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東漢的王允以計殺大奸臣董卓而被大家所熟知,但是就在他功成名就之時,卻遭遇了滅族之難,這種人生的演繹在中國歷史上是少見的,所以不禁引起了人們的思考。關于王允的事跡研究多有涉及,但是具體研究他滅族原因的學術著作卻離寥寥無幾。本文旨在通過對王允滅族原因的具體分析,不僅進一步考察其傳奇的人生,而且得出的經驗教訓對于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為人處事也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東漢王允滅族原因后世評價
中圖分類號:I0.2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3-0000-01
在東漢末年,大奸臣董卓弄權誤國,禍國殃民,先是在進駐洛陽過程中,迎立少帝,挾天子以令諸侯,又在永漢元年(公元189年)廢掉少帝劉辯,立劉協為獻帝,毒殺何太后,廣植黨羽,培養親信,統收兵權,控制朝廷。從董卓的種種倒行逆施中,王允已經敏銳地意識到他將成為威脅東漢政權的最大隱患,必須采取必要措施遏制和除掉董卓。他先是在董卓旗下韜光養晦,借機獲得了董卓的信任和一些處理朝堂大事的權利,最終他和王孫瑞、楊瓚、呂布等人里應外合鏟除了董卓。但就在董卓死后不久,王允卻遭遇了滅族的大難,這其中的種種原因又是這樣的呢?
一、導致王允滅族的客觀原因:
東漢末年,朝野政治黑暗,皇權一度削弱,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外戚強大,威脅皇權,皇帝則依靠宦官除掉外戚勢力,宦官得勢,又欺壓良善,政治腐敗,民不聊生。皇權的削弱,又造成地方權力膨脹,土地兼并問題日益惡化,百姓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再加上天災與瘟疫的橫行,于是百姓發動大規模的叛亂,最著名的就是張角領導的黃巾起義。朝廷無力鎮壓,便允許地方州府可以私自養兵鎮壓,這樣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力就更弱了,給了一些地方豪強崛起的機會。連年的戰爭,災荒,瘟疫使生產力受到極大的破壞,“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在這樣的社會現狀下,雖然王允因痛恨董卓的種種惡劣行徑而設計殺死了這個大奸臣,在一定程度上穩定了東漢的政權,但是東漢已經是病入膏肓,僅憑一人之力是無力回天的,東漢王朝還是逃脫不了覆滅的命運。而王允當時的行為無疑是和剛剛崛起的豪強唱反調,所以也難逃被滅族的厄運。
二、導致王允滅族的主觀原因:
1、居功自傲,失去百官擁戴。
在董卓被殺后,百姓拍手稱快,載歌載舞,對王允是稱贊有加,這就使王允開始驕傲自大。王允掌權以后,就殺了很多曾經依附董卓的朝中大臣,其中就有著名學者蔡邕,他自恃功高,就因蔡邕嘆息董卓被殺,全然不顧群臣的哀求,致使蔡邕慘死獄中。在《后漢書·王允傳》中也有記載:允性剛棱疾惡,初懼董卓豺狼,故折節圖之。卓既殲滅,自謂無復患難,及在際會,每乏溫潤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權宜之計,是以群下不甚附之。王允誅殺董卓后邀為己功,全然不顧大臣王孫瑞等的感受,導致王孫瑞等不滿,辭官歸鄉。而且王允對呂布也看不上,認為其是一介武夫,《后漢書·王允傳》記載,允“而素輕布,以劍客遇之。布亦負有功勞,多自夸伐,既失意望,漸不相平。”而且董卓死后留有大量財富,呂布就提出拿這些財產來安撫一些大臣,這個建議,對于穩定國內的局勢有積極作用,但也被王允給拒絕了。這樣長此以往,文臣武將都對王允深為不滿,為以后王允的悲慘結局埋下了伏筆。
