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篇論文主要通過對美國著名短篇小說家凱特·肖邦《一小時的故事》中“知道”一詞進行分析,來透視本篇小說的主題。權威常常根據自己的經驗和知識做出看似合理的解釋,而其實他們并不知道。所以“知道”這個詞在文中有很強烈的諷刺意味,是本篇小說的關鍵詞所在。
關鍵詞:一小時的故事;知道;反諷;哲理
中圖分類號:110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3-0000-01
一、概述
凱特·肖邦是美國一位偉大的女性小說家,她一生擅長描寫小說中女性角色的心理,并且對小說中女性角色的意識描寫尤為突出。除了長篇小說《覺醒》之外,她的短篇小說《一小時的故事》中的女主角同樣給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小時的故事》講述的是瑪拉德先生的朋友理查德當得知瑪拉德先生死亡的消息后,小心的讓瑪拉德夫人的妹妹告知,以免引發夫人的心臟病。然而悲傷過后,瑪拉德夫人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感。她看到、聞到、聽到窗外所有象征著自由的一切東西,她開心的想享受這以后生命中的幸福快樂。然而當她下樓來看到了未死的丈夫,她死了,是喜極而亡。
二、“知道”的重復
小說開篇就是“知道”,然而這個沒有主語的動作來自于那些自以為知道的人們。作者沒有說到底是誰知道,只是說知道瑪拉德夫人有“hearttrouble(心臟問題)”。這個詞既可以作為“心臟病”解釋,也可以作為“心病”來說。但縱觀整篇小說,自以為知道的人們認定她是心臟病,而他們從不知道,她有心病。而這個心病就是她一點都不自由,也一點都不快樂。開篇的知道就變得非常諷刺。
第二段中的知道來自于兩個方面的解讀。一個是理查德“知道”瑪拉德先生去世了這個消息。而為了再次確認這個知道,他并不單一的是從報紙上知道,他還收到了電報。如此說來,他是真的“知道”的。但諷刺的是,他的“知道”還是一個假的。而另一方面,作為權威的代表,報紙刊登的消息應該是準確的,而且畢竟是人命關天的大事,報紙應該是“知道”的,然而,諷刺的是,報紙的“知道”也不是真實的。
第三段中,瑪拉德夫人“知道”了丈夫死亡的消息。她疾風暴雨的哭泣之后。走回自己的房間去。
而后,她在自己一個人的房間里打開了窗子,她感覺到了“舒適”。在靠椅上休息自己疲憊的身體。這里她只是知道自己累了,也知道自己覺得舒適了,但她還未及細想這個感覺如何而來。
接下來的幾段中,對她的視覺、嗅覺、聽覺的愉悅感作了非常細致的描寫。這些如春天的生命一般,在她的身體和靈魂中復蘇。她“motionless(無意識的)”的感受著這一切。
直到第九段中,她才恢復了感覺,她覺得她一直期待的東西來到了她的心中。這是什么?她不“知道”。她說不出來,但是她真實的感覺到了它的存在。她一直在這種感受中掙扎,直到她開始“recognize(感到)”,并且來到了她的唇邊,那就是“自由”。自由讓她的眼睛發亮,讓她的心跳加速,讓她能夠感受到血液的溫度。此刻她真的知道了自己長久以來的希望,自己的期盼,就是“自由”。
然而她“知道”她將會在見到自己丈夫的尸體時候痛哭,她可以想象他的臉。她知道丈夫是愛著自己的。但是她看到的更是短暫痛苦之后未來長久的快樂。她要張開雙臂去歡迎它。在將來她可以為自己而活,再不會有人因著婚姻的名義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她了。她有時候是愛他的,但是她更“recognized(意識到)”自我才是她最強烈的脈搏。“自由,身體和靈魂的自由。”她此刻不僅知道了自己想要的,而且還欣喜于此。
接下來她的妹妹開始叫她開門,妹妹自以為自己知道姐姐會非常痛苦,并且會一個人讓自己“ill(生病)”。但妹妹永遠也不會“知道”,她才不會病,也不會不舒服,她已經在窗口吃了長生不老藥了。這是多么欣喜,然而別人是不會“知道”的。她昨天還嫌日子太長,今天卻開始覺得生命不夠長了呢。她開門下樓的時候,“triumph(勝利)”和“victory(勝利)”兩個詞揭示了她的興奮,她知道自己以后將會有多么幸福了。
