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認知是指個體獲取信息并進行加工、貯存和提取的過程。認知是個體重要的心理活動,是人的意識的集中表現。作文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學生語文成績的提高以及漢語組織表達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與價值。本文基于認知模式理論,對初中語文作文教學存在的困境及其策略進行研究。
關鍵詞:認知模式 初中語文 作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3-0000-01
一、 認知模式的基本涵義及其內容
認知是指個體獲取信息并進行加工、貯存和提取的過程。認知是個體重要的心理活動,是人的意識的集中表現。認知模式主要包括認知過程與認知風格。認知過程是一個由信息的獲得、編碼、貯存、提取和使用等一系列連續的認知操作階段組成的按一定程序進行信息加工的系統。信息的獲得就是接受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信息。感覺的作用就在于獲得信息。信息的編碼是將一種形式的信息轉換為另一種形式的信息,以利于信息的貯存和提取、使用。個體在知覺、表象、想象、記憶、思維等認知活動中都有相應的信息編碼方式。在認知過程中,通過信息的編碼,外部客體的特性可以轉換為具體形象、語義或命題等形式的信息,再通過貯存,保持在大腦中。這些具體形象、語義和命題實際就是外部客體的特性在個體心理上的表現形式,是客觀現實在大腦中的反映。認知心理學將在大腦中反映客觀事物特性的這些具體形象、語義或命題稱為外部客體的心理表征,簡稱表征。通常,“表征”還指將外部客體以一定的形式表現在大腦中的信息加工過程。認知風格是個體習慣化的信息加工的方式,又稱認知方式。認知風格是個體在長期的認知活動中形成的、穩定的心理傾向,表現為對一定的信息加工方式的偏愛。個體常常意識不到自己存在這種偏愛。例如,在獲得信息時,有人喜歡從外部環境中尋找,易受外部環境的影響,有人則從認知目標本身中探索,不易受外部環境的影響;在回答問題時,有人傾向于迅速回答,有人則只在有把握時才回答問題;在閱讀材料時,有人重視細節,有人則重視整體。不同認知風格的學生在學習方式、學科興趣和對教師教學方式的適應性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這些差異會對學生的學業成績產生影響。應當提出,認知風格并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任何認知風格都有其優點和不足,只要能針對不同認知風格的特點進行教學,任何認知風格的學生都能取得好成績。
二、 當前初中語文作文教學存在的主要困境
一是缺乏對初中生認知模式的重視。中學作文是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重難點,也是中學語文教師普遍遇到的難題。從學生開始學說完整通順的話到組織完整的句式都是作文的入門。但是中學生語文功底差,組織駕馭語言的能力弱,作文經常是拼湊組合起來的文字,顯得松散而空洞,缺少寫作的素材,語言貧乏,缺乏想象力。假話、空話多,不能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但是,當前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缺乏對學生認知模式的研究,教學的內容、策略不具有針對性,時代性不強,而且往往千篇一律,缺乏個體關注。
二是缺乏符合中學生認知模式的教學方法體系。中學生的年齡及其心理特征,決定了其認知水平及寫作能力有限,在教學方法上必須符合其認知特征。而大多數教學教導學生重視形式的套用,方法的沿襲,這是錯誤的做法。如一些老師要求學生準備一些關于親情、友情、師生情、感悟社會、感悟自然、本人勵志、愛國、愛家鄉方面的范文,到考場的時候直接套用。學生的“舉一反三”能力,不是對于其他作品的概括和總結,然后直接搬到自己的試卷上,這樣做無異于“閉門造車”。
三是中學生作文教學缺乏個性特征。中學生不是一個教學的對象,而是一個有獨立思想、思考能力的個體,知識個體的主觀能動性還沒有完全發揮,這些個體需要教師正確的引導,潛移默化地接受教學的影響,以良好的心態提高自身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但是,當前在作文教學中,往往用一些固定的標準去衡量,沒有針對不同的學生不同類型的文章進行區別對待,反而扼殺了很多學生的寫作積極性,創造力也得不到發揮。
三、 完善初中語文作文教學的基本策略
一是要高度重視中學生的認知模式。中學生語文教學中的作文教學,認知發展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構成認知功能系統的各種不同心理成份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由不完整到完整,不斷發展;另一方面,構成認知功能系統的各種心理成份的關系逐漸趨于相互協調。中學作文教學,要深刻把握這一特點,因勢利導,提高學生作文水平。教師應由衷地信任學生能夠發揮自己的潛能,能夠“自我實現”;師生共同分擔學習過程的責任,一起制定課程計劃、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內容;教師提供各種各樣的“學習資源”,包括他自己的學習經驗或其他經驗,書籍及各種參考資料,社會實踐活動等等;讓學生自己制定學習目標,學習方案,自己對學習情況做出評價;創造一種真誠、關心、理解的促進學習的氣氛;教師的作用是“催化劑”和“助產士”而非權威;通過意義活動和促進友好關系,幫助學生理解自己、發展自己,不斷提高寫作水平。
二是優化中學語文作文教學的方法體系。就方法的重要性層面而言,方法是通向真理的途徑,事實上,很多時候,我自己也有這種感悟,方向對于一個人而言是非常重要,方向錯了,任何努力都是徒勞的,甚至會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但是選擇了一個正確的方向之后,所使用的方法就至關重要,同樣的是一道作文題目,方法不同,學生為此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截然不同的,而且效果也不同。與傳統的作文要求不同,課改后的中考作文試題,命題上體現出以下幾個特點:命題范圍體現出鮮明的時代意義和廣泛的社會意義;寫作內容具有開放性;表達形式具有靈活性;試題形式多樣性;凸現人文性,注重創新意識,這就要求采用適合新的要求,符合中學生認知模式的作文教學方法體系。
三是加強中學生作文教學的個體特征。個體認知發展的基本特點是連續性與階段性的對立統一。一方面,個體的認知發展是一個連續的、漸進的過程,是量的積累過程。另一方面,個體的認知發展又表現出一定的階段性,不同年齡的個體的認知水平存在明顯的差異,因而又有質的飛躍。因此,在這一過程中,必須針對不同學生的個體特征,采取不同的標準和方法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因材施教,作文沒有溫度,不代表學生沒有有溫度的生活。即使是中學生們,也肯定對生活有自己最細膩的感觸。但現行語文教學模式從意識上引導學生“不講人話”,從技術上讓學生學著怎樣講假話。教學中,老師把一篇作文分成固定的套路講解,如同分析一道應用題,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開頭、結尾,什么套路,什么寫法,不但要學生記下,還要付諸具體操作。再加上猜題、背題這些考試技巧的運用,學生作文呈現應試化、空洞化、技巧化的趨勢。而且學生的個性得不到張揚,文字不僅僅是工具,更是意義和價值的表達載體。作文教育不僅是要學習文字技巧本身,還要讓學生能夠以此接觸到文化的密碼,感知其中藏著的審美經驗,同時,將自己的個體的特色及想法表達出來。
參考文獻:
[1] 賈文華.問題解決認知模式及其對學科教學的啟示[J].上海教育科研,2009,(1):75-77.
[2] 王可,張璟,林崇德等.中學生寫作(認知)能力的構成因素[J].心理科學,2008,31(3):520-523,519.
[3] 劉潔.論語文教學中學生認知能力的培養[J].考試周刊,2010,(12):52.
[4] 陳太沐.中學生作文教學初探[J].試題與研究:新課程論壇,2012,(1):24-24.
[5] 高麗娟.發現美感受美表達美——談中學生作文教學中的美育教育[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0,(1):23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