2、計殺董卓后,沒有及時掌握兵權。
據《后漢書·董卓傳》中記載,當年董卓被孫堅打敗,退往關中長安的時候,“乃使東中郎將董越屯黽池,中郎將段煨屯華陰,中郎將牛輔屯安邑,其余中郎將、校尉布在諸縣,以御山東。”董卓把涼州軍團的大部分兵力都放在長安外圍,以防備關東群雄,可見當時守衛長安的部隊,很多都是董卓的舊部。董卓雖然死了,但他的舊部牛輔、董越、段煨等還手握重兵屯駐在安邑、陜縣、華陰一線,以阻擋關東群雄西進長安。當時王允在殺死董卓后,雖然得到了皇帝和大臣和百姓的支持,但是他并沒有收回兵權,也沒有派兵去攻打董卓的舊部,這無疑是給自己培養了掘墓人。驕傲自大的他只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卻沒有意識到危險即將來臨,以至于全族都為他的失策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3、激怒而不是寬恕董卓西涼舊部
在對待西涼殘余勢力上,王允剛愎自用、一意孤行,不聽群臣的建議,堅決拒絕赦免董卓舊部。原來在誅殺了董卓以后,其舊部郭汜、李傕、樊稠、李蒙等派人到長安上表求赦,但王允的回答說:“董卓當年之所以這樣的有恃無恐、飛揚跋扈,都是因為郭汜、李傕、樊稠、李蒙等的支持;今天雖然已經是大赦天下了,但是就是不能放過這四個人。”原本當時的政權就不穩定,各地豪強勢力都蠢蠢欲動,而此時的王允卻不以大局為重,錯誤的估計當時的形勢,使東漢王朝能夠暫時穩定的唯一的機會都放過了。李傕、樊稠等求和不成,無奈之下四人在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九月率兵圍攻長安。東漢官兵不堪一擊,不久,李傕、郭汜的部隊便攻陷長安。呂布慌忙領兵出逃,在出逃時,讓王允同他一起逃走。但卻被王允斷然拒絕了,還對呂布說:“如果先帝們在天有靈,能賜福社稷,保佑我們的國家平安無事,我就心滿意足了。如果這一愿望不能實現,那我愿意獻出自己的生命,以死來報效朝廷。況且我身為宰相,在這危急時刻,又怎能棄皇帝于不顧呢?皇帝還年幼,希望你們逃出去之后,要記得皇帝的恩德。”最終被郭汜、李傕等人所殺害,而且王允的宗族老幼,盡被殺害,只有兩個侄兒逃出生天。性格決定命運,王允的性格決定了他最后的不幸結局,在王允家族蒙受幾乎滅族之災的同時,長安,甚至整個華夏大地,也陷入到更大的社會動蕩和政局混亂之中,軍閥混亂的局面愈發不可收拾。“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不能不說王允也是負有一定的責任的。
在王允死后,漢獻帝因感念王允的忠貞氣節,便改用隆重的殯禮重新安葬王允,還特意派虎賁中郎將“奉策吊祭,賜東園秘器,賜以本官受綬,送還本郡”。后來,又封王允的孫子王黑為安樂亭侯,食邑三百戶。東漢王朝的最終滅亡是不可逆轉的歷史必然趨勢。處于這一具體歷史背景下的王允,滿懷挽救危難局勢的才能和雄心,并不斷努力奮斗。他殺賊有功:不僅穩定了政權,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東漢末年諸多危機的總爆發。然而,在繼續恢復大漢雄風的努力過程中,王允失敗了,除了客觀上不可抗拒的原因之外,也有他本身的主觀失誤。雖然東漢王朝最終逃脫不了傾覆的命運,但是,王允在力圖改變這一命運的過程中所起的緩沖作用,卻是不容忽視的。
參考文獻:
[1]范曄撰:《后漢書·王允傳》,中華書局,1965.
[2]范曄撰:《后漢書·董卓傳》,中華書局,1965.
[3]陳壽撰,裴松之注:《三國志·董卓傳》,中華書局,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