然而此時,高潮來了。瑪拉德先生回來了,他沒有死,他好好的活著回來了。而且他“離整件事太遠了”,甚至都不“知道”有這樣一件事。“知道”又一次出現了。他奇怪瑪拉德妹妹的尖叫,他不知道此時她妻子死了。這里更為諷刺的是,他一直在“知道”之外,正如他也從來沒有“知道”過自己的妻子。
最后,醫生來了,他們以自己的“知道”宣布了瑪拉德夫人的死亡,她死于太高興了。醫生是另外一種權威,他們以自己的經驗告訴人們她死亡的原因。并且大家看起來是一個值得信服的原因——那就是她是太高興了。而讀者,隨著瑪拉德夫人走過了這些心路歷程的人都知道,事實并非如此。她并不會因為太高興而死亡,而是極有可能因為自己剛剛到手的自由不可能實現了而悲傷致死。但醫生們卻煞有其事的代表著一種權威宣稱了她死亡的原因,如此的諷刺,他們對自己并不“知道”的事情作了最后的宣布。
三、人生中“知道”的哲理
《一小時的故事》短短篇幅出現了很多次“知道”這個詞,而和它相近意思的詞語也被反復運用了很多次。作為一個偉大的短篇小說家,凱特·肖邦知道怎么樣才能更好的讓詞語發揮它們的意義。惜字如金的她用了很多次這個詞語,可以說是本篇小說的重要意義所在。
“知道”的拷問,小說中,從一開始似乎人們都以為自己是知情者。無論是瑪拉德夫人的病,還是她丈夫的死,又或者她會悲痛欲絕,又或者她最后的喜極而亡。人們都在以自己的思維猜度著整個世界。并以為自己的“知道”就是事實本身。
而作為新聞人的理查德和作為權威的醫生們,都應該是“知道”的最有發言權的人,但我們知道,他們其實都不知道,而且還無知的可笑。這樣的事情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諷刺。
在人們的生活中,我們憑著自己的經驗,或是憑著自以為的學識,就去判斷一件事情。我們都以為自己知道,但除了當事人,誰能真的知道一件事情的本身是怎樣的?
而就算作為當事人,瑪拉德夫人,也是在以為自己的丈夫死了之后,才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在前一天,她痛苦的嫌日子太長的時候,她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因為她不敢去想,也不能去想。而在這樣的一個機遇下,她被告知丈夫死了,痛苦之后,她才覺得那么輕松。她不是不愛自己的丈夫,至少有時候是愛的,但是她從來沒有思考過自己的痛苦來自于何處。直到現在,她靜靜的一個人呆在自己的房間里面,她開始思考了。她感受到了窗外新的生命。那種感覺慢慢的從心底里面往外涌現出來。她終于“知道”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自由,身體和靈魂的自由。”
作者給所有人上了一堂重要的人生哲理課:有些人一直以為自己“知道”所以從來沒有靜下來想過一些事情的本質。而一些人是從來不敢想自己想要什么,所以他們不知道。直到他們“知道”,幸福感才會從心底升出。
四、結語
凱特·肖邦作為一個偉大的短篇小說家,用精煉的語言,緊湊的故事節奏給我們展現了《一小時的故事》。在短短的一小時中,有的人從“知道”的權威中跌落,而有些人從混沌的生命中“知道”。這樣一種諷刺的事件,其實每一天都在現實中上演。
啟示在于,我們并不能以自己的經驗和學識來斷言我們“知道”某事,也不能因為從不思索,就放任自己不去探究我們應該“知道”的事情。
參考文獻:
[1]凱特·肖邦著,金莉、秦亞青譯,《一小時的故事》[J],外國文學研究,1995(4)
[2]朱虹,《美國女作家短篇小說選》[M]廣州:花城出版社1981
[3]羅婷,《現在美國婦女的困境與自救》[J]外國文學研究19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