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莊子的哲學是我國古代思想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一個玄妙的“道”,包羅萬象,處處生輝。《齊物論》中“猨猵狙以為雌”和《秋水》的“莊惠游濠梁”都是較為著名的選段,從哲學的觀點來看這兩段文字,二者是否存在矛盾?本文試圖通過文本細讀,用辯證法的觀點來判定和解決上述二文所蘊含的哲理。
關鍵詞:莊子;哲學;道;矛盾
中圖分類號:K2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3-0000-01
一 莊周哲學的一角
莊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是繼老子之后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以特立獨行的生活方式和精妙絕倫的言論篇章,向人們詮釋著他的哲學思想和人生態度。
莊子主張道生萬物、“道法自然”的自然哲學,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的本源,是超越一切而存在的、人所不能把握的;同時“道”也是萬物所歸之處,即虛無的存在。所有的生命都從無開始,最終都會凋零死亡,就連看似巋然不動的山川湖泊,也會遇到滄海桑田的變幻。萬物源于無,又終于無,“無”既是一個起點也是一個終點,也正是莊子所謂的“道”之所在。
因此,在認識論方面,莊子從道生萬物的觀念出發,承認了事物的變化性;又從萬物歸道的觀念出發,否定了事物的穩定性和差異性,認為“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為小;莫壽于殤子,而彭祖為夭。”(《齊物論》)。在主觀上消泯客觀事物之間、主客體之間的任何差別,主張齊物我、等是非、一生死、同貴賤,從而獲得精神自由。①
莊子生活在戰國時代,他厭倦那個爭權奪利的世界,不相信仁義禮法的救世理念,主張無為而治,摒棄文明與智慧,重新回到無欲無爭的遠古時代,這倒退的社會理想固然是莊子思想的局限,但也寄托著他憤世嫉俗的情感。
二 兩選段文意釋讀與思想闡釋
猨猵狙以為雌,糜與鹿交,鰍與魚游。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糜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齊物論》)
以上選自《莊子》的內篇《齊物論》,《齊物論》主要探討的是“萬物齊一”的問題,在莊子看來,世上的萬事萬物,看起來千差萬別,但歸根結底是“齊一”的,沒必要區分是非正誤。莊子看到了事物的變化與區別,看到了事物的對立,“齊一”的觀點說明萬物又是統一的。這種發展變化與對立統一的觀點是莊子哲學中難能可貴的部分。但莊子還認為,由于認識事物沒有絕對客觀的尺度,人們所持的是非觀點不過是主觀對客觀的片面之見。因此,區分是非是沒有價值的。
選段通過幾種不同的動物表達出不同的審美觀點,讓人很難判斷孰是孰非。清代宣穎評論此段說:“居處也,食味也,顏色也,各以所得為安,未可以此之是,訾彼之非也。天下事皆如此矣。三‘孰知’字妙,既未必誰為真知,然則俱不可知也。”②莊子認識到“美”是一個相對概念,僅僅從人的角度去判斷得出的結論是不全面的,而人又無法準確感知世界其他萬物的感受,因此無法得出絕對準確的結論。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這說明了認識事物的復雜與困難,萬物最終歸于虛無的“道”,終于使莊子的哲學走向了不可知論。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秋水》)
這段文字選自《莊子》的外篇《秋水》。《秋水》篇用汪洋恣肆的文字,恢詭譎怪的藝術形象,進一步解釋了莊子哲學中認識事物的復雜性,事物本身的相對性和認識過程的變異性。
這一選段,單從形式上看,似乎沒有特別深奧的哲學道理,只是敘述了莊子惠子辯論“安知魚之樂”的問題。關于二者誰輸誰贏,如果從藝術欣賞的角度看,自然是莊子略勝一籌,我們都愿意相信莊子能夠體會到魚兒的快樂,從“天地齊一”的觀點來說,大自然的一切生氣相通,莊子是“與物同樂”, 將主觀的情意發揮到外物上而產生的移情作用,是他自己愉悅心情的投射與外化,即宣穎所說“我游濠上而樂,則知魚游濠下亦樂也”。令人感受到一種天人合一的曠達境界。但若從邏輯上講,則是惠子更忠實于對事實的分析。有人解釋說莊子偷換了“安”的概念,惠子問話里的“安知魚之樂”,“安”是“怎樣”的意思,而莊子最后的回答中“我知之濠上也”把“安”理解為“哪里”。③且不論這種解釋的合理性,莊子巧辯是后世所公認的。但是如果把這一邏輯放到辯證唯物主義哲學中來看,莊子的巧辯就成了詭辯。
三、兩段文字的矛盾探究
現代著名學者陳寅恪先生曾說:“凡著中國古代哲學史者,其對古人之學說,應具了解之同情,方可下筆。”這里所謂“了解之同情”,筆者竊以為是要求今人設身處地了解古人,包括其所處的時代背景,生產力水平,政治制度等一系列大環境,在此前提下研究古人的思想。切不可以今人之思妄加評論古人之想,亦不可片面靜止地討論古人之觀點。
上述二文是否存在矛盾,我們要用辯證的觀點來看待。或許有人說,第一段文是宣揚不可知論,第二段文則是詭辯論的代表,莊子本人一定不會承認這二者之間的矛盾。
畢竟,我們不是莊周,我們生活的時代也與莊子生活的時代相距甚遠,對莊子過多的批評或者褒揚都是不公平的。首先,從表面上看,第一段文字探討“孰知天下之正色”,得出不同物類對同一概念的不同理解,說明物類不同,感受不同。“莊惠游濠梁”通過“安知魚之樂”的話題,莊子又肯定地說他“知魚之樂”,又成了萬物相通,人與動物感受無差別了。這看起來似乎是矛盾的,但深究起來,物類不同感受不同,物類相同,感受就一定相同嗎?不同的人對同樣的事物也會產生不同的看法,而不同的物類在相同的環境下心境也很可能相同。這看似矛盾的言論正體現了莊子思想的復雜性。其次,從莊子的整個哲學體系來看,“道”是萬物所歸,人的思想的最高境界是忘生忘死,天人合一。關于美色的探討最后的歸宿是萬物齊一,是虛無的“道”的境界。“知魚之樂”的辯論,最終歸結到“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的境界,同樣也達到了“道”的高度,從而保證了莊子哲學的完整性。從這點上來看,這兩段文字是不矛盾的。
我們要承認莊子思想的局限性,也要理解莊子,“具了解之同情”,這樣,才能更好地走近莊子,理解莊子的哲學。
參考文獻
[1] [戰國]莊子(著),劉英、劉旭(注釋).《莊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年.
[2] [清]宣穎(撰),曹礎基(點校).《南華經解》.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 葉玉麟(譯注).《莊子白話句解》.臺北:華聯出版社,民國71.4[1982年第4版]
[4] 尹振海,王榮民(編著).《莊子·超脫人生》.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4年.
[5] 李乃龍(譯析).《莊子選譯》.桂林:漓江出版社,2005年第5版.
[6] 張耿光(譯注).《莊子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
[7] 傅佩榮(著).《莊子的智慧:傅佩榮<莊子>心得 》.合肥:黃山書社,2009 年.
注解
① 李乃龍(譯析).莊子選譯.桂林:漓江出版社,2005.5.第2頁.
② [清]宣穎(撰),曹礎基(點校).南華經解.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第21頁.
③ 李乃龍(譯析).莊子選譯.桂林:漓江出版社,2005.5.第131頁.