;必須使用簡潔的語言;創造一個立刻在讀者的想象中可以見到的意向;必須精確地使用每一個詞匯來創造精確的意向,沒有附加的意義或象征意義。
2.絕對不使用任何無益于呈現的詞匯
絕對不使用任何無益于呈現意象的詞匯;語言必須凝練;絕對不能加以解釋或試圖得出結論。
3.在旋律方面,用連續性的音樂詞匯,而不用連續的的節拍器節奏。
不能為了格律或押韻就使用不必要的詞匯;詩歌的創作應遵循音樂的節奏,而不是依照節拍器的機械重復。
二龐德與《華夏集》
天賦異稟的龐德通過多種語言的學習,完成了其著作頗豐的一生,他的詩歌譯作《華夏集》也一直倍受龐學研究者的關注,《華夏集》這本僅有19首詩的小書是1915年發表的,該詩集是龐德譯自美國東方學家佛諾羅薩的中國古詩手稿,該書的副標題為《埃茲拉·龐德的翻譯:其中大部分是中國詩人李白的作品,根據恩斯特·佛諾羅薩的注解而翻譯,并經莫瑞和阿爾加兩位教授鑒別》,該書受到多位學者的評價,英國評論家福特評價道:“《華夏集》譯詩精美絕倫,它們就是詩的嚴格典范。如果意象和技法的新鮮氣息能幫助我們的詩,那么,就是這些詩帶來了我們需要的新鮮氣息?!保╬51)艾略特稱龐德的譯作“在創作和欣賞上引起了一場革命”,并預計:“三百年后《華夏集》會被公認地稱為二十世紀詩歌的杰出典范?!保╬32)
三《送孟浩然之廣陵》與意象主義
《送孟浩然之廣陵》是李白的作品,它主要講述的是詩人送友人離別的悵惘和茫然。在這首詩中,原作用“煙花”,“孤帆遠影”,“碧空”,“長江天際流”這些生動的意象來表明時節和送友的背景,并借景抒情。用“煙花三月下揚州”寫出日暖花繁,岸柳如煙的盛景,后又借用“孤帆遠影碧空盡”抒情,不僅寫出友人乘船孑然遠逝的情景,而且寫出了詩人憑欄目送的不舍,“唯見長江天際流”緊承上句,寫出詩人在帆影消失后的感受。
然而,在龐德的譯作中,雖然沒有譯出原詩以“煙花三月”指暮春,時節繁花似錦的揚州之意,但卻注重表現了該詩的離愁別緒并為襯托這種主題而設置了充滿詩意的背景——江面上茫茫的“煙花”,即將遠去的朋友和孤帆模糊在天際,長江之水川流不息奔騰向前。譯文完整地保留了原作所蘊涵的詩情畫意,表現了中國古典詩歌的特色。下面是原詩和龐德的英譯作品。李白的原詩為:
《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龐德的翻譯為:
“Separation on the river Kiang
Ko-jin goes west from ko-kaku-ro
The smoke-flowers are blurred
Over the river
His lone sail blots the farsky
And now I see only the river,the long Kiang,reaching heaven”(p132)
下面將以《送孟浩然之廣陵》一文為例,從譯者創造性,意象疊加和音樂性三方面來探討龐德的意象主義。
(一)《送孟浩然之廣陵》與創造性翻譯
在本詩的英譯本中,龐德使用了幾處創意翻譯:
1.譯文中,龐德并沒有采用原文aaba的韻腳,卻在意境上非常貼切原作,將中國詩歌中的詩中有畫的悠遠靜謐生動地表現出來,他放棄了費氏手稿中的精確解釋,將“故人西辭黃鶴樓”中的“故人”“黃鶴樓”直接音譯做“Ko-jin”“ko-kaku-ro”,使譯文平添了異域感,譯文也因此讀來更似新作。
2.用“smoke-flowers”直譯出原詩中的“煙花”,突出原作中“煙花”帶給讀者的感受,照應了原詩的意象特征。
3.用“blur”一詞連接“smoke-flower”和“theriver”,讀來不僅意象清晰,同時在情感表達上,“blur”一詞也傳遞出此情此景中朋友離別時的哀愁和悲傷;此外,用“blot”一詞連接“lonesail”和“farsky”,巧妙地為西方讀者勾畫出一幅生動的中國山水潑墨畫。
4.在這首詩中,雖然龐德沒有將“故人”直譯為“oldfriends”,沒有將“黃鶴樓”譯作“cranetower”,沒有刻意追求形式上的對等,甚至意義上的忠實,但是龐德對這種意向的直接處理,甚至更改,放棄了部分原詩詞的翻譯,以及對部分意象與敘事做了適當的調整,達到了創作與翻譯,以及創作理論與翻譯原則的有效結合,從整體來看,既考慮了讀者文化域對詩歌譯文的理解,又達到了幾乎與原詩同樣強勢的藝術感染力。
