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縱觀中國悠久的翻譯歷史,不難發現眾多翻譯泰斗在譯論中多有提及美和翻譯的結合,翻譯中更應該把美當作最高的追求。這樣的現象與中國傳統的哲學基礎和國人的審美傾向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在研究翻譯理論的同時若能深入透徹地挖掘這些美學因素,不僅可以在理論上推進翻譯學的發展,更可以在實踐中指導翻譯創作,為文壇增添更多傳世譯作。
關鍵詞:美學;文學翻譯;折射
中圖分類號:H315.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3-0000-0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對美的追求在中國由來已久,最古老的甲骨文中就出現了“美”字。人類求美的共性延伸到語言中也要求語言表達美、形象美、朦朧美和幽默美等。其實,翻譯和美學的結合并非偶然,中國數千年的翻譯實踐和理論其實一直是以美學作為其基礎。最初佛經翻譯中“文”和“質”的爭辯,再到近代嚴復的“譯事三難”奠定了美學在傳統譯論中的地位,后來傅雷的“神似”論,錢鐘書的“化境”說都與傳統的美學思想有著難割難舍的關系。這些譯論中無不體現顯著的文論色彩和貴信、貴和、貴含蓄的美學特點。[1]
中國悠悠數千年的歲月中,儒家、道家和佛家對什么是美各有建樹,對傳統譯論的塑造都功不可沒。三家的美學思想各有長短,然在文學翻譯的不同層面中均有體現。
一.儒家美學思想在翻譯中的折射
儒家的美學思想對后世的影響頗深,其影響波及各個領域,文學自然也是其中之一。發展到今天,儒家的美學思想也作為翻譯美學的重要支撐和基礎。
1.1以“情”為美
中國古代美學中以“情”為美的思想大多得到儒家的肯定,道家從人性自然、無意志出發,要求人絕情去欲,無思無慮。佛家則把情作為是一切煩惱和痛苦的禍端,要求修行者通過守戒保持清心寡欲,以根除痛苦。
1.2以“和”為美
以“和”為美的思想最早出現在《論語·學而》:“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體現的是儒家提倡禮教,以禮來維系社會的和諧與安寧。
以“和”為美的觀念在翻譯審美中,指引譯者尋求原文美和譯文美的契合,在眾多的實現手段中做出取舍,選擇最佳方式去發揮原文在結構,音韻,意象和主題思想的美。對于讀者也有一定的牽引意義,即使讀者在接觸不到原文的情況下,仍然會自覺或者不自覺地對譯文的選詞、行文等作出評判,然后傾向于能夠為自己產生深刻印象,即美的體驗的作品。譯者要贏得讀者的認可和歡迎,不得不在這一點上花足功夫。
二.道家美學思想在翻譯中的折射
“自然”為美
“自然”之美是道家“無為”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作為美學范疇,它的主要涵義是“自己如此的”,“無意識的”。“自然”作為美學范疇最早由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老子的眼中,“自然”是“道”生萬物的基礎。莊子在繼承老子的前提下,又將自然美上升為“既雕既琢,復歸于樸”的返璞歸真思想。”明清時期,藝術美以自然為上的傳統繼續保留并得到發揚,明確提出“自然為美”的口號,并從藝術形式的否定之否定方面對自然美的創造法則加以總結強調。
翻譯中的“自然”之美其實也受到很多翻譯家的肯定,在主張意譯和重視譯文文采的譯論中屢見不鮮。鳩摩羅什在我國佛經翻譯史上地位極高,所譯經文也得到后世極高的評價。他也是在中國譯論史上最早提出如何表現原文的文體與語趣的重要問題。嚴復在《天演論·譯例言》中開宗明義提出“譯事三難”。他認為翻譯首先應該求信,但是如果不達就等于沒譯。由于英漢兩種語言在音、形、語法、修辭、文化背景和美感經驗上迥然有別,如果內容美和形式美有沖突,只好徑達原意,用流暢而自然的語言再現原文的風姿和神韻。否則就會流于硬譯、死譯,譯文中到處充斥“翻譯腔”。
三.佛家美學思想在文學翻譯中的折射
“寂滅”為美
譯者作為翻譯審美中的主體,不同于作者可以天馬行空任意發揮自己的創造性。在翻譯活動的開始就肩負著雙重任務:既要對原文的審美信息進行解碼,又要對譯文編碼。這兩個活動的進行都是以原文作為基礎,原文對譯者的客觀束縛貫穿翻譯活動的始末。有人將翻譯形象地比喻成“帶著鐐銬跳舞”,原文的種種限制不僅使譯者受盡折磨,加之語言承載的文化影響,譯文的意思傳達的飽滿度也受到折損。確實,由于國與國之間語言文字,風俗習慣,思維方式差異的客觀存在,翻譯中存在一定意義上的不可譯現象。
這樣看來,譯文在傳達原文的意思上,損耗是在所難免的,但并不是說不可以彌補和挽救的。翻譯有一條不可逾越的界限,那就必須接受原作的約束,否則就不成其為翻譯,而成了隨心所欲、自由發揮了。當然,譯者理應享有一定的自由,即有根據的自由。為了盡量減低譯作的損耗程度,要把翻譯當做是一種創作,以創作之力來彌補缺失。原作通過譯者的創造在另外一種語言中重生,像鳳凰涅槃后的新生。“涅槃”是佛家思想,指的是“寂滅”“圓寂”。這與翻譯有幾點相似,譯者必須忍受其“折磨”,苦苦尋思,反復推敲。而最后的解脫辦法是在譯文中使原文脫胎換骨,獲得美的最大化。死是新生的開始。佛家認為,人的生命不只一次,而是無限的循環。肉體可以衰老腐朽,但靈魂則是永恒不滅。翻譯不也是如此嗎?原文從一種語言進入到另一種語言,它所依附的語言必將死亡,而在譯者的富有創造力的筆下作者思想以另一種形式獲得新生。
總結
中國恢弘的翻譯史竟和傳統美學有如此深的淵源,中國翻譯事業歷久彌新的秘密原來是在對美孜孜不倦地追求中獲得的。同時還啟示當代的翻譯工作者們,中國的翻譯事業要獲得大的發展,須得繼承先輩未盡的事業,在翻譯中實踐美、創造美,追求美,讓美的譯文千古流芳。
參考文獻
[1]毛榮貴.翻譯美學[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5.
[2]祁志祥.中國美學原理[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
[3]陳福康.中國譯學理論史稿[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2.
[4]傅仲選.實用翻譯美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3.
[5]郭延禮.中國近代翻譯文學概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6]許淵沖.文學與翻譯[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7]劉蓓蓓,夏云文.論英漢翻譯中“翻譯腔”的成因及對策[J].文學語言學研究,2011(11):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