總之,從這四個方面,我們可以看出,與其說龐德是在進行翻譯,不如說他是在對詩歌進行再創造。
(二)《送孟浩然之廣陵》與意象并置“意象疊加”這個術語是龐德創作的,龐德在《漩渦主義》一文中指出:“這種意象詩是一種意象疊加形式,即它是一個思想放在另一個思想之上?!毕旅鎸膬蓚€方面說龐德在《送孟浩然之廣陵》的英譯中意象并置的運用。
1.《送孟浩然之廣陵》是一首送別詩,試的前兩句是敘事,后兩句寫景,借景抒情,然而龐德在翻譯中并沒有將前兩句的敘事詳細交代,而是避開了原詩敘事部分交代的“故人”離去的目的地“揚州”,運用了一系列具體的意象,“Ko-jin”,“ko-kaku-ro”,“smoke-flowers”,“riverKiang”與“goes”和“blur”給讀者眼前呈現出一幅朦朧的離別畫面,這樣更有利于讀者在讀到后面的His“lonesailblotsthefarsky
AndnowIseeonlytheriver,thelongKiang,reachingheaven”時能夠比較容易理解詩歌譯本后兩句的寫作意圖,這樣看似簡單的意象,反而能讓讀者跳出原詩具體時間和地點框架的束縛,盡情展開想象,盡情移情,將自己的離別經歷與此時此刻所描寫的畫面盡情聯想,使讀者能夠產生為離別而感傷的共鳴,達到詩盡而意繞的美學效果。
2.譯文中,龐德也用意象疊加的手法將“煙花三月下揚州”一句譯成了“Thesmoke-flowersareblurredOvertheriver”,其實原詩的“煙花三月”中的“煙花”不是指煙和花或煙霧形成的花,然而譯者發揮豐富的想象力,運用意象疊加的手法,將此句中的“揚州”略去,而解釋為“薄霧般的煙花彌漫在江上”,這樣“江”與“煙花”就構成了一幅印象派畫面,而且與全詩的“黃鶴樓”,“孤帆遠影”,“碧空”和“天際”構成一組送友遠行圖,同時在江面上朦朧的煙花和遠去的孤帆中讀者領會到了詩人所表現的友人別離時的悵惘和惘然,整體四行詩可以作為一個意象并置的典型范例。
(三)《送孟浩然之廣陵》與音樂性
在著名的意象主義三原則中,龐德還提出“在節奏上,詩歌應當具有音樂性的詞句,而不受制于呆板的節拍”,在《送孟浩然之廣陵》的譯作中,譯詩的節奏是三個與兩個短語的交替。第四,五兩行加起來一共四節奏,作為“唯見長江天際流”的譯句,顯得較長,似乎是朋友遠去的身影和滾滾而逝的江水拉長了詩人無盡的思緒。一葉風帆在江面上漸漸的消失,它帶走了詩人的心,還有什么比遠眺大江能表達詩人的離愁呢?龐德在這首詩中,把節奏安排的跌宕多姿,使讀者在朗朗而誦的同時產生無限的遐想。
四.結論
龐德在翻譯過程中,緊緊抓住那些“閃光的細節”,跨越時空,充分利用自己的聯想,使另一個時代和另一種文化中的詞語產生的意義在自己所處的時代和歷史文化下得以重生,龐德在翻譯時,領悟原文的內容,體會詩詞的意義所在,并努力感受作者當時的所思所想和內心情緒,竭力在譯文中重建那種氛圍和背景。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龐德找到了通過再創造,意象并置,音樂性等技巧來安排意象的方法,并將其運用到意象派詩歌的翻譯中,逐漸形成一套意象派詩歌的翻譯原則,《送孟浩然之廣陵》便是其翻譯原則的集中體現。
參考文獻:
[1]黃晉凱,張秉真,楊恒達.意象主義·意象派[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祝朝偉.構建與反思:龐德翻譯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
[3]朱立元.當代西方文藝理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21
[4]EliotTS.EzraPound:HisMetricandPoetry[M].NewYork:AlfredA.Knopt,Inc,1997.
[5]EzraPound,“HowIBegan”,inT.P.sWeekly,June6,1913.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